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洗印】搜索到相关结果 4 条
-
尼康读者园地摄影月赛入选作品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摄影世界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浅浮雕
洗印技术
正片过程
制作
-
描述:
编者提示:2013年的 “尼康奖”读者园地月赛不设参赛主题,不限摄影器材,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展示摄影作品的平台。不论风光、肖像或者社会、人文,还是传统、现代,都包含于我们的征稿范围,希望广大读者积极投稿。参赛细则请见本栏目末页。民间手艺人(湖北)王勇作者对光影的感觉比较敏锐,用光和烟将一个极平常的场景重新雕塑了一番,让画面更具感染力。手艺人的神情和动作也几乎处于最佳的临界状态上。如果能把画面裁切到手的下方,可能会更紧凑一些。
-
“白浪”:意大利FIOF推荐摄影师达米阿诺·拉莫拿卡的人体作品
-
作者:
达米阿诺·拉莫拿卡
FTOF
谢霜
翁笛
来源:
摄影世界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浅浮雕
洗印技术
正片过程
制作
-
描述:
摄影师自述: 我对裸露的人体总是很着迷。无论是男人的还是女人的,纤细的或是富有曲线美的,我都愿意拍摄它们,用我已知的拍摄技巧,正在尝试的新技巧,抑或从摄影大师的作品中找寻灵感……但我总是不满足,因为我从未成功地将我心目中的完美画面用摄影的方式凝固,我发觉我的拍摄总是精致却缺少感情的。 于是,我不断重来。这么做是为了获得视觉乐趣,所以我力图从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开始思考。 感谢我的模特儿弗朗西丝卡女士,她美得像希腊神话里的缪斯一样。她愿意呈现自己光洁的胸部,但是她不希望拍出的照片只是庸俗的,直观的裸体肖像,因此,我必须找到一种拍摄方法,用一种欢快的形式从各个角度展现她的美,这也是我为什么想到雕塑的原因,人们都见过雕塑,雕塑可以表现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我使用了白色的颜料,这样可以避免纯粹裸露女性的身体,同时让她更像石像或者石膏,但我觉得这样仍旧没有突破,因为这样的造型仍旧是静态的,尽管它不会被拍虚。 在之前的试拍中,我拍过一些液体与固体冲击的场景,呈现出惊涛拍岸般富有力度的风格——液体的色彩多种多样,液体与固体冲击时凝固的瞬间犹如塑料的质感,而在这样的效果中,我发现,颜色也是不断变化的,就像蒙太奇手法似的,于是我将两种灵感结合起来,并告诉自己,既然弗朗西丝卡允许我将她从头到脚涂满颜料,那么不妨尝试拍摄将一整桶颜料泼在她身上产生的溅射效果, 这就是我一直在找寻的富有活力的照片!其中蕴含丰富的情感,体现着一位寻爱的舞者,充满灵气但却满心伤痕,白色的颜料带来的冲击感象征着爱的直接,纯洁和人内心的狂野。
-
台湾当代摄影的影像表达与解读:一个年轻影像策展人的自述
-
作者:
王怡人
来源:
摄影世界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浅浮雕
洗印技术
正片过程
制作
-
描述:
台湾摄影的DNA——多元与纷杂 从英国人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1837-1921)为台湾拍下第一张照片开始,台湾的摄影史展开了她的第一页。当时的摄影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记录开始,而后摄影的使用与观念因为随着社会型态与经济环境跟文化的变迁而改变,使用的人也渐渐从外来人士如加拿大传教士马偕博士、香港、厦门的肖像画师、日本地理学家、人类学家而逐渐地转为台湾人或者留日的台湾摄影师。于是,主题从一开始的花草鸟木,转变为对人物及社会的记录;而后又渐渐发展出不同的形态。台湾的摄影正如她的历史背景一样,多元与纷杂是她的特征。从一开始西方血统的引进,加上日本殖民化的影响,同时交融着中国的历史,这便是台湾与她随之发展出来的任何东西所无法取代的特殊文化DNA。所以,台湾一方面有着比较容易理解西方和接受西方文化的优势,也因受日本殖民文化的影响,比较缺乏自我的主体性摄影语言以接轨国际。 影像是艺术——看不懂的影像 , 难以接轨的国际影像观 让摄影走向艺术是近几年的事情,尤其在后现代主义兴盛之后更加蓬勃。艺术,向来指的是绘画雕塑等东西,但如今的摄影已不再有妾身未明的窘境。
-
储楚:与子相对坐 微醺是梦眼
-
作者:
丛匀
来源:
摄影世界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浅浮雕
洗印技术
正片过程
制作
-
描述:
储楚的“物非物”专题中,城市系列或许是关于物理空间与抽象空间的交迭关系;工具系列大概呈现了对工具之恋物癖的表达;而果实系列可以说是强调了时间的意味;白兰花则可能更多地关注于它所呈现的区域性文化背景。除了这样的阐述之外,如何理解储楚的创作之于中国现实语境的关系呢? 1975年出生于杭州的储楚是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擅长诗歌、国画、书法,喜欢思考,并且还是今年的“三影堂摄影奖”之“资生堂女性摄影师大奖”的获得者。她提出“文人摄影”的理想,一如当年“文人画”的兴起。这个有趣的想法也激发了我的思考——是我们这个时代已然具有了产生“文人摄影”的内部线索?还是这个想法本身很可能是重拾的文化自觉的某种表达?无论愿不愿意承认,我们与那悠长的文化传统的关系都有点像储楚在一首名为《处暑》的五绝中所写:年过一半后/风以入秋燥/与子相对坐/微醺是梦眼。 2007年你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硕士毕业。之前你是这个学校国画专业的,怎么会转到新媒体上来的? 我大约5岁开始画画,临摹小人书或是墙上的古人的画,当然是印刷品,不过记忆中那是很美的。我父亲是浙美雕塑专业的,后来画漫画,也画中国画,他的钢笔风景速写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