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版】搜索到相关结果 3337 条
-
茶马古道上的幽情“绝唱”:普洱绝版木刻
-
作者:
杨霄
来源:
红河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茶马古道
发展与保护
奇迹
普洱绝版木刻
-
描述:
绝版木刻,在同一块板上,进行多次刻作和套色,作品完成时,在木板上只保留有最后一遍印制色彩时的浮雕图案和线条,整幅画面无法再复制,故名绝板。绝版木刻在普洱谱写出了中国木刻艺术的神话,这源于普洱艺术家
-
李泽杨作品
-
作者:
李泽杨
来源:
红河学院学报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茶马古道
发展与保护
奇迹
普洱绝版木刻
-
描述:
以陶瓷雕塑方式进行陶艺创作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陶艺作品《空》创作于2014年9月,作品以挖空佛像身体的现代设计语言与写实的雕塑手法进行巧妙结合,提示人们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环境下学会关注自我、反思自省,
-
白陶梅瓶
-
作者:
谢恒
来源:
红河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茶马古道
发展与保护
奇迹
普洱绝版木刻
-
描述:
白陶梅瓶:家在深山白云间。该作品运用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形象地再现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的神奇景象,是作者陶艺创作的主要特色。作品为建水紫陶白泥陶盘口梅瓶,型制规整匀均,端庄沉稳;装饰以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坝达景区为题材,使用建水紫陶多次刻
-
《红楼梦插图》
-
作者:
述闻
来源:
红楼梦学刊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典名著
插图
乾隆
出版社
石印
工笔画
红楼梦
不同版本
写真
木刻
-
描述:
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古典名著插图,是自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问世时开始的。此后二百余年间,中外出版的各种不同版本《红楼梦》,大都附有木刻绣像或故事图。清末著名工笔画家王
-
浅析插图在文学出版物中的应用
-
作者:
杨大禹
来源:
科技与出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插图
应用研究
文学出版物
-
描述:
插图在出版物中的作用是文字所不可替代的,经典的插图往往与文学名著的不朽共存。插图属于书籍设计范畴,同时又是绘画艺术,目前,油画、中国画、版画等绝大多数绘画艺术形式摆脱了单纯的使用价值转变为具有较高
-
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中的视觉语法研究
-
作者:
严晨
杨智坤
来源:
科技与出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智慧果
数字出版物
设计过程
视听语言
语法研究
冈特
网络出版物
画中
师保
高更
-
描述: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1897年著名的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绘制了他的代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是一幅充满哲理性的大型油画。由于此时,高更贫病交加又丧爱女,于是他决定在自杀前绘制一幅绝命之作。正如他自己所说:"希望能在临死之前完成一幅巨作。"在这幅画中的婴儿意指人类诞生,中间摘果人物是亚当采摘智慧果
-
耕耘之苦苦亦乐——孙菁和她的书籍装帧艺术
-
作者:
邹园
来源:
科技与出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价值
科技出版
关心帮助
美术编辑
书籍装帧艺术
艺术学
工艺美术设计
封面设计
创作观念
艺术创作
-
描述:
耕耘之苦苦亦乐———孙菁和她的书籍装帧艺术邹园印象中的孙菁清丽娇小,热情开朗,是一位典型的江南玲珑女子。深谈之后才知道其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满族人,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照孙菁自己的说法:“我太像杭州姑娘了,以至于所有认识我的人都不相信我是带满族血统的...
-
艺术作品的侵权
-
作者:
温志武
刘凯湘
来源:
科技与法律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缆电视
再创作
版权法
摄影作品
艺术作品
合理使用
版权所有人
侵权复制品
侵权行为
油画
-
描述:
1988年11月15日,英国实施新版权法,即《版权、外观设计和专利法》(Copgrith,Design and Patent Law),在此同时,1956年的版权法随之废止。本文主要以1988年新法
-
中国当代书画名家:赵石钢花鸟画艺术清赏
-
作者:
暂无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选
书画艺术
钢
出版发行
花鸟画
专题报道
中国
山东济南
-
描述:
被编入各种画集出版发行,省市电视台多次专题报道其书画艺术。作品工笔花鸟注重结构,形式感强,赋色淡雅醇厚:写意花鸟概括而雄放
-
真诚再现——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艺术赏析
-
作者:
黎强
来源:
科技资讯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真诚
革命
情感
版画
-
描述:
凯绥·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德国版画家,雕塑家。她的早期作品《织工反抗》、《起义》和《死神与妇女》、《李卜克内西》、《战争》(组画)等,不仅以尖锐的形式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