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漫射光】搜索到相关结果 3 条
-
罗丹博物馆,汉城,韩国
-
作者:
刘小波
来源:
世界建筑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玻璃建筑
建筑师
礼品商店
玻璃屋面
汉城
漫射光
罗丹
材料与形式
阴影系数
-
描述:
设计这座玻璃展厅是为了安放两座非常著名的奥古斯特·罗丹的雕塑作品.在"地狱之门"的正面描绘的方式与"加来公民"的空间感之间产生了一种张力,向我们暗示出一种具有姿态与舞蹈特征的建筑形式.
-
艺术的历史巡礼——维米尔油画作品的赏析
-
作者:
汪磊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秘感
漫射光线
暗箱
德尔夫特
-
描述:
300多年前去世的画家维米尔留下了许多为人们喜爱的大师级的油画作品,人们对维米尔作于17世纪的风景画名作《德尔夫特》已十分熟悉。但是就如伦勃朗的生平很少为人所知,维米尔的艺术生涯也充满了神秘之处:如这幅《德尔夫特》究竟创作于什么年代,许多艺术史学家认为《德尔夫特》画的是1660年的德尔夫特小镇。笔者通过对作品及史料的分析,认为这幅作品较有可能完成于1661至此1663年间。并由此而对油画《德尔夫特》产生的一种新的思考。
-
罗彬的当代水墨艺术方案
-
作者:
沈伟
来源:
长江文艺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太阳
解构主义
阅读
罗兰·巴特
记忆
伊甸园
毕业论文
漫射光
悬铃木
游泳池
-
描述:
以传统折子戏为题材入画,在罗彬的创作中已经持续了近三十年,最初,是以工笔画的方式获得声誉,但其后,很快又转化为水墨大写意,工笔的画法,反而被放弃了。这种转变,与罗彬对水墨文化的理解有关。在中国传统共同文化的母体中,折子戏与水墨写意之画,并不仅仅是缘于题材内容与形式表现之间的关系对应,而是因为两者的艺术品鉴方式在内在情理上的相通,甚至在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