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双刃剑,或双重人格:北宋第一政治强人王安石
作者: 陈启文   来源: 芙蓉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熙宁变法   庆历新政   神宗   须髯   章惇   元丰改制   双刃   三经新义   大宋   仁宗皇帝  
描述: 面对这样一个人,我的内心,就像我接下来的叙述一样夹带着矛盾、紧张和小心。他的面貌震住了我。一幅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描绘出来的画像,绝对不是大写意,而是工笔,如宋代院体画中的人物,在一段难以确定又年深月久、早已发黄的岁月中,露出的是一张严谨而工整的国字大脸,那凝视着你的瞳孔、扬起的眼角和眉梢、高挺的鼻梁、沉静的胡髭与须髯,还有那抿着的不苟言笑的嘴唇,这清晰地呈现出来的每一个细节,都在颠覆我对此人的想象,一点也没有
石头
作者: 肖勇   来源: 芙蓉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熙宁变法   庆历新政   神宗   须髯   章惇   元丰改制   双刃   三经新义   大宋   仁宗皇帝  
描述: 我必须回避我永远不想回避的东西 ——题记 1 石头飘浮在空中 寻找遥远的事实 黑暗是一个巨大的空洞 颜色闪亮 照射着大脑 谁也不知道这个空间有多大 而石头在鸡笼里孵化一个世界 内心坚硬而表壳脆弱
分了奖金就过年
作者: 曾晨辉   来源: 芙蓉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熙宁变法   庆历新政   神宗   须髯   章惇   元丰改制   双刃   三经新义   大宋   仁宗皇帝  
描述: 一 年终奖是小干部李莫愚的一个梦。当然,不是五彩缤纷的梦,而是一个像麻辣猪脚似的梦,想着它,可以刺激食欲;拿到手上,立马可以让人麻辣火烧享受它。虽然一年三百六十天,每个月有一份不薄的岗位津贴,但与年终奖比起来,那就仿佛是快餐与大餐的味道,两码事。小干部到了年底,没人来拜年送礼的,这年终奖就成了一种盼头。这奖金的数目未必能及领导们的一个红包,然而小干部领到它,幸福感油然而生,天亮了,地宽了,人不觉精神了。 李莫愚所在的单位名叫专业市场管理办公室,专管烟酒批发是否合法,也被人戏称为烟酒办。在外人眼里,烟酒办是一个肥水单位,有句玩笑话,说烟酒办的人一言一行都透出精品烟酒气。其实烟酒办的待遇,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好,只能说还不赖。真要好到天上去了,李莫愚也不会对年终奖如此期盼。 离过年还差七八天,烟酒办分奖金的时候到了。 一般来说,分奖金不在办公地点。在办公室分奖金太招人眼光,令小百姓看到有分赃之嫌。分奖金的地点每年固定在王主任家里。王主任乃烟酒办的头头,到他家,显得合情合理。分奖金的感觉颇似威虎山的百鸡宴,分完钱,就在王主任家摆上两桌,大家胡吃海喝一顿,然后,又是两桌麻将,一桌牌。
对视台湾凶鸦应松
作者: 暂无 来源: 芙蓉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熙宁变法   庆历新政   神宗   须髯   章惇   元丰改制   双刃   三经新义   大宋   仁宗皇帝  
描述: 春夏秋冬,只因我的爱牵动了你,我将驶入你的港口,不管你是否乐意。” 阿里山·日月潭 1.日月潭 说阿里山与日月潭不值一玩的是无知,是没有什么情趣的人,一个不会游山玩水的俗人
半枚欧罗上的旅行
作者: 舒羽   来源: 芙蓉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熙宁变法   庆历新政   神宗   须髯   章惇   元丰改制   双刃   三经新义   大宋   仁宗皇帝  
描述: 威尼斯的维纳斯 如果你死心塌地爱一个男人,就别让他去威尼斯! 从汽笛声声的游船上下来,踏上连接码头的石桥甬道,再穿过一条喧闹的货郎集市,直到著名的圣马可广场,一路上仿佛全世界的颀长美女都特地招摇到了你面前,不为别的,就为了欺负你,就为了让你自卑。可我又如此爱她们,爱她们的美,因为这是比贵金属更昂贵、比玻璃更易碎的天赐珍宝。我想起旧作《NO I DO》,好像是为眼前而作—— 她一出场风便开始惆怅 立即以她为中心 世界展开了圆周的律动 男人的欲望席卷其中 伴着莫名的懊丧 卷曲的发丛潜藏妖娆的密码 哦这优柔的力量罪恶的花 蹑脚的猛兽在她喷香的意志下 充溢温柔而暴力涌动 有时只为倾诉衷肠 还记得那个穿着粉色鱼尾裙、蹬着细跟鞋、踱着S形走过一条长长街道的致命背影吗?在威尼斯,遇见一个像电影《致命伴侣》中的女主角安吉丽娜·朱莉一样的女人,那是太小菜了。 你看那,她提着一袭水蓝色的及地长裙离开甲板,屈尊微笑着,接过船员手中的玲珑皮箱。不是金,也不是黑,而是一头似乎无须打理的褐色长发,任由亚德里亚海的风吹拂着,在她的颈畔与腰间恣意嬉戏。
