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康巴的五彩天衣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藏旅游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针线盒   康巴   厚重的质地   装饰   红珊瑚   服饰习俗   服装服饰   藏族服饰   传统文化   纳西族  
描述: ,美在它的山水;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天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行走川藏线:和一处季节恋爱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藏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针线盒   康巴   厚重的质地   装饰   红珊瑚   服饰习俗   服装服饰   藏族服饰   传统文化   纳西族  
描述: 海螺沟神仙住在海螺里 秋高气爽的时候,海螺沟的红石越发地红,红得不仅悦目,而且动人。白的雪山,红的石头,还有漫山遍野的红叶……海螺,一个神仙居住的地方,一个寻秋的好去处。海螺沟内形成了明显的多层次的气候琏、杆被琏和地壤带,将2500多种从亚热带至寒带的野生植物集中在一个风景区内。沿着环山路徐徐前行,游人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身旁植物景观的无穷变幻。从山谷的棕榈树、清翠的竹林到原始森林的参天古木,直至高海拨那色彩缤纷的草本野花和地衣类植被,令人目不暇接。 塔公草原红色的是草原,彩色的是海洋 秋高气爽的季节,我从新都桥方向朝塔公草原过来,在进入塔公时一定要经过一个大转弯。公路下面是牦牛在喝水的浅滩溪流,溪流上面是宽阔的红草地,红草地的尽头就是神山。我顿时心花怒放,远远地>中着大牦牛做个鬼脸!塔公草原上种类繁多的野花竞相绽放,绚丽多彩。当你徜徉于花海之中,顿感飘飘欲仙。这就是美丽的塔公草原!散落在草原上的牧民黑帐篷炊烟袅袅,时时飘来阵阵奶香、茶香;牧民挤完牛奶后,赶着牛群走向草原的深处,偶尔也会传来阵阵吆喝声和悠扬婉转的牧歌。这就是美丽的塔公草原! 稻城亚丁一片海子一座城 稻城最佳的拍摄季节为10月中旬,此时段的稻城最能体现“香格里拉”的神秘与美丽。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的亚丁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境内。亚丁自然保护区以代表三尊菩萨的三座神山而闻名藏区,三座高耸入云的雪山呈品字型坐落在原始森林密布、沟溪蜿蜒的亚丁沟内,珍珠海、牛奶海等高山湖泊更似一颗颗镶嵌在其间的蓝宝石,在阳光下绽放出湛蓝的光芒。在稻城除了拍摄亚丁自然保护区外,还可拍摄稻城特有的由大片红色水草所形成的“红草海”和古冰川遗迹海子山。另外,稻城县城附近的村寨和白扬树林也是很好的拍摄题材。 丹巴村寨星球 丹巴的秋天尤其值得一看。丹巴的自然资源丰富,集雪山、森林、海子、温泉、草甸于一体,在秋天各自显示自己的本领挑战你的视觉。当地的人文风俗也是一流的,人们都将其居住的村落称为寨子,这些寨子一般都修建在向阳的坡梁上较为平坦的地方,寨子由几十户甚至上百户人家组成。一幢一幢外形美观,风格统一的寨房依着起伏的山势迤俪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与周围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溪流,皑皑的雪峰一起构成一幅幅田园牧歌式的优美乡村画卷。 米亚罗深情的坝子 山被红叶所遮掩,水被红叶所浸染,路被红叶所铺就。一簇簇、一团团燃成米亚罗秋的火焰,方圆3688平方公里,全部是绚丽的彩带。