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有】搜索到相关结果 3616 条
-
广州嘉德
-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005年冬季
收藏品
中国嘉德广州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中国书画
中国油画
-
描述:
中国嘉德广州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5年冬季拍卖会将于11月20-21日在东方宾馆会展中心开槌。预展时间为11月18-19日。本届拍卖会设中国油画、中国书画、翰墨缘——名家留珍,岭南名家书画以及当代广东中国画名家5个专场。[第一段]
-
南京十竹斋
-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收藏品
瓷器玉器工艺品
2005年秋季
艺术品拍卖会
南京十竹斋拍卖有限公司
中国书画
-
描述:
12月15-16日,南京十竹斋拍卖有限公司2005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将在南京希尔顿国际大酒店举办,预展于12月13-14日举行。此次秋拍推出中国书画、翰墨精华、瓷器玉器工艺品、中国油画等4个专场1200余件拍品。[第一段]
-
北京华辰
-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人收藏
2005年秋季
珠宝翡翠
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中国书画
中国油画
-
描述:
这几类。其中的中国书画部分,以几个专题的形式推出古今数百位书画名家的力作,从恢弘巨制到案头小品,玲琅满目,各有擅长。
-
江苏嘉恒
-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风格
江苏嘉恒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私人收藏
瓷器
书画作品
-
描述:
江苏嘉恒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首场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将于8月6-7日在南京希尔顿大酒店与艺术收藏家们见面。本次拍卖会共分为“中国古代书画”,“中国近现代书画”,“新金陵画派”,“当代江苏优秀书画”,“瓷器
-
广州嘉德
-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骆根兴
成交额
广州
帷幕
有限公司
成交价
国际拍卖
版画
冬季
中国油画
-
描述:
随着拍卖师最后一声槌响,中国嘉德广州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5夏季拍卖会于6月5日在广州东方宾馆落下帷幕。本届拍卖会成交额突破了七千万元,成交率达到70%,相比起去年的广州嘉德冬季拍卖会的成交额
-
千秋翰墨竞芳香:“中国嘉德’95广州秋季拍卖会”开槌在即
-
作者:
佳怡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天鹅
艺术市场
广州
有限公司
秋季
希望工程
国际拍卖
筹款
中国画
中国书画
-
描述:
金风送爽,翰墨飘香。中国嘉德广州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挟去岁今春成功拍卖之势,以弘扬国粹,繁荣艺术市场为己任,定于1995年11月12日在广州白天鹅宾馆继续举办常规的中国嘉德’95广州秋季拍卖会。届时将隆重推出’95希望工程广东筹款拍卖(中国画、油画)和中国书画两个专场。是次入选作品经过半年精心筹备、严
-
太平洋
-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中国艺术
有限公司
太平洋
国际拍卖
艺术品
成化
白酒
明清
瓷器
-
描述:
历经3个月余的征集与紧张筹备,太平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2年第三季瓷玉珍玩艺术品拍卖会将于2012年9月15日在北京伯豪瑞廷酒店举槌。届时,千余件中国艺术品将悉数亮相,其中涵盖了明清瓷器、佛像,及当代高端白酒,中日茶具专题等众多精品,现将重点拍品介绍一二。明成化青花海水翼龙纹罐直口、短
-
广州艺拍
-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官窑
拍卖
有限公司
艺术品
精品
中国书画
青花
广州市
海内外
假日酒店
-
描述:
广州市艺术品(公物)拍卖有限公司2005年夏季艺术品拍卖会定于2005年8月14日在广州文化假日酒店举行,12-13日预展,拍卖分为珍瓷雅器和中国书画两个专场,共推出佳品700余件精品佳作敬飨广大
-
喜庆的婚鞋
-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汉书
鞋子
五行志
男女有别
-
描述:
下定送鞋履 在中国婚礼中,鞋子充当比较重要的角色。在古代,为了表示男女有别,男的为乾,女的为坤,因此,女鞋被称作“坤鞋”。结婚是人生的大事。汉代妇女出嫁时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带系之,以示吉祥。(见《后汉书·五行志》)在南朝时,凡娶妇之家,在下聘礼时,须先送新鞋。
-
激活隐形国资
-
作者:
王倩倩
原诗萌
段久惠
来源:
国资报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潜在价值
资源价值
新兴产业
废气处理
工业废水
盈利增长点
有色行业
页岩气
著名雕塑家
未来产业
-
描述: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的,对于这些"隐形国资"来说,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囿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不仅缺少发现它们的眼力,也缺少唤醒它们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