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梅兰】搜索到相关结果 13 条
-
谁在校园“雕塑”了笑料?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美术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校园
调侃
清华
中国艺术
百年校庆
梅兰竹菊
女博士
雕塑
-
描述:
何瑞娟在2011年6月3日《中国艺术报》撰文指出,清华百年校庆期间,配合校庆举办的“清华·国际校园雕塑大展”在开展伊始就遭到学生的调侃,如有人将《毕业时刻》注解为“女博士都是铁血战士”,另外还有《梅兰竹菊图》带有隐性恶俗意义的菊花、“五花肉”“蠕动的大肠”“性站立小便器”。
-
梅兰芳艺名的由来
-
作者:
淮驹
来源:
中外文摘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京剧
泰州
科班
艺名
吉林
北京城
大师
梅兰芳
演出
雕塑
-
描述: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所服役的部队驻在泰州,泰州是驰名中外的人民艺术家梅兰芳大师的故里。我在政治部群工科任干事,常接触、走访当地的各界人士,这样就结识了梅兰芳大师的族兄长梅庵臣先生。彼时正逢梅兰芳大师逝世不久,我们的话题便很自然地扯到梅兰芳的舞台生涯。那时我还年轻
-
梅兰芳吃饭三准则
-
作者:
新快
来源:
美食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要手法
做法
影子
蔬菜汁
嗓子
制作方法
淮扬菜
菜肴
准则
梅兰芳
-
描述:
但凡是在江湖上有点地位的人士,自家的菜肴都有点说头。"梅家菜"自然大有讲究,知道了这其间的考究细节,你也许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梅兰芳晚晚必吃夜宵却依然能保持玲珑身段了。据说梅先生吃饭有三个准则,一所用食材不能导致身体发胖,二是吃的东西要对嗓子有好处,只能护嗓子而不
-
华夏在线
-
作者:
暂无
来源:
党的建设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京剧史
历史人物
《中国京剧》
梅兰芳
华夏
在线
于魁智
油画
-
描述:
5月2日。由画家王犁犁创作的巨型油画《中国京剧》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展出.这幅10米长2.2米高的油画中有120多位对中国京剧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从程长庚、梅兰芳到于魁智,以及听鹂馆、四大名旦的选票和汉口戏迷等背景,浓缩了整个京剧史。
-
浅议花中四君子创作体会
-
作者:
陈明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品格
菊花
主要题材
梅兰竹菊
气质
画面
创作
风格
绘画
君子
-
描述:
中国人对于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称赞由来已久,自是达成共识。梅、兰、竹、菊也是历代文人骚客呤诗作画用来抒发情感的主要题材。其幽芳逸致,风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态;涤人之秽肠而澄滢其神骨,致人胸襟风度品格趣味于高尚之品性,深博世人爱意。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
-
浅谈梅、兰、竹、菊“四君子”
-
作者:
包桂梅
邵银萍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题材
品格
梅花
士大夫
梅兰竹菊
郑板桥
兰花
中国画
中国文人
君子
-
描述: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喻其为"四君子"。"四君子"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以梅、兰、竹、菊谓四君子。是传统寓意纹样。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画家
-
论梅兰竹菊与大吉图
-
作者:
何勇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征
中华民族文化
梅兰竹菊
陶瓷艺术
中国兰花
欣赏价值
有机结合
景德镇陶瓷
精神文明
君子
-
描述:
陶瓷是泥与火的结晶,是工艺与美术的有机结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它集中体现了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更好地诠释了艺术的本源和
-
中国画工笔的审美观
-
作者:
路晗
来源:
艺术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传统工笔花鸟画
审美
精密
梅兰竹菊
-
描述:
结合对传统工笔花鸟画的了解,对整幅画做出审美观点。对画中每一个物体作了明确表示。通过对梅兰竹菊的深入刻画,来表达作者对四君子的赞赏之情。利用青花瓷来再现强烈的中国特色元素。古朴家具与中国元素得到很好的结合,达到和谐效果。对于这些物品要用"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精神来深入刻画。
-
后屏风——梅兰竹菊图
-
作者:
张永见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屏风
梅兰竹菊
-
描述:
后屏风——梅兰竹菊图
-
美术作品
-
作者:
谢小凡
朱青生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吉林师范大学
唐山师范学院
艺术家
美术学院
当代艺术
梅兰芳
副教授
美术作品
油画
国画作品
-
描述:
看罢《梅兰芳》感慨不已,艺术家学不成,是天才。以电影中的梅兰芳做比来度量身边的艺术家,多数不太像。有点儿艺术家气质的人屈指可数,广军、家钵、仲偶、胡伟没准儿入可数之列。虽教书是他们的本业,但从来也不甘心于此,便在艺术天地中游历,始终没跨到"家"那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