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瓦撒利】搜索到相关结果 16 条
-
从瓦撒利(Vasari)谕“浅平浮雕”(rilievo schiacciato)谈东拿帖罗(Donatello)浮雕创作的特色
-
作者:
花亦芬
来源: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拿帖罗
立体
浅平浮雕
浮雕
瓦撒利
-
描述:
从瓦撒利(Vasari)谕“浅平浮雕”(rilievo schiacciato)谈东拿帖罗(Donatello)浮雕创作的特色
-
Ear Framework Sculpting-Practice Carving With Swine Costal Cartilage
-
作者:
庄秀树
陈昱瑞
来源:
台湾重建整形外科医学会杂志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拿帖罗
立体
浅平浮雕
浮雕
瓦撒利
-
描述:
Dr.Brent在他的The Artistry Reconstructive surgery 的書中提到:“當我還是住院醫師時,我的冰庫中經常貯存整瓶的屍骨,……在能夠真正替病人開刀前,我在府房中已經練習了20個耳朵骨架。” 自體肋軟骨雕塑成耳朵的骨架,傳統上用來重建先天或後天的耳朵缺陷,因為它能夠被雕塑成參度空間模形,所以是相當理想的方法。為了能夠熟悉雕塑軟骨的手感及物性,屍軟骨是一種理想的練習材料;但在我們傳統的文化下,屍軟骨的取得相當困難,尋求相似、且取得方便的材料是必須的,豬的肋軟骨不失為一種理想的材料。
-
南台湾的古迹(二)
-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湾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拿帖罗
立体
浅平浮雕
浮雕
瓦撒利
-
描述:
嘉义县主要古迹 古地名“诸罗山”的嘉义县,早期是邹族及平埔洪雅族的活动区域。嘉义县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更有丰富的人文资产,如王得禄墓、水仙宫、奉天宫以及阿里山乡的邹族原住民文化。 王得禄墓。王得禄墓园辽阔,是一座依品秩而建的清代官墓,其气势宏伟为岛内之冠。王得禄,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生于嘉义太保,官居一品,为太子太师,是清代台湾官位最高者。他生平两次在嘉义协同平乱,输财纳粮,建设兴学,对乡里有莫大的贡献。民众为感念其贡献,遂用其官衔作为地名,这就是嘉义县太保市地名的由来。 官从一品的王得禄墓园的规模宏大。按传统陵寝规制,青石墓碑正上方刻有“皇清”二字,两侧墓手石柱上立有石鸡、石象、石狮、石羊等。王得禄生前即捐贡庙宇许多匾额,其中又多与妈祖信仰密切相关。所以云嘉地区极富盛名的北港朝天宫、新港奉天宫与嘉义城隍庙中,皆可见王得禄敬赠的匾额,其题字如“海天灵祝”、“圣慈母德”多半为祈求海面平静,不再有海盗为乱扰民,祈愿国泰民安之意。此外,当战乱频繁的时候,王得禄也设立许多义仓,造福民众;在教育方面则创办书院,现今嘉义县新港乡的文昌小学就是其当年兴建的登云书院遗址,目前校内还留有当时兴建的碑记。 新港水仙宫。水仙宫是一座见证清代笨港港口变迁的水神庙,除了建筑精致外,本身有着极为罕见的雕刻方式。