痛彻肺腑的鱼(中篇小说)
作者: 孟大鸣   来源: 芙蓉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熙宁变法   庆历新政   神宗   须髯   章惇   元丰改制   双刃   三经新义   大宋   仁宗皇帝  
描述: 1 男人必备的硬件和软件,我一样不缺,且运转正常。我虽不愿透露身高,但铁塔般的身板,足以承受男人的负载。上帝给了我足够的雄性荷尔蒙,让我永远对异性保持向往和憧憬,至于同性恋的勾当,不说去做,想一想
滋味·韵味(外一篇)——关于中国新诗发展的思考
作者: 食指   来源: 芙蓉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熙宁变法   庆历新政   神宗   须髯   章惇   元丰改制   双刃   三经新义   大宋   仁宗皇帝  
描述: 古诗中的“滋味”与“韵昧” 我们先通过分辨几个词来厘清“滋味”和“韵味”以及它们之间的历史文化关系。 首先是“味”和“滋味说”。“滋味说”是审美鉴赏的理论,起源于先秦,成熟于齐、梁。滋味亦简称味,指物所具有刺激口舌产生酸甜苦辣的味觉的属性,或指文人的品赏活动。老子就讲到“味无味”,由此引申的是五味相济给人带来的味觉和舒适感,比拟五声相合使人感到的和谐美感。《左传》的“声亦如味”,就已显露出了审美概念转变的端倪。到了汉代,味便有了对文学作品进行体会领略的意味了,王充《论衡》里说:“言嘹于耳,事味于心,文察于目,则篇留于手。”南朝有很多人在谈论音乐、诗、绘画时都用“味”来鉴赏,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映物,诚怀味象……”、“至于山水至灵”,就是把心沉下来看这个象,观察这个象,体味这个象,领略这个象,就是味象,“于是画像布色,构滋云岭”。这里就意味着人对外物的审美活动和创作中的审美活动都离不开“味”了。到了钟嵘的《诗品》里,“味”和“滋味”才成为一种纯文学样式的评论方法。自此以后,中国古代论诗、论文、论画、论书无不以“味”和“滋味”表示审美价值。 我觉得“滋味”原本是咀嚼食物所产生的滋味,后来被借用来做艺术鉴赏,是最直接的感官享受,耐人琢磨、分辨、寻思而感到回味无穷。这个味一般是可分辨的,是可以说得出来的,正像钟嵘的《诗品》,他需要评出来诗歌的好坏,要说出来这个作家和那个作家的不同。这大概是在公元五百年左右。 过了三百多年后到了唐代,大约在公元837年到908年之间,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诗评家司空图,他提出“诗味”其实可以分为诗的“内味”和诗的“外味”两种。“内味”就是钟嵘在《诗品》里提到的,而“外味”是前人没有涉及到的,司空图把“外味”称作“醇美之味”,即“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泛耳”。“醇美”之味,是在酸咸之外的。正如老百姓所说“没盐不吃醋”,为什么呢,光吃醋,酸味单薄且不香,加点盐吃起来醋味就变香了。这就是司空图提出的诗要追求一种超越感官和感官经验之外的含蓄美、本体美,即“味外之味”。 下而再分辨一个词,就是“韵”。汉许慎《说文-音部》日:“韵,和也。”本意为和谐的声音。《文心雕龙·声律篇》:“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渭之韵。”在《晋书》里就有“凡音声之体,务在和韵,益则加倍,损则减半”。要谈“韵”不能不涉及到“气韵”和“气韵生动”。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有“创论六法”之说,第一点就是“气韵生动”。画论中出现此概念,先是衡量画中人物,后来逐渐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如陈善有“文章以气韵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词藻,要非佳作”。但这已不是谢赫的原意,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气韵”和“气韵生动”概念一提出,便成了历代艺术家评价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 另外,谢赫原来的“气韵生动”是指国画艺术中往往不追求形的自然标准而是讲究“壮气”“神气”“生气”,画面的处理大多以夸张写意的手法达到“神似”,这是咱们中国特别讲究的。