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清时】搜索到相关结果 61 条
-
佛像收藏 “从无到火爆”的二十年
-
作者:
季涛
来源:
收藏与投资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制作年代
艺术特点
收藏
工艺品
明清时期
佛像
佛教造像
-
描述:
等多重价值,更是受到世代的尊崇。佛教工艺品一般可分为佛像、唐卡、法器三大类,佛像作为古代的雕塑艺术品,相对于其他古董,更多地体现出制作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精神。尤其明清时期的金铜佛像,更是代表了佛教造像
-
皇家气象清宫黄釉瓷
-
作者:
沈阳
刘晓展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征
乾隆
御窑厂
颜色
皇帝
纹饰
藏传佛教
黄釉瓷器
清宫
明清时期
-
描述:
《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黄色是历朝帝王所崇尚的专属颜色,成为权利、尊贵的象征。以黄釉瓷而论,它是皇室的御用瓷,到了明清时期对黄釉瓷的管理更为严格。 黄
-
明嘉靖、万历青花五彩瓷五品
-
作者:
邵玉兰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彩瓷
明万历
嘉靖
纹饰
造型
青花
明清时期
康熙时期
瓷器
鸳鸯
-
描述:
青花五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彩绘瓷品种之一,由宋金红绿彩瓷发展而来。青花五彩为宣德时期创烧,嘉靖、万历时期盛行,到清康熙时期,五彩瓷器的烧造达到顶峰。青花五彩是在已高温烧成的青花瓷器上,用釉下青花与多种金属为着色剂的釉上彩料绘制图案花纹
-
民国初期刻瓷粉彩琮式瓶
-
作者:
许向英
江用虎
来源:
收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物部门
文物普查
明清时期
文物管理所
怀宁县
安徽省
民国初期
粉彩
-
描述:
琮式瓷瓶始见于宋代,明清时期多有烧造。清代乾隆以后,琮式瓶作为传统器型,器身装饰演变为多种形式。1981年春,文物部门在安徽省怀宁县进行文物普查时,于该县村民家发现了一件底书红彩“乾隆御制”款的白釉刻瓷粉彩琮式瓶。
-
纤巧玲珑,隽美温婉——烟台市博物馆馆藏精品玉器略考
-
作者:
葛海洋
王晓妮
来源:
理财(收藏)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中国玉器
烟台市
馆藏精品
文化传统
持续发展
明清时期
新石器时代
-
描述:
中国玉石艺术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中国玉器经过数千年的持续发展,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至明清时已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因此明清时期成为我国古代玉器发展史上最为繁荣的时代。
-
化妆品还是“老”的香
-
作者:
刘鹏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告
“老”
青花瓷
产品包装
化妆品店
老字号
明清时期
-
描述:
明清时期,北京一些老字号化妆品店用青花瓷罐作为产品包装,为了给自己做广告,将字号名称和经营地址烧制在青花瓷罐上。经过近百年时间的变迁,目前留存完整的老字号青花瓷罐非常稀少,它们为研究老字号的兴衰提供了实物依据。
-
明清紫砂壶明清紫砂器
-
作者:
王雪冬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紫砂艺术
紫砂器
受众群体
紫砂壶
文化韵味
明清时期
文化积淀
艺术魅力
-
描述:
每每言及“紫砂”,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紫砂壶,甚至更有人将紫砂壶与紫砂艺术完全等同来看。然而,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的紫砂艺术品中,纵然紫砂壶文化积淀深厚、受众群体极广但仍不足以展现紫砂艺术的全貌
-
藏鉴有约
-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工艺
白玉
鸡骨
雕刻
晚清时期
造型
印记
釉面
青花
瓷器
-
描述:
青白玉山子约鉴人:王国栋山子高29厘米,宽25厘米,厚10厘米,重9千克。从照片看应属青白玉质。上刻山水图案,其间古树耸立,高士访友、弹琴、垂钓、观景等图案融于一体。雕刻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细审刀法,是用现代工具雕刻,属现代工艺品,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
绚丽多彩的明清五彩瓷器
-
作者:
冯小琦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国时期
羽人
彩绘
青釉
五彩瓷器
元代
黑釉
明清时期
-
描述:
五彩瓷器自元代创烧以来,到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彩瓷品种。一、彩瓷的起源与发展我国最早出现的瓷器都是单色釉,有青釉、黑釉瓷器,到三国时期出现最早的釉下彩绘瓷器,如南京出土的青釉釉下
-
秀才南来 醴瓷五彩有领军 沉痛悼念汤清海先生逝世(之一)
-
作者:
农夫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国时期
羽人
彩绘
青釉
五彩瓷器
元代
黑釉
明清时期
-
描述:
这是一个近60年前的故事了,1958年的瓷都醴陵,受命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准备献礼作品。当时的艺人们苦于缺乏文化知识,深感责任重大,不敢贸然动手。正巧,此时的汤清海先生,正随广州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在醴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于是,艺人们就打起了汤清海先生的主意。丁华汉等5位艺人联名向领导写了一张大字报,要求将汤清海留下来,为他们传授美术理论知识,指导创作献礼作品。于是,南来的“秀才”就这样留在了醴陵,并一干就是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