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温】搜索到相关结果 119 条
-
黄杨有灵知我心—民国朱子常与他的黄杨木雕
-
作者:
高启新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筑构件
民国
朱子
温州
百工
浙江
黄杨木雕
第一人
-
描述:
浙江是非遗大省,温州又是浙江的非遗大市,历来以百工闻名于世,早在宋代,即有“温州漆器,两宋第一”美称。今日浙江品牌的“三雕一塑”中,温州即占其二:瓯塑和黄杨木雕。而黄杨木雕由一般的建筑构件升华至人
-
连续式特种陶瓷超高温双孔相向推板式电窑的研制应用
-
作者:
董宝靓
来源:
陶瓷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高温推板式电窑
余热利用
节能
双孔相向
-
描述:
介绍了窑炉制造方、使用方、耐材配套方合作研制的特种陶瓷GTAa-150-18/WL超高温双孔相向推板电窑,其结构设计科学、先进、选材合理,充分利用余热等关键技术和节能特点。
-
鲁山花瓷的艺术特点浅析
-
作者:
王群成
来源:
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褐斑
鲁山
高温窑
艺术特点
艺术风格
白斑
釉瓷
茶叶末
-
描述:
鲁山花瓷是我国唐代鲁山段店窑生产的一种高温窑变釉瓷器。种类有黑地蓝白斑、酱褐色地蓝白斑、茶叶末地蓝白斑、月白、天蓝、天青地黄褐斑等。故被瓷界称为"花瓷","花釉瓷"。因系我国最早的高温窑变釉瓷
-
陈玉德与他的艺术釉
-
作者:
暂无
来源:
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玉德
艺术釉
高温窑
美术陶瓷
陶瓷艺术
淄博
兔毫釉
工艺美术大师
-
描述:
了高温窑变羽毛釉,蚯蚓纹路釉和层林尽染窑变釉等釉色,使淄博美术陶瓷中这枝奇葩重放异彩。曾记否:在全国独树一帜的淄博美术陶瓷以
-
瞿蓓艺术作品欣赏
-
作者:
瞿蓓
来源:
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作品
艺术
舞动
火焰
高温颜料
线条
坯体
作品欣赏
-
描述:
这件陶瓷作品名为《瓷魂》,用醴陵釉下五彩高温颜料表现,上面用多种色彩的线条表现火焰的效果,长短不一的线条组合在一起构成不同的图案,舞动的火焰围绕陶瓷瓶,就像窑火中燃烧,奔放着热情。画面中有舞动的火焰
-
2017届湖南陶瓷技师学院毕业生优秀作品展&教师作品展隆重开幕
-
作者:
海亮
来源:
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作品
艺术
舞动
火焰
高温颜料
线条
坯体
作品欣赏
-
描述:
6月9日上午9点,湖南陶瓷技师学院2017年优秀毕业生作品&教师作品展隆重开幕。来自醴陵陶瓷名企的企业家、艺术家们出席了开幕式。本次展览展出作品有陶瓷茶具、餐具、釉下五彩艺术瓷、陶艺、书法、国画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陶瓷产业的转型发展研究
-
作者:
刘飞
来源:
财经界(学术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温度
PG分级
有限差分
沥青混凝土路面
-
描述:
在英文中,陶瓷和中国是同一个单词,可以说,在古代西方人看来,陶瓷是这个富饶的东方国家的代名词,而景德镇作为“瓷都”,同样有享誉世界的美誉。近年来,党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正一步步改变着我国出口形式,同时也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截止到2015年,景德镇陶瓷产业总产值已超过了300亿元,作为闻名海内外的瓷器生产基地的景德镇,理应把握发展的时机,积极投身到“一带一路”战略中去,重新振兴“瓷都”景德镇,将景德镇重新打造成为东方之星,闪耀世界。
-
炉内壁温监测系统在四墙切圆超超临界锅炉上的应用
-
作者:
方吉吉
郑辉
吴涛
傅文才
王强
来源:
锅炉技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壁温
超超临界锅炉
在线监测
热偏差
高温管屏
-
描述:
某电厂超临界锅炉的基本情况及炉内壁温监测系统在四墙切圆超超临界锅炉上的应用。从应用结果来看,该系统的应用对减小锅炉高温管屏及水冷壁的热偏差,提升状态检修的准确性,提高锅炉机组安全经济性有一定的作用。并需要运行及检修人员进一步开发应用,以完善设备的精细化调整和状态化检修。
-
论高温色釉与釉上山水绘画的设计与布局
-
作者:
章嘉怡
钟山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釉上山水
高温色釉
绘画
-
描述:
随着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不断发展,新思维、新观念带来色釉装饰的推陈出新,再加上对传统山水画的深入研究了解,高温色釉与釉上山水绘画相结合的综合绘画也发展起来。这类作品色彩丰富有很强的创新力和表现力,且难以
-
那时我们都还小
-
作者:
依水
来源:
当代电力文化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结婚生子
铺上
新生命
我一
天奇
行为规则
生时
温暖如春
-
描述:
父辈们留在我们心里的前尘往事早已在岁月的浸染下镌刻成了永不磨灭的雕塑,任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其丰碑永存、精神不灭。我是踩着新安江水电站竣工的脚步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当时,父亲是水电十二局安装队(现十二局机电安装分局前身)的起重工,母亲是随工家属,我于1965年8月在建德新安江的朱家堡出生。同年12月份,新安江水电站工程全部竣工。随后,父亲又和工程局的大部队一起把家搬迁到了桐庐七里泷镇,在富春江畔那个山清水秀的小镇上,度过了我的童年。小时候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那一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