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明】搜索到相关结果 1984 条
-
纪事·预展
-
作者:
暂无
来源:
市场瞭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文明
现代文化
现代人
生活乐趣
雕塑
公共
-
描述:
,在售价上更是远超面值,现场销售价格为每套1 580元人民币。这也是全球第一套“陶瓷邮票”。 《世博国瓷珍邮》纪念册限量仅1万套,包含中国邮政2007年至今发行的11枚世博会题材纸质邮票,11枚
-
关于景德镇御器厂几个问题的探讨
-
作者:
余家栋
来源:
考古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辉煌成就
史书记载
白釉
楷书
景德镇
龙珠
考古发掘资料
明代
青花
瓷器
-
描述:
明代景德镇的制瓷业,由于较长时期的相对安定,取得辉煌成就,它已成为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全国制瓷中心。洪武年间,为满足宫廷用瓷和对内、对外、尝赐以及交换的需要,朝廷在景德镇珠山设置了御器厂。所烧
-
官窑四赏
-
作者:
陈连勇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陶瓷器
高水平
收藏
中国古代
官窑瓷器
制瓷业
明清
精品
-
描述:
中国古代陶瓷器历来是人们收藏的热门品种之一,而最能代表中国制瓷业最高水平的,当属明清两代景德镇官窑瓷器。适逢嘉德千禧龙年春拍,在此特将其中四件官窑精品,介绍给同好共赏。明初永宣两帝、文治武功
-
明末清初景德镇制瓷业的重大转折
-
作者:
汪慶正
来源:
上海博物馆集刊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青花瓷
十七世纪
景德镇
欧洲
统治地位
康熙
上海博物馆
制瓷业
瓷器
-
描述:
十七世纪上半叶的明末、清初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经历着一次重大的转折。这个转折,主要反映在景德镇瓷业生产,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以前,一直是官窑占着统治地位,在此之后,由于官窑的日趋衰落,而民营窑业则凭借着对欧洲市场出口的
-
明清景德镇铜红釉的高温衍射分析
-
作者:
林嗣涵
陈伟青
张尼尼
来源:
玻璃与搪瓷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衍射峰
景德镇
相变过程
制造工艺
高温衍射
硅酸盐材料
明清
钙长石
铜红釉
高温处理
-
描述:
本工作以高温X-射线衍射为研究手段,对胎、釉难以分离的明清景德镇古陶瓷残片进行了分析,观察了在不同气氛、不同升温速率及保温时间条件下的交化情况。结果表明,明代的永乐祭红和宣德祭红升温到950℃保温
-
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对欧洲文化艺术的影响
-
作者:
詹嘉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欧洲文化
陶瓷
影响
明清时期
-
描述:
明清时期,中国出口瓷器遍及欧洲各国,对17、18世纪的挪威、丹麦、荷兰、法国、协国和意大利影响巨大,深受欢迎。明清时期的陶瓷是极其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上占有重要位置。
-
形秀色丽:元明清双耳瓶选析及其嬗变
-
作者:
梦斋主人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13世纪
选析
元明清
铭文
传统式
嬗变
景德镇陶瓷
-
描述:
最晚在13世纪晚期,中国景德镇陶瓷出现了一个新颖的造型——双耳长颈瓶。在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发展中它与传统式双耳瓶分庭抗礼,并主要作为供器使用,其中不乏带有较高研究价值的铭文,以下择其要者试述之。
-
走进德化窑:“中国白”的世界
-
作者:
刘贺彬
来源:
福建质量管理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德化县
制瓷技术
白瓷
重要地位
海上丝绸之路
明代
中国白
外销瓷
瓷器
世界
-
描述:
福建德化县素有福建瓷都的美誉,制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唐代就已开始烧造瓷器,宋元以降,德化窑更是与浙江龙泉窑齐名,又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成为我国东南地区的重要瓷产地,也因其产品具有外销型的取向而扬名海内外。
-
浅谈陶瓷装饰中的人文精神
-
作者:
陈海树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陶瓷装饰
人文思想
人类文明
中国陶瓷
艺术风格
物质生活
人文精神
-
描述:
“中国陶瓷、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工艺之巧,艺术之精为举世所称誉。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发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陶瓷器既是物质的产品,又是精神
-
明清江南书斋形态浅析
-
作者:
杨玲
张明春
来源:
家具与室内装饰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江南
明清
书斋
文人
-
描述:
本文从江南民居的形制入手,对书斋的选址、类型,以及室内空间构成等几个部分进行相应的整理和分析试图展现明清江南书斋的原始风貌。其中,本文联系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来分析传统书斋室内布局以及装饰陈设,尝试揭示人与居住空间互动的传统人居环境的居住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