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明】搜索到相关结果 357 条
-
圣诞故事
-
作者:
阿尔诺·德斯普莱辛
曹轶
来源:
世界电影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圣诞
房间
故事
明信片
-
描述:
镜头0.片头字幕内景,房间,鲁贝,日鲁贝。这是一个年轻女人的房间,房间里摆着一张明信片,上面是鲁贝的一座公园。在客厅里,有一座丽达抱着天鹅的雕塑,站立在黑暗中。然后出现一扇光线暗淡的窗户,旁边是一幅
-
粉彩·壶
-
作者:
野精灵
鸥洋
来源:
普洱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收藏家
绘画技法
艺术作品
色彩
纹饰
胎体
釉面
中国画
明代瓷器
粉彩
-
描述:
中国的瓷器品种丰富,细分可达数十种,粉彩是其中的一大类。它是在五彩和珐琅彩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品种,属于釉上彩。但粉彩的彩料配制技术也明显高于五彩和珐琅彩,珐琅彩在烧彩前与烧彩后
-
倾听
-
作者:
暂无
来源:
普洱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摄影
音符
昆明市
碰撞
都市
低语
杂志社
侧耳
时间轴
制片人
-
描述:
云儿怎么低语,流水怎样欢唱,微风述说什么……于是,逃避都市的喧嚣,我慵懒地躺在一泓碧波之上,用心,去倾听自然之音。终于,一种莫名的美妙,像是受云的嘱托,飘然而至,轻涉水面,瞬时碰撞出清澈的玲珑。那一定是天籁之音。
-
紫陶魅影
-
作者:
白忠贵
段兆顺
来源:
普洱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人
建水
手工
发明
窑变
工具
制陶
拉坯
民族民间
白色
-
描述:
建水紫陶是具有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特色的文化艺术珍品。其体如铁、色如铜、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古色古香,堪称陶坛一秀。建水紫陶的坯土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元素的红色粘土,填色的泥料则是含硅的白色粘土,一些灰绿的、浅绛的、
-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杜维明先生访谈录
-
作者:
张华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访谈录
成长经历
学术会议
杜维明
中国文化研究
哈佛大学
先生
日常生活
-
描述:
?杜维明:特别的契机不敢说,但我确实比较幸运。我父亲是金陵大学毕业的,学的是英文和经济,母亲在金陵女大学艺术,小时候,家里还有她画的油画。他们对我非常宽容,允许我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发展,对于我的决定和选择
-
门外谈衣
-
作者:
杜生梅
来源:
中国纤检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奇感
平民百姓
现代文明
士为知己者死
叛逆者
改变自己
等级差别
漫步街头
公服
倚门卖笑
-
描述:
一漫步街头,看看来来往往的人们,看看五彩缤纷的服装,我突然想到——人的伟大不在于创造了那么多改变世界的工具,而在于摆脱了那些自己给自己戴上的各种枷锁。人们服装的变化,就明显地反映出挣脱枷锁的追求。
-
拨动心灵深处的琴弦:青年画家孙景明的油画风景创作解读
-
作者:
孙与平
来源: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风景创作
孤独情怀
孙景明
油画
精神体验
-
描述:
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那么,这件作品一定是生动的、感人的,艺术家也往往会因此获得成功。青年油画家孙景明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以其对自然与生活的长期凝视、品味并与精湛的绘画技巧相结合,找到了一种表达自身情感的独特
-
澳门东西画风初步融合现象及其成因初探
-
作者:
叶帆
来源: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西画风
原因
澳门
融合
明清时期
-
描述:
明季澳门成为早期天主教的传教基地,为西洋美术传播和东西画风融合创造了条件.欧洲传教士画家和西画作品的到来使澳门西画创作一度繁荣,留下了东西方折衷画风的油画、壁画等作品.早期东西融风绘画主要的创作者
-
文房清韵 明清书斋雅玩
-
作者:
贾溢德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画结合
笔筒
李白
韵
《春夜宴桃李园序》
明清
书斋
青花
-
描述:
清康熙青花春夜宴桃李园图笔筒笔筒呈圆筒形,口底相若,直壁,玉璧形底,底部中心施白釉无款。胎体厚重,釉质细腻润泽。通体青花描绘,诗画结合,一面绘李白与三五好友园中夜宴,画面旁配有唐代李白所作《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遊,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叙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
-
中华桥(八)
-
作者:
杨国华
来源:
上海集邮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桥梁
清代
陈逸飞
明代
石拱桥
标志性建筑
石桥
改建
油画
曲桥
-
描述:
宅第园林桥灵秀上海豫园外荷花塘上的九曲桥(HP2005-9,图112),小巧、典雅、别致,三步一折,五步一曲,与多角的湖心亭相连。清乾隆年间建。此桥原为
<
1
2
3
...
27
28
29
...
34
35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