中国戏剧中“不似之似”的意象造型和传统的绘画美学法则是一致的。这是在和钟嵘提出“滋味说”年代差不多的南朝。 最后我们讲“韵味”这个词。唐朝的司空图提出“味外之味”后过了一百多年,宋朝范温谈到韵味说:“概尝闻之撞钟,大音远去,始音复来,悠扬婉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也。”我以为“韵味”按范温的话,用听钟声的心神愉悦来比喻是再合适不过的。这感觉是无法言说的精神层面的享受,在回荡的钟声中会令人们各有所想。这相对于前面所提到的感官享受的“味”和“滋味”以及超越感官经验的“味外之味”的审美水准大大的提高了一步。这大约在公元一千年左右。 到这里我基本上厘清了“味”、“滋味”和“味外之味”到“韵味”之间历史上的变化发展关系。我探讨学习滋味韵味的过程,不能不提到钱钟书先生的《韵论》和写文章介绍钱钟书先生《韵论》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付新营老师。前文提到范温的“韵论”,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钱钟书先生发现的。在这之前现代学者无人论及,钱先生是研究“韵论”的第一人。钱先生的“韵论”是以韵为主线来整理的,他认为南朝的谢赫、唐朝的司空图、宋代的范温是中国“韵论”发展的三个阶段,钱先生说谢赫讲“气韵生动”,只见“气”不见“韵”;司空图的“味外之味”是不讲“韵”,却揭示了“韵”的特质,就是“入神”;而只有到了范温,才将“韵”作为贯穿艺术、人生、宇宙的精神力量,从而使他站在理论的高处。 我在学习探究钱先生的《韵论》时,将中国老百姓更为习惯的“味”字摆在了前头,以“味”为线索,基本上按照钱先生的三段论,把钟嵘的“滋味”,司空图的“味外之味”,和范温的“韵味”理顺。 在这里不得不谈到印度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印度佛教自西汉末东汉初传人中国以来迅速传播,影响很大。而“韵”在印度诗学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上文已经谈到的《晋书》中写到“凡音声之体,务在和韵,益则加倍,损则减半”,那时我们中国人显然已经看到了“韵”的作用,在这点上我们在中印文化交流中受益匪浅。 刚才讲到了“味”,这个概念起源于先秦,成熟于齐梁。《老子》《左传》先后都提到了从味觉向审美的转变,直到钟嵘提出滋味说。印度佛教传人中国,经过一千多年的碰撞、融合,演绎成中国佛教,使儒、道、释并列成为中华文化。而北宋范温提出“韵味”观点是在这之后,可以说范温“韵味”这个审美鉴赏概念的提出是应运而生的。这样我就讲明了“滋味”和“韵味”之间文化上的联系。 最后举一例说明我们民族审美水准不断发展的实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首诗点明了“而无车马喧”、“心远地白偏”的地点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景致与心态之后,以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为结束,令人陶醉其中,各自去想个人的“真意”:在仕途上成败的当官者,在商战中胜负的商人,学界里的成功者与落伍者以及情场上的得意或失意者,读罢此诗都各有各的感慨。这正是有韵昧的诗作。 但是钟嵘在《诗品》中却把陶渊明列在了中品,是因为当时以“滋味”为评价标准。然而到了范温,他讲“是以古今诗人,惟渊明最高”,这说明我们中国人欣赏诗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变化。 “滋味”和“韵昧”对新诗的影响 刚才咱们讲到了古诗的“味”“滋味”,“韵”和“韵味”,现在谈谈它们对于新诗发展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新诗是根据中文的外国译诗,也就是翻译体来写的,所以无论其中的形象、意义甚至于句式都明显带有外国诗的痕迹。我认为中国新诗能为国人所逐步接受,跟诗人是分不开的,因为当时提倡和带头写新诗的,都是一些学贯中西的大家,不仅洋文好,中学底子尤其深厚。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带着中国的特色,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及传统的审美心理,因而受到当时年轻人的喜爱。他们的诗中国味很浓,即很有滋味、有味道、有韵味。 