创建于1739年的水仙宫,由笨港商人捐资兴建,主祀水仙尊王——帝禹。清乾隆以前的笨港,是台湾中南部的重要贸易港口之一。因为海上贸易活动频繁,所以这里的百姓除了信奉妈祖之外,也祭祀水仙尊王。 据传,古时笨港原有3座庙,清康熙年间兴建了专祀天上圣母的诸罗天后宫,乾隆时兴建了水仙宫以及专祀关圣帝君的协天宫。不料到了嘉庆年间洪水泛滥,3座庙均被冲毁,直到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建水仙宫,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在原有基础上建后殿,专祀关圣帝君。 现今的庙宇历经数次重修,可分为4殿:三川殿、拜殿(前殿)、正殿及后殿。正殿与拜殿间的泄水口使用“鱼龙吐水”的模样;正殿供奉水仙尊王,殿上供有嘉庆年间“日月争光”的匾额,是异地重建时的重要文物;而庙内由贡生林开周捐献的蟠龙石柱,是初建时的重要见证。新港水仙宫因为各部分的构件材料涵盖不同年代特色,是研究传统庙宇的珍贵瑰宝。 新港奉天宫。奉天宫素有“开台妈祖”之称,其所供奉的妈祖,为明天启二年(1622年)自湄洲供奉来台,原本称新港妈祖庙,后因嘉庆皇帝御赐圣号而改为“奉天宫”。 俗称“皇宫起”的新港奉天宫,为清朝王得禄所倡建,其形制仿照皇宫,庙内“船仔妈”的神像、乾隆年间的古龙柱、香炉以及乾隆皇帝、王得禄题字的匾额,都是相当珍贵的古文物。新港奉天宫的正殿主祀圣母妈祖,正殿中带有八柱的拜亭与前殿利用院墙区隔,以八卦月门相连通。后殿主祀观音菩萨,配祀文殊、普贤;另有文昌帝君及关圣帝君配祀左右翼殿。第四进为新建的凌霄宝殿,但不论格局或造型均与古迹原制相去甚远。 奉天宫供奉的“虎爷”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一般庙宇的虎爷多在神案下,唯有奉天宫的虎爷是供在案桌上,与神明平起平坐。其头戴金花,披神袍威风八面的模样,以及设专殿的供奉方式,都是岛内独有。此外,关圣帝君殿前的赤兔马旁,竖立一块解说碑,上书“摸马头好起头,摸马嘴大富贵,摸马脚好起家,摸马尾好收尾”,因此吸引了许多游客伸手一试,增添不少乐趣。除此之外,由于历次参与奉天宫修建的工匠大部分为粤派匠师,因此,奉天宫具有不同时期的粤派风格,是粤派匠师在台湾的重要作品。 嘉义市主要古迹 嘉义市是昔日诸罗县治所在,又名桃城,以其古城形如桃状而得名。嘉义市不仅是享誉全台的画家陈澄波的故乡,更是“台湾交趾陶开山鼻祖”叶王的出生地。因此,嘉义市可谓是人文荟萃、名胜繁多之地。 嘉义城隍庙。城隍又称城隍爷,象征地方的守护神。城隍庙是嘉义市民的信仰中心,自古即与民众息息相关,因此该庙香火鼎盛。嘉义城隍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当时的知县周钟碹发起兴建城隍庙的活动,获得民众支持。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台钦差大臣沈葆桢奏请朝廷加封“城隍”;次年,清廷“以保卫城池,敕封台湾嘉义县城隍神封号曰:“绥靖’”,从而成为台湾各县级城隍庙唯一加封尊号者。光绪九年(1883年),清廷再颁“台洋显佑”匾,目前悬于正殿神龛的正上方。 现今的城隍庙是由福建泉州匠师负责重建,整体建筑分为三川殿、拜亭、正殿及后殿四部分。