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液相】搜索到相关结果 3 条
-
不加铁质校正原料生产含氟硫硅酸盐水泥
-
作者:
沈洪法
江兆斌
王惠孚
来源:
水泥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业原料
氟硫
水泥厂
液相量
废石膏模
硅酸盐水泥熟料
铁质原料
凝结时间
液相粘度
铁质校正原料
-
描述:
长期以来,国内水泥厂在生产中都掺入一定量的铁质校正原料,使之能满足烧成反应所需要的一定量的液相量及改善液相粘度。但不少水泥厂就地缺乏铁质原料。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我们利用萤石及陶瓷工业大量排放的废石膏模具,借助于CaF_2、SO_3在形成水泥熟料中的矿化作用,在Al_2O_3含量不高的条件下,不加任何铁质校正原料生产硅酸盐水泥熟料。一、试验依据在习惯的配料方案中,常以C_3A+C_4AF及其它微量元素在1400℃下形成的液相量在25~28%为宜。在常规工业原料中不加任何铁质
-
坯体在高温下晶相的发展和粘度的变化
-
作者:
高凌翔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英
玻璃相
高岭
坯体吸水率
二次莫来石
加热过程
扫描电镜
液相
表观粘度
温下
-
描述:
本文以瓷石—高岭所组成的坯体为例,对它在加热过程中晶相的发展和高温下坯体粘度的变化,作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应用了热分析、X射线衍射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坯体在高温下粘度的测定,是利用一台专门设计为陶瓷材料研究用的高温扭力装置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坯体的粘度,在900—1150℃之间高温下急剧下降,1150—1300℃之间变化不大,温度继续上升至1350℃,粘度迅速减小。结合高温下坯体中石英和莫来石含量的分析以及扫描电镜(SEM)的观察,对粘度的上述变化给了初步的解释。高温下粘土中所释放出来的无定形SiO_2具有很强的反应能力,它与玻璃相发生作用,提高了坯体液相中硅的含量,从而缓和了坯体粘度的下降。而针状的二次莫来石在液相中的析出,产生的网状结构又增强了坯体的稳定性,使得坯体在高温下粘度的下降更为缓慢。从而使坯体有可能获得较宽的烧成范围。温度上升到1350℃,坯体中石英的大量溶解,液相总的数量迅速增加,导致坯体粘度的显著下降。分析坯体在高温下晶相的发展和粘度的变化的实际过程,对进一步理解高温下坯体的变形是有意义的。
-
吉州天目瓷的结构本质
-
作者:
陈显求
来源:
河北陶瓷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试样
斑纹
烧成温度
化学组成
分离结构
天目釉
吉州窑
液相分离
我国古代
天目瓷
-
描述:
,以其独特的斑纹天目釉的艺术风格和具有特色的工艺而享有盛名。 1980年初冬江西省博物馆发掘吉州窑各址,作者趁便搜集了许多典型的残片,它们全面代表了吉州窑的所有品种,图1是所搜集的部分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