绿色是所有色彩的背景底色,它们由松树、柏树、青冈树等常绿树组成;而红色、橙色、金黄色、紫色等绚烂的色彩则是由枫树、桦树、黄金树、银杏、山樱桃等众多树木组成。 一场秋霜过去后,米亚罗就像是一个调色板被打翻了一般,各种色彩便在米亚罗漫延开来,从叶缘泛起的红色,树梢生起的黄色,还有在树叶边缘镶上金边的阳光,让米亚罗的十月美得如诗如画,如同进入了一个梦幻王国。 三千三百道沟,三千三百道梁,沟沟有红叶,沟沟有融雪,沟沟有泉涌。雪山,温泉,森林,红叶,藏羌文化,构成一个神奇的红色梦幻走廊。 在五彩世界的簇拥处,居住着藏族和羌族人民,淳朴的民族习俗及风情,古老雄伟的石寨古堡,还有羌族的羊皮褂、藏族的珊瑚腰带、藏羌极具特色的餐饮以及民族建筑、华丽的服饰、浓烈欢快的“锅庄”舞蹈,构成一座巨大的藏羌民族文化风情走廊。
一杯拉萨,酸甜热辣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藏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针线盒   康巴   厚重的质地   装饰   红珊瑚   服饰习俗   服装服饰   藏族服饰   传统文化   纳西族  
描述: 执行/本刊编辑部 图/戴玉华 艾妮 雪顿办 酸奶在雪顿节上是必不可少的饮品,无论走到哪里,我手里总有一杯。那酸酸甜甜的味道刺激着我的味蕾,可是你若是觉得“酸”就是雪顿节的招牌,那就错了。当你看到其中的体育竞技活动,看到那紧张刺激的赛马、抱石和拔河等各种传统体育项目时,你就会忍不住地说:“来,给我上一杯拉萨!不仅酸甜,还要热辣!” 马术表演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牧民,在常年的放牧生活中,与马结成了最亲密的伙伴关系。因此,与马相关的体育运动在西藏盛行,是历史和自然的必然结果。除了比试速度的赛马,马术表演更能表现出藏族人民与马的和谐亲密关系。 马术表演是集观赏性、运动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马术比赛有许多表演项目:斩劈、单人单马、马上射箭、双人双马、马上射击、马上拾花篮、双马单人、马上拾碗、单马双人、马上拾哈达、帽技、多人多马(登肩直立)、叠罗汉等。这些项目扣人心弦、惊险刺激,极具观赏性,充分体现出藏族人民与马的深厚感情,也体现出马术运动员训练有素的高超技术和优良心理素质。 赛牦牛 赛牦牛是每年雪顿节的固定体育活动,也是最热闹欢腾的传统体育项目。牦牛是藏族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最初,赛牦牛比赛是牧民们在放牧生活中的一项娱乐活动,后来逐渐才发展成传统体育项目。参赛骑手往往要盛装打扮,头戴礼帽,身着礼服,而参赛牦牛也要经过精心地打扮:头顶一簇红缨,牛角挂各色彩绸,身披五彩藏毯,显得威武而高贵。 身形低矮的牦牛本不适合奔跑,所以参赛骑手要让它最快地冲过终点线,不仅得有高超的技术,更要了解牦牛的脾气。有时,参赛牦牛发起“牛脾气”来,不听骑者指挥,不肯前进,甚至跑出赛道,往往引得观众开怀大笑。 抱石头 抱石头是藏族地区普遍开展的一种运动。今年雪顿节,拉萨赛马场和当雄赛马场将同时举行抱石头比赛。 抱石头在藏语里为“多交”,意为举石头较量臂力。这是最直接、最纯粹的力量较量。 抱石头比赛有多种比赛方式,有的是将重约150公斤的石头或装满沙子的皮袋抱起,然后从腹部胸部抱至肩上,或从腋下移到背上,负重走圈,走圈多者为胜。有的是先把重约100~150公斤不等的石头抱至肩头,然后从肩部向后抛,以抛得远者为胜。还有的会在石头上涂抹酥油,使之变滑,不易抱住。有些则以直接抱起石头再投掷出去的距离来决定胜负。 当雄赛马节 当雄草原上的赛马会,藏语称“当吉仁”,一般在每年藏历六月举行。这是藏族地区最盛大的赛马会之一,也是藏北草原每年最隆重的节日。今年在雪顿节期间举行当雄赛马会,也给雪顿节增加了一大亮点。 在当雄,赛马会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其中一个传说是:500多年前,圣湖纳木措畔,神山念青唐古拉脚下,分布着8个游牧部落。