我举几个例子来进一步阐释。一是胡适。胡适大致在1920年的时候写过一首诗,写一个年轻的男孩和约会的女孩对话:“问你去年时/为何闭门深躲?/谁躲,谁躲,那是去年的我!”这首诗趣味很足,要知道后面这一句诗里把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写出来了。二是何其芳《预言》诗集里的一首诗后四句是这样写的:“但眉眉,你那里也有这银色的月波吗?/即有,怕也结成玲珑的冰了。/梦纵如一只顺风的船,/能驶到冻结的夜里去吗?”这种空灵,让人读后真是若有所思。再有就是冰心的《繁星集》里的诗,每一首都很短,就像元曲的小令一样,都认为是受泰戈尔的影响,我很赞同。还有,闻一多的《死水》是在美专写的,处境很不好,“索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一下子把自己在美专教书受的委屈、不党不群的才子样全表达出来了。但我觉得最好的还是郭沫若的《天上的市街》,写尽了中国人天上人间的祥和气氛,这首绝对是新诗中的上等之作,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符合中国人的趣味。 新诗是依据中文的翻译诗体写起来的,必然受西方影响,而从新诗之后的发展来看,西方各种先锋思潮、流派都对中国新诗产生过影响,直至今天。对此我认为新诗是中西第二次文明交融的产物,对西方文化理念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中国是个古老的诗歌大国,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这是一组矛盾,必然在新诗的发展上互相影响,甚至会发生冲突。如果我们处理得好,就可能“中西合璧”,就像我们前面所举的新诗的例子。需要强调的是,中国艺术的传统是“意会传神”,西方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说理说教多一些,心理分析多一些,是各有所长。在新诗发展的问题上千万不能把中国艺术的根丢了。讲明了这些,新诗发展的方向就又明确了一步。 以下我就对“韵味”朦胧的感悟和何其芳老师在韵味与形式、语言的关系上对我的启蒙和教导讲一讲。记得小时念古诗时,一首“欲寄君衣君不还”就那么几个寄与不寄几个字,把
张唐英与《蜀梼杌》
作者: 樊一   方法林   来源: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郡斋读书志》   熙宁   后蜀   前蜀   中进士   唐英   鉴戒   梼杌   裴寂   藩镇  
描述: 《蜀梼杌》,是宋代四川新津人张唐英(1028~1071)所编撰的一部地方史著作,其内容为前、后蜀两朝80来年史实之记录。唐英中年早逝,此书亦久成残篇。对其人其事,迄少学人论及。本文拟对张唐英的生平及论著略作考述,并对《蜀祷杌》的编撰及特点略作介绍,冀为地方史志之研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宋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探究
作者: 巫极   来源: 兰台世界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熙宁变法   徐黄易体   工笔花鸟画  
描述: 宋初的"黄家富贵"和"徐家野逸"形成了宋代工笔画的成型期;"熙宁变法"以后工笔画的题材和技法进一步拓展,形成了宋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期;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工笔花鸟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使得工笔花鸟画在与现实的互动中走向成熟期。
酷热难耐,何不相爱
作者: 暂无 来源: 故事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酷热难耐   玲珑石   就是你   故事家   熙宁   安利   鹿野  
描述: 【见面礼之玲珑石】@米不粒:据说小瓷君最近又去相亲了?给人家的见面礼还是一对玲珑石?@夏浅凉:是的,人家都说,一对相吸的玲珑石才能表达真爱。他呢,却送了一对互相排斥的石头,啧啧啧。@米不粒:哎呀,小瓷君,说你傻你就承认吧!相亲的时候你可以送本《故事家·风吟》啊,一下子就体现出你的文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