前殿广设看架斗棋,采硬山重檐式的屋顶形式,4对青斗石狮在中门前扬威;而歇山重檐式的拜亭与正殿,更添建筑之富丽,其木雕艺术亦极富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拜殿的八卦藻井以及正殿间的看架斗棋,完全由榫卯构成,可见匠师之工艺。 城隍庙中的文物以匾额为最,除了“台洋显佑”匾,还有太子太保王得禄捐献的“道宏化育”匾,知县张所受设立的“重建城隍庙”碑,知县范学恒为供香炉之资立碑,知县王廷干为兴建阴灵堂而立的碑,台澎挂印总镇章高元率参将周立得等敬献的“除暴安良”匾等共11件。此外,殿内山墙边所立的古碑,更为历年来修建留下的珍贵历史见证。庙中正殿的屋梁上悬有一大算盘,意指城隍爷以此算盘计算世人在生前所作的一切“善恶事”,以此提醒世人“诸恶勿做,众善奉行”。 福康安纪功碑。在大陆到处可见以石龟作为台基的石碑,在台湾却是十分罕见。因此,将石碑竖立于石龟上的福康安纪功碑相当壮观与珍贵。更重要的是,此碑纪录了一段重要史事——“林爽文事变”,而诸罗县也因此为这件事被清帝赐名为“嘉义”,是全台县级地名唯一由皇帝钦赐的特例。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在彰化起兵造反,清廷调派履立战功的福康安将军率兵增援台湾守军,最后成功降伏林爽文,解除了诸罗城之围。事后,乾隆帝认为诸罗全体军民守城“义勇可嘉”,特将地名改为“嘉义”。1788年,乾隆帝御制10座纪功碑石与龟座,褒扬福康安战功,其中4座全刻满文,4座全刻汉文,另有两座满汉文合刻,碑石及龟座皆在厦门雕刻完成。经数次迁移,最后满汉文合刻的纪功碑安置于现址,其余9座则立于台南府城。 陈澄波画架。陈澄波生于1895年,曾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1934年在台创立台阳美术协会,1947年逝世。陈澄波先生创作的大幅油画,如《嘉义街外》等,曾多次入选国际美术展览会。1931年,上海举办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他因作品《清流》而获选为当时的十二大画家称号,并代表中国参加美国芝加哥的世界博览会。 陈澄波先生的作品多以家乡风光与人物为描绘对象,嘉义的一景一物,经由他的画作流传而扬名于世。2001年,由“陈澄波文化基金会”提供9副复制画作,正式竖立于嘉义公园,成为台湾第一次油画作品与公园景点相互结合的创举,大大提升了嘉义公园的艺术气息。 孔庙。嘉义市孔庙落成后多次迁移,最后在中山公园现址兴建,奉祀孔子圣牌于大成殿。嘉义市孔庙简朴典雅,有着庄重肃穆之美。依循古制,孔庙在大成殿前方设一舞台,作为祭孔时的场所,门前还有座半月形的池塘,每逢祭孔大典,钟鼓齐鸣,行礼如仪,充分展露尊崇孔孟儒教的肃穆之情。 史迹资料馆。嘉义市史迹资料馆由两栋建筑物构成,一座是“斋馆”,是过去为神社祭祀前斋戒和准备的地方,一座是“社务所”,则是行政管理的办公处。这两处建筑物采用日式风格,使用天花板、纸横拉门和外廊道等建筑元素。门窗方面,大多采横拉门,窗子则为玻璃横拉式、固定格栅式等,内存大量的史迹资料,对研究台湾的历史有着较高的价值。 北门驿。北门驿是阿里山铁道寻幽访胜的起点,其主体建筑采阿里山红桧为建材,不只造型古朴典雅,而且是阿里山木材砍伐的集散中心,附近还有营林俱乐部、火车修理厂、林业办公厅舍等,见证了过去阿里山林业开发的盛况。 (摘自吴汉恩等:《台湾的古迹——南台湾》,台湾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3月版)
-
台高官财产知多少?
