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汉】搜索到相关结果 2468 条
-
柏林寺,我心灵故乡的地标
-
作者:
萧泰
来源:
丝绸之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故乡
柏林
神秘
汉阳
神圣
西汉水
石桥
礼县
地标
心灵
-
描述:
儿时的柏林寺,神圣、神秘,而又神奇。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的小学就坐落在柏林寺的臂弯里。其时整个石桥镇也在柏林寺的怀抱里。 西汉水——这天汉之水,史为汉江源流,嘉陵主脉,秦祖始国之基,天水
-
古朴厚重的三色漆器
-
作者:
松林
胡小平
来源:
丝绸之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然漆
两汉时期
厚重
古朴
原始社会
器物
考古发掘
漆器
-
描述:
漆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这从考古发掘的器物得以证实。早在3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薄胎朱漆,到两汉时期已具有极高的制漆和漆绘水平。彝族是我国较早掌握和使用天然漆的民族之一。相传
-
汉玉瑰宝玉熊
-
作者:
刘晓东
来源:
丝绸之路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楚文化
玉雕
汉代玉器
艺术风格
蓬勃发展
和田玉
自由浪漫
高浮雕
文物
-
描述:
在咸阳博物馆收藏的一组闻名全国的汉代玉雕中,国家一级文物玉熊是其中造型最生动,形象最可爱的一件。玉熊高4.8厘米,长8厘米,系用和田玉精磨细雕而成,玉质圆润,近白色,局部有玉璞的红皮色。玉熊尖首圆眼
-
汉风遗踪——咸阳·西汉“三千人马”
-
作者:
刘晓华
来源:
丝绸之路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1965年
遗踪
咸阳
彩绘
陪葬墓
手法
汉风
陪葬坑
考古工作
基本步骤
-
描述:
1965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咸阳以东的长陵陪葬墓附近发现了大量的陪葬坑,坑内出土了陶人,陶马,号称“三千人马” 和中国常见的雕塑手法不同,这些兵俑和马俑只有真的1/3大小,从俑的外观及残破俑的断面可以看出,它是由横塑、窑烧、彩绘这三个基本步骤完成的。步兵俑有586
-
西汉早期木俑与秦楚木俑造型风格比较研究
-
作者:
吴章进
来源:
丝路视野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秦俑
继承与创新
汉俑
楚俑
-
描述:
所发扬与创新,形成了西汉早期木俑既有生活情趣又不失整体气势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从而奠定了汉俑在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
-
瓷板画中的釉上彩研究
-
作者:
徐明
来源:
丝路艺术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秦俑
继承与创新
汉俑
楚俑
-
描述:
瓷板画中的釉上彩研究
-
明清社会雕塑艺术
-
作者:
杨祥民
来源:
明日风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想领域
古代社会
明清社会
满汉
陵墓雕塑
蒙元
继承关系
清时
雕塑艺术
平遥双林寺
-
描述:
明清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尾声,两朝相替,满汉交接,但在文化思想领域保持了整体的一致性和继承关系。满清统治者以灭李自成而非灭朱明得天下自居,对明朝事物并不一味排斥,对汉人、汉文化大力学习和使用
-
由《长眉罗汉》作品谈罗汉题材在根雕艺术中的应用
-
作者:
李瑞通
来源:
明日风尚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特点
罗汉题材
根雕艺术
-
描述:
中国根雕艺术作为造型艺术的门类之一,讲究发现自然美,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刻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注重“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充分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罗汉
-
牡丹之城(外一篇)
-
作者:
王眉
来源:
牡丹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徒
花鸟画
白马寺
传入中国
花卉展览
四十二章经
洛阳牡丹
汉明帝
栽培牡丹
牡丹花
-
描述:
牡丹之城一自小就十分喜欢养花,爱花的我从不轻易放过看花的良机,到朋友家聚会,赏花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经常有事没事都到花卉市场转转,每逢举办花卉展览总是畅游一番,在五彩缤纷的花海中,心境有一种说不尽的愉悦。如果有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