牧民们勤劳勇敢、强壮剽悍。他们与马为伴,常年生活在辽阔的藏北草原上,练就了精湛的骑马技术。为了比试谁的马儿最勇猛、谁的骑马技术最精湛,8个部落的牧民约定每年秋天,在当雄的大牧场集会一次,进行各种比赛,选拔优秀的骑手。这样,相沿成习,成了今天的当雄赛马节。 现在的当雄赛马节,除了会甄选优秀骑手外,还会举行一系列的藏式传统体育比赛,比如射箭、抱石头、打古朵等,并举行盛大的锅庄舞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当雄赛马节也成了藏北地区农牧产品交流的一个重要集会。 押加和男女拔河 押加,意为“大象拔河”,是藏族地区独有的一种拔河形式。这种拔河的姿势跟大象形态十分相似,并要用上“大象般的巨大力气”,因而得名。比赛时,先将一条布绳两头打结,比赛双方各自把绳子两端从裆下穿过,经过胸部套在脖子上,然后趴下,双手着地,模仿大象用腿腰肩颈的力量拉着绳子往前爬,以一方将置于两者之间的坠条拉过自己一侧的决胜线为胜利。 押加比赛在藏族地区开展得很普遍,一到节假日各地都举行押加比赛。由于押加的基本技术、比赛规则和场地设备比较简单,男女老少都可参与,平日农牧闲暇时,在牧场上、在田间,人们把两条背带或腰带连在一起,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比赛。雪顿节期间,除了传统的押加以外,在拉萨赛马场举行的拔河项目还增设了男女拔河比赛,使得比赛更丰富热闹,更有看头。
目的地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藏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针线盒   康巴   厚重的质地   装饰   红珊瑚   服饰习俗   服装服饰   藏族服饰   传统文化   纳西族  
描述: 文/李旭 秦艺菡 图/曾朝文 清晨,阳光还没来得及跃出横断山脉的雪峰,盐井的女人们就已经背上中午的食物,像被什么怪物追逐着一样,脚不着地地往澜沧江河谷里奔去。山坡小路陡峭得像立着的梯子,她们无法放慢脚步。就在澜沧江河床上的盐井经过一夜的积攒,盐水已经溢得深深的。每个女人都想趁着太阳还未升起,暑气还未蒸腾时,多往自家的盐池里背几桶盐水。等井里的盐水很快落下去,她们就可以将盐池里的盐水往各家的盐田上背,然后,就等着暴烈的阳光和峡谷里干热的风将水分蒸发掉、刮掉,之后就可以收盐巴了。 前往盐井的路途遥远而艰难,盐井仿佛位于世界的尽头。不管我们向谁询问,位于西藏和云南交界处澜沧江河谷里的老人们一致认定,他们的祖先发现和经营西藏芒康的这一片盐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很久以前直到如今,这里就叫做“盐井”。没有任何记载或传说表明人们是如何找到这片盐井的。也许是一个或几个衣衫褴褛的猎人在追寻猎物时发现了动物们常在这里流连,也许是牛羊凭着本能嗅到了盐巴的味道而把它们的主人领到了这里。不管怎么说,在那食盐匮乏如金的年月,盐井的发现为人们的生存铺出了一条道路。因为地处横断山脉深山峡谷的藏东地区和云南西北部及川西高原,远离藏北、青海的盐湖,交通极其险恶,大海更是遥不可及,周边附近没有任何食盐来源,盐井成为方圆数百里内唯一的产盐地,产量高,质量也好。我能想象不断地有人闻讯而来,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吸引了大批的淘金者。于是一座村寨出现了,一个小镇出现了,而它,甚至还引起了旷日持久的战争。那场战争记载在了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之《姜岭大战》中。 盐井的女人们,个个都有美丽的名字,和同名字一样美妙的歌声。卓玛拉姆今年25岁,是两个女儿的母亲。她只是每天参与背盐水晒盐的几十个女人中的一个。她一天学都没有上过,也不会说一句汉话,却一天到晚都是笑眯眯的,背着空桶返空走时,总喜欢撮着薄薄的嘴唇吹口哨,吹一些欢快的调子。