-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湾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拿帖罗
立体
浅平浮雕
浮雕
瓦撒利
-
描述:
自己有一幅价值1 50万元的国画、60万元油画,朱椒贤有红宝石戒指一枚、珍珠项链三条、钻石耳环一枚、珍珠耳环一枚、钻戒两枚、玉戒一枚,总价值650万元。另外,朱椒贤有一笔保德信全球基础建设基金,价值折合
-
世博文化与两岸文化产业合作
-
作者:
周天柱
来源:
台湾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拿帖罗
立体
浅平浮雕
浮雕
瓦撒利
-
描述:
口周天柱 2010年5月1日,被称为“经济与文化奥林匹克”、全球高新科技与人文艺术紧密结合的“顶级盛宴”一上海世博会在黄浦江两岸拉开神秘面纱,举世瞩目,轰动两岸。国际展览局的权威专家认为
-
北部书院(上)
-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湾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拿帖罗
立体
浅平浮雕
浮雕
瓦撒利
-
描述:
”等历史文物,弥足珍贵。左厅为讲堂,右厅为寝室,现在为展厅,收藏明志书院百年来历史变迁及修复过程,文物目不暇接。书院左前方,有敬文亭一座,建于同治13年(公元1874年)。 (摘自李镇岩:《台湾的书院》,台湾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月版)
-
中部书院(下)
-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湾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拿帖罗
立体
浅平浮雕
浮雕
瓦撒利
-
描述:
。 建筑格局与空间布置 道东书院紧邻彰化县和美中学、小学,格局方正,环境优雅,坐北朝南,院区占地2500坪(1坪约合3.3平方米),规模宏大,为一座呈“口”字形的闽南两进式四合院。书院前有围墙
-
南台湾的古迹(一)
-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湾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拿帖罗
立体
浅平浮雕
浮雕
瓦撒利
-
描述:
台湾的文化资产丰富,尤其是南部保留了众多历史遗迹,它记录了台湾社会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的变迁、建筑风格的演化及民俗文物的特色,承载着不同时期先民的生活情感,使现代人透过这些古迹与历史保持着价值、情感的连接。本栏目将对南台湾的主要古迹分别介绍,以飨读者。 云林县主要古迹 清康熙年间,台湾设一府三县,云林属诸罗县;光绪年间,云林单独设县;日据时期,云林改设斗六厅;1950年,云林重新恢复县级设置。清朝时期,大量福建漳州、泉州及客家移民来到云林地区垦殖,从现存的庙宇可见一斑。例如在云林一带有不少三山国王庙,就反映了客家移民信仰;又如开漳圣王庙,即为漳州人的信仰象征。这里比较著名的古迹包括朝天宫、振文书院等。 朝天宫。北港朝天宫建于清康熙33年(1694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香火鼎盛为全台寺庙之冠,是台湾的妈祖信仰中心。相传康熙年间,大陆一位树璧和尚奉湄洲祖庙妈祖神像来到台湾古笨港。当地民众有感于妈祖的灵佑,于是捐款建庙以供膜拜,并且请树璧担任主持,从而开启了朝天宫的历史。 来朝天宫除了虔诚朝拜,祈求妈祖庇佑外,还可在此欣赏保存完好的艺术佳作。一进入朝天宫大门,就会发现整个庙埕铺满石板。这些花岗石板称为“磐石”,据推测应为清代往来北港与泉漳地区的船只运来,也就是所谓的“压舱石”。庙埕前石柱上立了四尊海龙王石像,人物及坐骑姿态各异,立于庙口护卫大门,增加了整体的艺术气氛。朝天宫从一庙演进成三庙并列,前后四进,形成雍容大度的宏观气象,这种平面布局更是全台首创。此外,朝天宫各殿由不同年代的大木匠师建造,呈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走一趟朝天宫,就像经历一段历史之旅。 朝天宫前后共为“四落八殿,一埕七院”。