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古蓟州出现对外贸易
作者: 郝冬青   来源: 旅游纵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出土文物   蓟县   遗迹   对外贸易   功能特征   建筑基础   明清时期   考古发掘   商业繁荣   考古工作  
描述: 天津考古工作者在对蓟县的首次大规模城市考古中,发现大批出土文物和古店铺遗迹,考古表明古蓟州不但商业繁荣,而且出现了对外贸易。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天的蓟县考古发掘成果丰富,出土的大量遗迹和遗物展现了古代
海上风来 甬开画卷:第二届中东欧国家当代艺术作品展亮相宁波
作者: 黄文杰   来源: 文化交流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exhibition   中东欧国家   artist   贸易博览会   论坛活动   艺术作品展   美术馆馆长   甬城   雨纷纷   老外滩  
描述: 梅雨时节雨纷纷,坐落在甬城老外滩的宁波美术馆平添几多异国意趣与情韵。2015年6月8日上午,“第二届中东欧国家当代艺术作品展”在此拉开序幕,来自中东欧等16个国家的19位艺术家,在当今世界艺坛具有代表性的74件油画作品揭开神秘面纱。其中中东欧国家有16位,另有意大利和法国的3位画家助阵。同日下午,举办“中东欧国家美术馆馆长论坛”。此次展览和论坛活动旨在贯彻落实《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贝尔格莱德纲要》和“一带一路”战略精神,加强与中东
“爱心画家”的美国传奇——记浙籍旅美画家徐纯中
作者: 孙国维   来源: 文化交流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exhibition   纯中   纽约曼哈顿   世界贸易中心   画院院长   文化艺术交流   陈逸飞   双子大厦   基地组织   中国美术馆  
描述: 画家"。巨幅油画捐赠美国灾区2001年9月11日,基地组织的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纽约曼哈顿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大厦",在该事件中共有2988人遇难,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后,导致了国际范围内的多国合作和人道主义的爱心活动。中国旅美画家徐纯中在"9·11"事
路易的雕塑在浙江
作者: 郑晓林   来源: 文化交流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巴黎   绘画作品   路易   法国   农民画   浙江   女性形体   完美结合   线条   雕塑  
描述: 路易的雕塑在浙江
青花瓷视角的全球史
作者: 万明   来源: 文化月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史   海上贸易   时尚潮流   全球史   文化景观   贸易史   克拉克瓷   纹章瓷   时空点   中国瓷器  
描述: 16世纪,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时空巨变,全球史初现端倪。在这个重要时间段上,海上贸易连接起一个世界市场和整个世界,作为中国瓷器代表的青花瓷,参与了全球的时空巨变,从中国本土传播到世界各地,引领了全球
玉溪窑青花瓷器的纹饰
作者: 杨霏   来源: 文化月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史   海上贸易   时尚潮流   全球史   文化景观   贸易史   克拉克瓷   纹章瓷   时空点   中国瓷器  
描述: 玉溪窑青花瓷器的纹饰
青花瓷视角的全球史
作者: 万明   来源: 文化月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史   海上贸易   时尚潮流   全球史   文化景观   贸易史   克拉克瓷   纹章瓷   时空点   中国瓷器  
描述: 青花瓷视角的全球史
青花瓷视角的全球史
作者: 万明   来源: 文化月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史   海上贸易   时尚潮流   全球史   文化景观   贸易史   克拉克瓷   纹章瓷   时空点   中国瓷器  
描述: 青花瓷视角的全球史
路易·路兹的雕塑艺术
作者: 马丁·阿诺特   李荣香   李禾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注意力   人体   雕塑语言   紧张状态   路易   塑像   表现结构   作品   雕塑艺术   评述  
描述: 要评述路兹的雕塑,也许应该从他的作品不表现什么谈起:他的作品既不是对躯体的颂扬,也不表现竞技者的风采。既不表现结构上的完美,但也绝非是呆板、毫无生气的塑像。路兹所塑造的人体裸像,表现的是原始的人、现在的人,也可以说是将来的人。
说白居易《荔枝图序》
作者: 吴小如   白居易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思维   每个人   白居易   文学作品   荔枝   逻辑思维   感性认识   绘画   艺术形式   语言文字表达  
描述: 感受到色声味香,却能根据每个人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和联想,感受并体察到一切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且能触及其内在的实质,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我从十几岁时,每次读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都能较深切地认识和体察到这篇文章中所具体描绘的荔枝形象。这要比看绘
< 1 2 3 ... 112 113 114 ... 140 141 14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