许多背盐水的女人都会吹口哨,有的干脆会扬着嗓门唱上几句藏族民歌,歌声清亮,宛如山涧溪流在奔涌。 斯朗白珍,童年时上过三年小学,这足以使她能说会道,但因为家里缺乏劳力,她就不得不辍学帮家里的大人干活,这一干就是20多年,现已35岁的斯朗白珍有三女一男共四个孩子,还坚持每天来背盐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供孩子们上学。斯朗白珍同样有着一副好嗓子,但在陌生人面前她似乎有些害羞,只是轻哼几句便埋头浅笑。 不论是次仁央宗还是白珍,或其他的女人,每天都背着沉重的盐唱着幸福的歌,攀爬在陡峭的盐井之间。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什么原因,盐井的制盐工作几乎完全由女人来完成。各家的男人们只是在妇女们晒盐堆时,才赶着骡马来,将盐巴装袋上驮,运到盐井小镇的盐市上出售,再由盐贩子把盐巴卖到邻近的藏区。盐井出产的盐巴销往昌都地区十一个县和云南的迪庆州,远处到达西藏林芝地区的察隅、四川甘孜州的巴塘、理塘和木里。 分布在江边的几口盐井,有的三四米深,有的深达五六米,要从木梯上爬下去汲水。井里随时都热气腾腾的,汩汩冒着温热的盐水。女人们分两组交换着背两眼最好的盐井水,其中一眼出水要慢一些。背干了盐水,她们会坐在井边休息一下,等盐水再冒出来,她们又接着背。她们在井下先用木桶舀进大半桶盐水,再用树皮瓢加满,在别人的帮助下提起沉重的水桶,用肚子将水桶顶到梯子上,再转身背到背上,从井下的陡梯往地面攀爬时,她们嘴里有节奏地发出“噻、噻、噻”的声音,以减轻背上的重量感。 在盐井附近,是一格格水泥砌就的盐水池子,为争取时间,女人们每天都是先尽量把盐池背满,等井水来不及出时,再将盐池里的盐水背到晒盐架上。 沿陡峭的江岸而上,就是一片片层层叠叠用木架子支撑起的盐田,一片片盐田之间以危险的简易栈道连通,我们空手上下都备感艰难吃力。栈道两旁到处扔着背盐水女人们穿坏了的胶鞋。盐田架上垫了土,又铺上细砂,细砂可以渗水,那样盐水就干得快了。日积月累,渗到架子下面的盐水都结成了长长的钟乳状的盐条。那些木架子盐田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有的刚倒入盐水,风吹水面,波光粼粼;有的水分已经蒸发,洁白的盐晶映着雪山夕阳,闪耀着迷人的光彩;有的还没来得及倒盐水,裸露着棕红色的台面,朴实无华。这些五彩斑斓的盐田又与奔腾的江水,与江岸台地上的农田,与一株株浓郁的核桃树,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令人难忘。 每年三月到六月,澜沧江两岸桃花陆续开放的时候,盐井的女人们就开始了紧张忙碌的晒盐工作,这段时间因为阳光充足,风又大,澜沧江的水位处于枯水季节,所以盐水的品质最好,出盐率也高,当地盐民就把这段时间产的盐称为“桃花盐”。过了这段时间,雨季的雨水一下来,加之江水上涨,就很难晒出盐巴,即使弄出一些,质量也不是太好。等盐田里的水分慢慢干掉,一粒粒方形或菱形的盐结晶渐渐显现出来,就像影像在显影盆中出现那般神奇。女人们用木板仔细地将盐粒刮拢在一起,再撮到竹背箩里沥去剩下的水分,就是她们的辛劳所得——盐巴。这些盐井女人一天最多可背一百多桶盐水,少的也能背个七八十桶。有的在盐池边上放一些小石子计算自己一天的工作量。 她们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奔波在盐井和盐田之间。只有到雨季雨水太多的时候,或因为江水涨得太高,淹了盐井,这些女人才能歇工不干。干活时,她们每个人的木桶里都放一只桦树皮做的瓢,用来舀盐水,舀满一桶,就把瓢放在桶里压住盐水不溅,倾倒盐水时取出瓢,身子一歪便将盐水倒入池中或盐田里。 澜沧江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向南汹涌流淌,太阳天天升起又落下,落下又升起,盐水变成了盐巴又换成了其他物质,盐井的女人们生来死去,换了一茬又一茬,她们仍然毫无怨言地从事着那繁重辛劳的生计,她们并没有满怀苦楚,笑容仍常常绽放在她们的脸上,清亮的歌声仍时时在盐池和盐架间回响。她们就像台地上的核桃树一样健康、生机勃勃,像那些盐粒一样饱满、纯洁。她们都知道,自己这么辛苦是为了自己的家,所以她们心甘情愿。她们知足感恩,她们因从大自然那里获得盐水而欢喜而歌唱……
