首页>
根据【关键词:神垕镇】搜索到相关结果 8 条
-
王现锋:打造“钧瓷之锋”的人
-
作者:
洪波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自然天成
国钧
神垕镇
烧成制度
器型
象鼻
梅瓶
如玉
月出
-
描述:
王现锋1963年7月出生干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自幼受钧瓷文化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对钧瓷釉料进行选择性试验,对钧瓷的成色机理和烧成制度进行了长期探索和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作品器型优美,工艺考究,釉质肥厚,温润如玉,把五彩渗化、自然天成的窑变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现为正玉钧窑董事长,作品多次在国内钧陶瓷展中获得金奖,2012年其作品《象鼻瓶》获得"全国钧
-
“当代国瓷”
-
作者:
吕埴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自然天成
国钧
神垕镇
烧成制度
器型
象鼻
梅瓶
如玉
月出
-
描述:
醴陵,位于湖南东部,与江西接壤,其东南北三面为罗霄山脉所盘纡,独西境为平野。渌水横贯东西,奔泻入湘。此地瓷土资源丰富,加之林木繁茂,燃料充足,是制瓷的理想场所。醴陵窑因创烧釉下五彩瓷器而声誉颇著,是湖南继长沙窑后的又一名窑,也是中国彩瓷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后起之秀 醴陵制瓷起步较晚。雍正七年,广东人廖仲威向沩山寺僧智慧赁山设厂,并邀来同乡技工陶、曾、马、樊等20余人制瓷,成为醴陵瓷业之篙矢。
-
毛泽东专用瓷碗在港拍卖出800万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自然天成
国钧
神垕镇
烧成制度
器型
象鼻
梅瓶
如玉
月出
-
描述:
湘绣湘瓷艺术精品拍卖会6月20日在香港落槌,一套名为“釉下五彩毛瓷碗”的毛泽东专用瓷碗被拍出800万元(人民币,下同),成为该场拍卖会的“标王”。这套“釉下五彩毛瓷碗”包括月季花、芙蓉花、红秋菊、红梅花、蓝菊花薄胎碗,它是1974年湖南醴陵专为毛泽东设计制作的生活用瓷,由于制作材料稀缺且存世量较少,极具收藏价值。
-
迎合政治需要烧出的天价当代瓷
-
作者:
韧雾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自然天成
国钧
神垕镇
烧成制度
器型
象鼻
梅瓶
如玉
月出
-
描述: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始于北宋中晚期。官窑举全国人力物力之最,不惜工本,万中挑一,涌现出一批汝官哥定钧窑等传世精品瓷器。进入民国,官窑不复存在,除了袁世凯在不到百日称帝期间烧制的一批“洪宪瓷”,也只是昙花一现了。1949年后,诞生过一批人称红色“官窑”的瓷器,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便是“毛瓷”。 2013年6月20日,保利香港举办的“湘绣湘瓷艺术精品拍卖会”现场,一套五件的釉下五彩毛瓷碗以800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该场拍卖会的“标王”。
-
当代中国艺术一道绚丽的心线:读吴冠中的心彩水墨
-
作者:
秦向虹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自然天成
国钧
神垕镇
烧成制度
器型
象鼻
梅瓶
如玉
月出
-
描述:
笔墨等于零文 吴冠中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逐渐,舍本求末,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倒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 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寻找任何手段,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果真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成为杰作,其画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日线、面,或日笔、墨,或日××,便都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之整体效益。威尼斯画家委罗内塞(Veronese)指着泥泞的人行道说:我可以用这泥土色调表现一个金发少女。他道出了画面色彩运用之相对性,色彩效果诞生于色与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之,就绘画中的色彩而言,孤立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谓优劣,往往一块孤立的色看起来是脏的,但在特定的画面中它却起了无以替代的效果。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 屋漏痕因缓慢前进中不断遇到阻力,其线之轨迹显得苍劲坚挺,用这种线表现老梅干枝、悬崖石壁、孤松矮屋之类别有风格,但它替代不了米家云山湿漉漉的点或倪云林的细瘦俏巧的轻盈之线。
-
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
-
作者:
俞峥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自然天成
国钧
神垕镇
烧成制度
器型
象鼻
梅瓶
如玉
月出
-
描述:
从河姆渡走来 可考证的中国最古老的漆器,应是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朱漆木碗,距今已七千多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漆器的髹饰更随着王公贵族审美情趣的不断转变,出现雕漆、变涂、款彩、素髹等等五彩斑斓的技法,并得以阶段性的创新与发展。至今有明确记载的髹漆技艺就有50多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漆器行业经历了外贸出口的巅峰时期。可是随着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自我调节,各地传统漆器厂家纷纷倒闭。而此时,漆艺已开始从器物上的髹饰(传统立体工艺美术)逐渐被转化为边缘“艺术”(架上平面工艺美术)。一个独立画种——漆画应运而生。 漆画,作为特种工艺进入“装饰绘画”、“壁画”等专业的学术研究,在院校得以传承。但因就业困难、市场流通不畅等客观条件的约束,能坚持创作并沉淀下来的漆画学子寥寥无几。与此同时漆器生产因审美观念滞后(造型无新意、色彩凝重)、工艺繁杂等等因素制约而无法与当下市场接轨。传统漆器制作工艺濒临断代失传的危险境地。 从“活化石”到“非遗” 近几年,由于政府部门的重视,这门“活化石”般的传统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得到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漆艺从架上绘画重新回归立体造型。
-
云中谁寄锦衣来
-
作者:
杏子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自然天成
国钧
神垕镇
烧成制度
器型
象鼻
梅瓶
如玉
月出
-
描述:
一座城市的魅力常以本土特色的风物来彰显,名镇、名园、名宅、名刹、名街、名店都是理想的首选,而一座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古城,则不仅有矗立百年的建筑物,更有从城市文化和城市历史中孕育出的独特艺术。对于六朝古都——南京来说,汤汤秦淮水,六朝粉黛色,终究没有“天上云锦”来得清丽和高贵。云锦,以其明艳夺目的色彩、高贵雍容的姿态、细密精致的纹理,再现了一个锦上金陵。 清 云锦龙袍 此锦只应天上有 “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明末诗人吴梅村的诗,可能是最早以文字形式出现“云锦”字样的史料。饶有意味的是,明代却并无“云锦”这个专有词汇,并且古代诗句多单音节字,少多音节词,那么,诗句中的“云锦”可能就不是一个词。怎么解释?最好分而析之。 诗句中“云锦”的“锦”字,从造字法来看,是形声字,从“帛”,“金”声。“帛”是丝织品的一种,“金”和“帛”的组合,便是很名贵的丝织品;从意思上来看,唐人颜师古在注《急就篇》时说:“织彩为文日锦”,意为以五彩的丝线织就纹理图案便是锦;而从释名上看,《释名·采帛》:“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
-
“变”与“不变”的艺术之路
-
作者:
云容
来源:
天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釉
神垕镇
艺术之路
上釉
物质文化遗产
如水
拉坯
李知
如玉
出窑
-
描述:
世间万物,总离不开“变”与“不变”,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变”是一种灵动的美,“不变”是一种坚韧的美。艺术在“变”,让人充满好奇与憧憬,一件艺术品从选材到加工再到完成,在这个“变”的过程中,人们都想知道成品最后的样子,以其“不确定”给人一种猜测的愉悦。艺术又“不变”,神奇的艺术品虽然经过漫长的岁月,却长久地保持着其美丽的外表,让人感叹美的坚韧和永恒。而钧瓷,正是集“变”与“不变”于一身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