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郎窑·年窑·唐窑
作者: 王家年   来源: 理财(收藏)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代中期   烧制   高温   景德镇   清代   康雍乾时期   宝石  
描述: 彩创于此时,青花和斗彩也很有名。郎窑瓷仿古暗合,模仿明永乐、宣德红釉烧制,釉水颜色、橘皮砂眼几可乱真,款字也酷肖,极难辨识。刘廷玑《在园杂记》谈及此事。郎窑的最大成就是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成功,把200多年前明代中期失传的高温铜红釉烧造技术又恢复起来。
桂林出土明代梅瓶赏析
作者: 唐春松   唐奇岭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丰肩   宣德青花   青花瓷器   景德镇   靖江王陵   龙纹   底径   纹饰   梅瓶   元明清时期  
描述: 引言梅瓶,作为一种具有储酒实用、陈设装饰等多重用途的器物,始见于唐代,宋代已很流行,元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大量烧造而日趋风行。其各个时期的造型虽有不同,但大致不离短颈、小口、丰肩、圆腹、敛腰
在社旗赊店古镇 感受古韵遗风
作者: 符振彦   来源: 旅游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仙镇   景德镇   感受   山陕会馆   遗风   古镇   古韵   明清时期  
描述: 游古镇,去赊店是明智的选择,赊店是我国四大古镇之一,较之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赊店镇保存最为完整,明清时期古街道72条保存至今,古建精华是山陕会馆。赊店镇原名赊旗店,由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地赊酒旗
中国元青花为什么突然“消失”?
作者: 孙欣   来源: 收藏与投资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文明   青花瓷器   世界性   景德镇   多元文化   水墨画   中国   元代  
描述: 。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青花元素作为能够彰显中国气质的重要部分,以其独具的魅力,不断向外延伸,一个看似含蓄、素雅的中国瓷器家族中的成员,在今天大放异彩,青花瓷充满了中华民族特色,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
明代景德镇青花加彩瓷
作者: 暂无 来源: 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官窑   彩瓷   景德镇   明代  
描述: 明代景德镇青花工艺极度成熟,衍生出一些新的品种,如色地青花、青花加彩等。青花加彩主要集中于官窑,永乐、宣德的青花红彩、成化的斗彩和嘉靖、万历的五彩都是官窑的成功作品,明代青花加彩瓷对清代乃至日本等国的青花瓷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缤纷瑰丽的明清单色釉瓷
作者: 武贞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瑰丽   艺术水平   博物院   官窑瓷器   单色   釉里红   明清时期  
描述: 明清时期瓷器品种增多,烧造技术纯熟,达到中国古代制瓷艺术的高峰,专供宫廷和官府使用的景德镇官窑瓷器更是精巧富丽,极尽奢华,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览展出的明清官窑瓷器既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
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书写意韵
作者: 闫春凤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书写   景德镇   明代   民窑  
描述: 陶瓷是泥在火中的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飞跃的代表,中国的文化因为陶瓷艺术而绚丽多彩。青花瓷作为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在我国陶瓷艺术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着重分析了明代景德镇民窑的发展情况以及民窑青花瓷的书写意韵,对其较高的研究价值作了阐述。
浅谈釉上工笔人物花鸟
作者: 洪彬   项亚娟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下西洋   土器   釉上彩   工笔人物   瓷都   明永乐   工笔花鸟画   地方生活   写意画   挥扇仕女图  
描述: ,是制瓷的圣地。历史上的景德镇瓷器,不但海内擅声,而且海外亦广为流誉。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公元1 4 0 5年(明永乐三年
明末清初景德镇的外销瓷
作者: 刘禄山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东南亚   欧洲人   青花瓷   景德镇   中国传统   黑釉瓷   宋元时期   外销瓷   中国瓷器  
描述: 早在宋元以前,中国陶瓷就有了外销的历史。宋元时期,尤其是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空前发展,促使中国海外贸易前进了一大步。中国各名窑生产的瓷器藉此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元明清时期的“洋景漂”研究
作者: 徐胤娜   来源: 北方文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洋景漂”   清代   明代   元代  
描述: 本文以元明清三代在景德镇逗留的"洋景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景的所作所为以及所留下的文化遗产,以此研究他们在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史上所扮演的作用。本文认为这些"洋景漂"在为中国陶瓷做出了贡献
< 1 2 3 ... 180 181 182 ... 197 198 19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