美籍哈奇:4800公里上最后一个冒险者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藏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针线盒   康巴   厚重的质地   装饰   红珊瑚   服饰习俗   服装服饰   藏族服饰   传统文化   纳西族  
描述: “Our dream is to ride abicycle along the Qinghai-Tibet road to the JolmoLungma Base Camp.”This is what Haqi,a 70-year-old American old manof adventures and the only person of foreign nationality to bear the Olympictorch, was telling me. “我们的梦想是从青藏线骑自行车前往珠穆朗玛峰大本营。”70岁的美籍老人,奥运会唯一的—个外籍火炬手充满传奇色彩的哈奇告诉我。 车队从云南出发,转战四川,进入青海,挺进青藏高原,高反悄无声息地降临。在路上,我70岁的身体一直超负荷地运转,白天翻过几座高海拔的山峰,夜里在头痛欲裂的高原反应中,耳朵里像有一只铜钟“咚、咚、咚”……可我的幸福在西藏泥泞的土石路上,冲破死神的阻挡,骑行千里…… 35岁时,我被确诊患上恶性肿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癌症。 我想我的生命难道真的就此向我宣布倒计时?我该顺从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或者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让我有限的人生变得丰富精彩?我选择了后者。从那一刻起,我将我虚弱的身体架上自行车,让人生与车轮一同飞转,前行、前行、前行……并且冲破死神的阻挡,70岁和我的同伴门一起骑行,挺进西藏。 对于一个70岁的老人来说,每天早晨,半躺在沙发上享受美味的Apple Pie,或坐在铺满阳光的院子里,等待孩子送来一杯牛奶,可谓幸福。 而我却是个例外,我的幸福在西藏泥泞的土石路上,在头痛欲裂的高原反应中,在藏族孩子琅琅读书声里,在气喘吁吁地登上海拔五千多米的山口看群山迭宕,风光无限…… 无数个夜里我无法人眠 人们常说骑行西藏,是最自虐的探险旅程。我们车队从云南出发,转战四川,进入青海,挺进青藏高原,高反悄无声息地降临。 在路上,我70岁的身体一直超负荷地运转。白天翻过几座高海拔的高山,就已经气喘吁吁。夜里,凌晨3点,营地一片寂静,队员们的鼾声此起彼伏,我本该让身体好好休息,可高反却不放过我,耳朵里像有一只铜钟咚、咚、咚……不停地撞击着我的神经,使我难以合眼。 第二日,为了不拖累大家的行程,必须强打精神继续前进。几天下来,半梦半醒的睡眠状态不仅使我双眼充血,肌体疲劳,就连说话的力气都快没有了。大家开始注意到我不太对劲儿,纷纷询问我究竟怎么了。我无法言语,泪水顺势淌下。是不是我真的老了?是不是该放弃此次骑行? 同行的德国朋友茹查女士,是车队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2岁了。她刚听到我说想要放弃,立刻抱着我痛哭起来: “我已经几天都没合眼了,耳鸣、头痛,根本睡不着。”其他队员见状,也都跟着掉下眼泪。我突然意识到,身为车队的队长,我有责任带领我的每一个队员完成这次艰辛的旅程,而不是轻易地说要放弃。于是,我立刻擦干眼泪,鼓励大家: “高原反应是正常的,只要适应一段时间就会好起来,我一定会坚持的.