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永】搜索到相关结果 129 条
-
宣德官窑与成化官窑的联系
-
作者:
江建新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高炽
中国陶瓷史
北征
天青釉
洪熙
朱瞻基
底径
钦安殿
永乐皇帝
明宣宗
-
描述:
一四二四年,永乐皇帝病逝于北征归途。同年八月,太子朱高炽继位,改年号为洪熙。朱高炽登基仅十个月,便罹病猝殁于钦安殿。洪熙朝短暂的一瞬,在中国历史上未留下多少痕迹,而其子明宣宗朱瞻基入继大统之后,蒙业
-
浅谈釉上工笔人物花鸟
-
作者:
洪彬
项亚娟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下西洋
土器
釉上彩
工笔人物
瓷都
明永乐
工笔花鸟画
地方生活
写意画
挥扇仕女图
-
描述:
,是制瓷的圣地。历史上的景德镇瓷器,不但海内擅声,而且海外亦广为流誉。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公元1 4 0 5年(明永乐三年
-
稀土永磁材料专利信息分析
-
作者:
罗晓宁
鄢春根
杨悦
来源:
稀土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分析
稀土永磁
磁性材料
专利信息
-
描述:
利用知识产权出版社的专利信息分析系统,对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985年至2013年公开(公告)的稀土永磁材料专利申请从申请量总体趋势与国内外分布情况、专利法律状态分布、专利申请人和技术领域等方面进行
-
走近"瓷痴"感悟多
-
作者:
黄振贵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含蓄隽永
景德镇
收藏
中国传统
明代
吴忠信
超越时空
瓷片
碎片化
-
描述:
的瓷片,仿佛在超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仿佛似温柔委婉的曲调拨动心弦。不仅如此,每件瓷片精工细作,镶银装饰,设计精巧,创意新颖,把残缺变成完美,将碎片化作神奇,这些含蓄隽永的意境不断勾起人们的遐想。
-
我们如何收藏瓷器
-
作者:
高阿申
来源:
检察风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官窑
景德镇
悟性
永乐
收藏
古瓷
成交价
艺术品
青花
瓷器
-
描述:
中国艺术品的交易,已跨入亿元时代。去年,成交价过亿的艺术品就达十数件,昔日让人觉得惊心动魄的过百万、过千万价位,如今比比皆是,已不成新闻。高阿申说:"艺术品不怕买贵,就怕到手的不是最好的。"关于悟性瓷器玩家大抵会有同感,古瓷上某些现象,有时心里明白,嘴上却难以表达,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这"意会",实际上讲的是"悟性"。
-
明代永宣瓷器鉴定要领
-
作者:
王春城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釉
景德镇
雍正时期
永乐时期
鉴定要领
红釉
明代
造型
青花
瓷器
-
描述:
明初永乐、宣德两朝在瓷器的烧造上,以其杰出的成就,创造了瓷器制造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明代沈节甫在《纪录汇编》中有这样的记载:"宋时瓷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
-
吉州窑珍品拾遗
-
作者:
赵荣华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彩绘
景德镇
文化底蕴
磁州窑
红壤丘陵
永和
古窑址
乳白釉
瓷窑遗址
吉州窑
-
描述:
吉州古窑址在今江阿省吉安市永和镇之西侧,濒临(火干),地处红壤丘陵地带,气候温和,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资源,烧瓷条件得天独厚。古窑址的范围有2公里长,1.5公里宽。永和镇为古东昌县城所在地,属吉州
-
古玩
-
作者:
马继东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青花
官窑
北京故宫
青花瓷器
景德镇
艺术市场
永乐
精品
中国瓷器
拍卖市场
-
描述:
在国内拍卖市场上,至今仍然没有超过1 000万元的宣德青花,国内拍卖超过200万元价位的宣德青花不足10件,超过100万元的瓷器则不超过15件,升值潜力很大。在国际市场上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的拍卖
-
吉州窑的兴废问题
-
作者:
唐昌朴
来源: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兴废
周必大
景德镇
东昌
永和
青瓷窑
文天祥
吉州窑
江西
瓷业
-
描述:
吉州窑,在江西吉安市沿赣江南去约五公里的永和公社.宋元丰年间,1078——1085建东昌县,县城在永和镇.吉州窑因地名称永和窑.东昌属吉州所辖,所以又称吉州窑.当时永和因瓷业兴旺,集市繁华,寺观林立
-
从吉州窑匣钵上的文字探讨吉州窑的生产方式
-
作者:
张翊华
来源:
江西历史文物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窑址
景德镇
瓷窑
姓氏
永和
吉州窑
文字
瓷业
瓷器
生产方式
-
描述:
吉州窑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民间窑场。也是江西古代规模盛大、烧瓷时间悠久、瓷器品种繁多、装饰十分丰富的一个瓷业基地。它从唐代创烧到元明历经五百余年的生产历程。其产品从单一的青瓷发展到宋代繁复的白釉、黑釉、绿釉、彩绘瓷等;其品种从唐代少数几种碗、盘、钵、壶等到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