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明湖居听书》一文中的“比喻”艺术
作者: 刘春   来源: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湖居   老残游记   艺术   描写   声音   王小玉   中等职业学校   比喻   谴责小说   表演效果  
描述: 《明湖居听书》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必读课文,本文节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二回。课文记叙了老残游历济南时听大鼓书的情景,重点描绘了女艺人白妞精湛的演唱技艺和艺惊四座的表演效果。为了描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者运用了烘托映衬、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果。尤其是文中运用“比喻”手法对人物和演唱的描绘,特别是通过整段的多种不同的“比喻”来描摹声音,使音乐形象更加丰富,描写得精彩传神、新颖独到。 一、比喻写人,清新鲜活 作者善于透过想象、联想,创造出新颖的语句、清新的比喻来描绘人物。文中着重写了与说书有关的三个人物,即次要人物琴师和黑妞,主要人物白妞王小玉。其中对人物进行比喻描写有两处,一处是对琴师肖像的描写,一处是对白妞眼睛的描写。写琴师“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将琴师的脸比作“风干福橘皮似的”,使琴师的那张皮肤干燥、满脸皱纹、疙疙瘩瘩、丑陋之极的面容如浮雕般浮现在读者眼前,印象深刻,过目不忘。也使人联想到在旧社会的艺人为了生活到处奔波,人生的沧桑全刻于脸上。但我们不要以貌取人,接下来他的演奏技艺的高超征服了观众,“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便是明证。
以文字传承文化,以文化化育心灵
作者: 李申磊   来源: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湖居   老残游记   艺术   描写   声音   王小玉   中等职业学校   比喻   谴责小说   表演效果  
描述: 余秋雨先生说过:“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生命长河。”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永恒的经典。
以文字传承文化,以文化哺育心灵——古诗文对学生人格构建的影响
作者: 李申磊   来源: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湖居   老残游记   艺术   描写   声音   王小玉   中等职业学校   比喻   谴责小说   表演效果  
描述: 余秋雨先生说过:"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生命长河."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永恒的经典.
石湖访隐
作者: 曹丽琴   来源: 翠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范成大   双桥   上方山   吴中   越城   四时田园杂兴   石湖居士   苏州人   写作者   回归故乡  
描述: 石湖双桥 说到双桥,很多人都会想到著名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周庄的双桥因此名扬海外,成为了众人心灵回归故乡的桥梁。而我这里言及的双桥是在苏州吴中,且只是一个卑微的写作者在对石湖上的行春桥和越城桥一见钟情时,借来私自给它们命名的。 那日,一碧无垠的天空下,湖风、水声、阳光、青山。春日浩浩荡荡。当我从的士车里下来的一刹时,风和日暖,那漫天春的气息,迅速间把我包围了,且一缕缕贯彻进我的肺腑,让人倍觉周身舒畅,如入一首颇有气势的诗境中。 这儿离苏州城不远,却又安静、开阔,有大隐隐于市的高深。站在上方山下的公路边眺望,往前没几步就是一带古桥,一泓澄澈的湖。定定地,面对如此的湖光山色,倍觉人与自然一起就显得尤为渺小,沧海一粟,唯有它们才是这个世界永恒的见证者。而我,轻轻地来了,以一种朝圣者的步伐和心境,我相信它将以另一种形式留存在我不倦的行走之旅中。譬如我腕下正当写着的这篇散文。 行春桥,那古典的样子宛若戏台上女子的水袖轻轻一甩,抑或一弯弦月静静落入湖上,石湖便有了别样的风情。我只这样看着,甚至不忍走上前去,像置身于一幅画外。桥上的石狮雕兽玲珑逼真,透着一种英武的古典美,一日日一年年陪伴着石湖人家。
苏州石湖
作者: 曹丽琴   来源: 丝绸之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范成大   双桥   上方山   吴中   越城   周庄   陈逸飞   石湖居士   苏州   回归故乡  
描述: 石湖双桥说到周庄的双桥,很多人都会想到著名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双桥因此名扬海外,成为众人心灵回归故乡的桥梁。而我这里说的双桥却是在苏州吴中,且只是一人在对石湖上的行春桥和越城桥一见钟情时,借来私自给它们命名的。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