茹查女士也会坚持。” 几天之后,我的高反稍有减轻,或者说身体习惯了在如雷的耳鸣中进行睡眠。但茹查女士的高反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我们路过一个小镇,镇上的大夫说如果茹查女士不马上停止骑行,她很可能肺水肿,并威胁她的生命。我很无奈,但探险不是性命赌注,只能和队员们挥泪告别茹查女士。 雨季骑行,一不小心就车仰人翻 我们车队出发之时正值雨季,进西藏的道路虽然几乎全部铺上了柏油,可因为特殊的地质地貌,暴雨过后很多路段遍地泥泞,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有泥石流的痕迹,道路旁的山体因为经过雨水的浸泡,岩石松动,不时有滚石滑落。 为了不耽误整体行程,只要雨停,不等泥路清理干净车队就得出发。泥土堆积较浅的道路,勉强还有泊油路面钻出来,大家能就能骑上车前进。可更多的道路泥土堆积很深,骑车根本无法前进,队员们只能一脚深一脚浅地踏进泥地推车前进。 眼前的路哪是路,分明就是一片泥潭,路两边的沟壑被泥水填埋和路之间没了界限,一不留神,就可能将车推入其中,或者车陷没下去,人一脚踩入陷半只腿在泥里。 雨过天晴,烈日曝晒后泥泞很快干燥并结成块儿,往来的货车、客车飞驰而过卷起几米高的厚厚的尘浪,有时候前后相距不过四五米的两辆自行车在尘浪中互不相见,使得大家都只能保持低速缓慢前进。加之骑行非常耗费体力,我们时常需要张大嘴帮助呼吸,这下可好,嘴还没全张开,一把沙就钻进来了。 还有那些隐藏在泥沙中的石块,远看道路表面丝毫没有异样,走近了才发现它在泥地中突起一小块。如果车速过快来不及绕开,车和人立刻一并腾空而起。因为队员们的自行车后座都放有随行的一大袋装备,一起一落,就有车仰人翻的危险。 下坡的松懈,让人浑身是伤 同行的队友,有些是经验丰富的骑行老手,但有几个都是第一次参加长途骑行。 走西藏的路,免不了的上山下坡。上,是对体力的考验,而下,则要求有较高的骑行技术。 很多次,经验稍欠的同伴在下坡中因为控制不好车速—路摔倒在地,浑身是伤不说,最危险的莫过于一个急刹,车没稳住,人也直接飞出去,滚出几米远,重重地摔在道路中间。幸好对面车道没有来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有几个同伴的车也因此摔坏,不得不停止前进动手修理。 在翻越海拔5321米的唐古拉山,向上攀爬的过程中,大家都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同时,受高原反应的影响虽然一路走走停停,但仍然是上气不接下气,很多人明显有了缺氧反应,嘴唇发紫,并且感到关节酸胀疼痛。过了山口美景尽收眼底,大家兴奋起来纷纷掏出相机拍照留恋,将下坡的危险统统抛到脑后。 西藏的探险就是这样,你一松懈,她就会送你—份“惊险”。下坡路上,几个队友放松了警惕,松了刹车,任凭车子做加速度运动。车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块伪装成道路颜色的石头静躺在地面上,人还来不及做出反应,就已经摔在地上了,—连翻了好几个滚,手也擦破,脚也划伤,血一下就浸透了外衣。而那辆不幸运的车,在地上咔呲咔呲地打了不知多少个转才勉强停住,回头一看,零件散落—地。 见一眼珠峰,悼若天界 车队在经过2700多公里的翻山越岭后,终于到达拉萨,进行为期一周的休整。修车、添置装备、购买补给,全副武装为去日喀则珠峰大本营作准备。 对于第一次进藏的队员来说去珠峰大本营既是一场考验又是一次奇幻的旅程。一来去珠峰的道路崎岖艰险,而且受高海拔的影响会对身体带来诸多的不适,骑行困难大;二来珠峰旗云又是不得不亲眼一见的胜景,所以每个人心里都充满着无尽地向往。 进入日喀则境内,过拉孜、定日,珠峰大本营就在前方。因为在拉萨休整数日,大家早习惯了3650米的海拔,待车队一接近5000米,高反又不期而至,不仅夜里难以入眠,就是白天骑行路上也头痛欲裂,大家行进的速度明显减慢许多。 