整体而言,在大木构造、雕刻、彩绘、剪贴、泥塑及陶艺等建筑及装饰艺术方面的内容相当丰富,展现出杰出的施工技术。庙内拥有代表岛内龙柱雕刻史上不同年代的三对龙柱。其中立于观音殿的龙柱属于清乾隆时期的作品,不但是庙史的证物,其古拙雄浑的雕琢风格更是台湾早期典型龙柱的见证。第二对八角柱盘龙立于正殿前的拜亭,保有清代中期的特征。第三对立于前殿,具有清末的特征,构图丰富繁杂。 一般庙宇中的“御路”多采“单龙”,但朝天宫文昌殿前的石御路采“双龙戏珠”的造型,十分罕见。而朝天宫凌虚殿的窗扇木雕则运用了“螭虎团字”,以成双成对的螭虎构成“功参造化,德配乾坤”的联句,造型出神入化,雕工细腻,堪称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朝天宫的正殿、拜亭及三川殿仍保存台湾陶艺大师的杰作。正殿有小部分为清末交趾陶名匠柯云的遗作,拜殿则有其传人洪坤福的人物交趾陶作品,三川殿及龙虎门则有洪氏高徒江清露的许多剪贴作品,师徒三代均留存杰作在同一座寺庙里,亦为艺坛佳话。可以说,朝天宫是欣赏台湾剪贴作品的艺术重镇。在彩绘部分,现在的前殿及龙虎门仍保存著名台南名师陈玉峰及其子陈寿彝的作品。另外,聚奎阁门扇24节气彩绘也是罕见的题材,值得仔细鉴赏。 除了上述的建筑特色外,观音佛祖殿前石阶上所竖立的“孝子钉”,也别具教育意义。相传在清道光年间,有一萧姓孝子,与母亲从大陆渡海来台寻父,却不幸于中途遭遇海龙而失散。后来,萧姓孝子奉香祈求妈祖寻找父母;若蒙妈祖允诺,铁钉当能贯入石中,其后铁钉钉入坚石,不久果真骨肉团聚,因此名为“孝子钉”。 朝天宫后方的文物大楼,现在成了游客重要参观景点。四楼的文艺走廊内,收藏了各式各样的古文物;顶楼的“妈祖景观公园”则为一处仿颐和园的亭园造景,园中的妈祖石雕像高40.5米,如今已成为北港地区的新地标。 振文书院。清代在云林地区有四大书院,如今只有西螺的振文书院存留下来,是相当珍贵的文化资产。振文书院在当时设立了诗社、学堂,修文讲学,文风盛极一时。目前虽已失去其功能,不过留下古色古香的建筑,亦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振文书院原为文昌帝君祠,兴建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792年)。早期设有振文社、义孚社等社团,是喜爱吟诗作对的文人雅士的聚会场所。后来社团成员提议成立书院,经地方绅士踊跃捐款兴建完成。拜亭的梁上悬有一清嘉庆十八年的古匾,上书“千秋书祖”,为书院最具历史价值的文物之一。 书院的格局简单,共分5幢单体建筑,正殿与东西厢房间以过水亭相互联系,形成“工”字形的配置形态。为避免简略的门厅空间造成入门时视觉上的突兀,建筑者遂在正殿配以拜亭,延长主轴的纵深长度,形成空间层次的高低变化。振文书院无论在建筑外观或梁柱雕饰方面,皆与道教庙宇不同,每种雕饰皆有其特别意涵,儒学气息浓厚。走近书院,可看到书院大门两旁的石鼓装饰,石鼓又称抱鼓石,石面纹路呈螺纹状,作用在防止门柱滑动,为书院特色之一。书院旁有一座字纸亭,由于古人对书写文字的纸张相当重视,不敢任意丢弃,而是将捡拾到的字纸拿到字纸亭焚烧,字纸亭的设立代表着古人对文人的敬意。 此外,书院的屋脊两端以及正殿梁柱下方皆有鳌龙装饰,象征着文人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之意,此种装饰多在文昌祠或是书院才看得到。振文书院为明理教化的场所,所以在装饰上以淡雅为主,木雕与彩绘是表现的重点。正殿着重透雕的表现,拜亭则以细腻的浮雕为主。彩绘以青绿色为主色,装饰题材偏于文场的选择,大致不外乎忠孝节义或虫鱼花鸟等图案。正殿的壁书多为勉励生徒的警句,象征书院的教育理想,同时亦带有道德教育的意味,充分显示出培育健全的道德人格,为当时书院的教育主旨。 (摘自吴汉恩等:《台湾的古迹——南台湾》,台湾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3月版)
-
台湾神像雕塑一览
-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湾周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拿帖罗
立体
浅平浮雕
浮雕
瓦撒利
-
描述:
台湾神像雕塑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