心砰砰地跳着,仿佛自己都能听到心跳的声音,一低头,隔着厚厚的衣服也能看见心脏跳动牵动肌肉快速起伏:脑袋里嗡嗡作响,晕乎乎,昏沉沉,太阳穴像被针扎一样疼;呼吸一口接一口急速喘息,大家都一边骑着车,一边张大嘴吸气。由于海拔增高,气温不断降低,吸进嘴里的气愈发冰冷,为防止吸入过多冷气引发肺水肿,我们都将头巾当做面罩抵挡冷空气的侵袭。 8月的—个下午,我们终于到达珠峰大本营,如愿以偿地见到珠峰旗云。夕阳西下,旗云被镀上—层金边,飞扬在8844.43米的珠峰顶上。 曾经,很多人无数次地追问我“你已经70岁了,还如此自讨苦吃地骑行西藏究竟为了什么?”。我沉思良久不知如何回答,暗暗地在心底问自己, “西藏对我来说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意义?” 回想我第一次走进西藏,用眼睛浏览她迤逦的自然风景、用身体感受她独特的高原气候、用心欣赏她壮美的人文景观,这些都使我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成为我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原动力。后来,当我第二次踏上青藏高原,慢慢地,我的情绪沉淀下来,呼吸、脉搏与她一同起伏、跳动,身体和灵魂全然交付于她,我深深地感受到西藏给我的这场视觉盛宴不过是她赏赐给我的—件如梦如幻的五彩霞衣,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同样
多WAV雪顿节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藏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针线盒   康巴   厚重的质地   装饰   红珊瑚   服饰习俗   服装服饰   藏族服饰   传统文化   纳西族  
描述: 。 NO.1 哲蚌寺观展佛 在拉萨过雪顿节,去哲蚌寺或色拉寺看展佛(也称晒佛),是不能错过的重头戏。我选择了去最令人瞩目的哲蚌寺看展佛仪式。雪顿节的第一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和几个住在拉萨影像小栈
民族服饰潮--挡不住的魅力
作者: 暂无 来源: 民族团结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   魅力   “老外”   民族服饰   民族特色   民族风格   民族服装   服装服饰   维吾尔  
描述: 民族服饰潮挡不住的魅力世界时装苑如同五彩缤纷的万花筒,折射出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与习俗。服装作为人类形象的共通语言,顺理成章地充当起各国、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使者,让八方来风尽情翻卷在世界服装大舞台上。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一度被蓝、...
时装——一个新时代的标志
作者: 李霞   来源: 现代中国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服装业   中国传统   模特   审美意识   新时代   北方城市   少数民族   时装设计师   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   服装款式  
描述: 时装──一个新时代的标志本刊记者李霞如今从大都市到小城镇,不计其数的服装商店、货摊五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成为中国一个新时代的标志。20多年前,中国人的服装是大一统的世界:清一色的中山装款式,灰或蓝色,卡其布的面料,洋人称其为“蓝蚂蚁”,以至男女不辨...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