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明会典】搜索到相关结果 6 条
-
洪武青花折枝花卉纹荷叶盖罐研究
-
作者:
裴亚静
来源:
博物院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青花
洪武
官样
《大明会典》
折枝花卉
《本草纲目》
-
描述: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明洪武青花折枝花卉纹盖罐1961年出土于北京地区,刚出土时被认作是元青花。1990年在景德镇市政府的基建过程中发现了明洪武时期的地层,复原了一件与首博藏品相同的洪武青花折枝花卉纹盖罐。这类盖罐呈瓜棱形,12瓣瓜棱绘画十二种花卉,通过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花卉图案的比较,确认了其中牡丹、野菊、山茶等十一种花卉。调查发现,上海博物馆、英国不列颠博物院及日本松冈美术馆等多家博物馆中也收藏有10余件釉里红或青花折枝花卉纹盖罐,湖石折枝花的装饰样式来源于元青花。通过不同个体同类花卉的比较发现,每个盖罐的花卉种类是相同的,但同一种花卉的图样在细节上都各有差别,不完全相同。《大明会典》中提到凡烧造供用器皿,须要“定夺样制”,由此可知,这个时期的官样还不是很严格。
-
浅谈故宫藏洪武青花、釉里红瓷器
-
作者:
陈润民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圈足
釉里红瓷器
瓷器市场
洪武窑
缠枝牡丹
大明会典
明太祖朱元璋
元瓷
洪武青花
火石红
-
描述:
洪武窑是指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公元1368~1398年)的瓷窑,生产方式分为官窑和民窑。据《大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明政府曾明文规定六品以下的官吏、城乡地主、商人和城市居民,一般器皿都要用瓷器,足见当时瓷器市场供应量之大。洪武窑虽然烧造时间不长,只有数十年时
-
山西诸窑与磁州窑装饰风格比较
-
作者:
阎焰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陶录
北宋中期
五杂俎
朱琰
明初
磁州窑
明会典
黑彩
化妆土
新增格古要论
-
描述:
磁州窑是宋、金、元、明时期华北地区极其重要的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磁县观台镇、彭城镇一带,古时属磁州辖境,故名。据田野考古调查,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入12世纪(北宋—金之交)之后达到鼎盛,元明衰落,及清仍继续烧制,整体窑业烧造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遗物较多。历史上关于宋代磁州窑瓷器生产使用的文献尚未见到,所见材料记载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有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
-
略论明初外销瓷
-
作者:
江建新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圈足
瀛涯胜览
《明史》
执壶
明初
真腊
莲瓣纹
大明会典
折枝花纹
甜白釉
-
描述:
关于明初外销瓷就有关的文献与遗物来看,入明以后朱元璋从元政权手中接管了元官窑——浮梁瓷局,于洪武二年设陶厂开始烧造,同时有外销瓷的生产,明御厂遗址曾出土有与元青花风格相似的大盘、大碗等,这与《明史》记载洪武十六年曾赠予占城、暹罗和真腊瓷器相印证,应属明代早期对于
-
附:明代御窑遗址的考古学分期
-
作者:
王光尧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府志
命名法
生产机构
明初
御窑厂
行在工部
景德镇窑
大明会典
御器厂
现代考古
-
描述:
本文所说的御器厂指正德《饶州府志》等官方文献所记由官府设立的负责管理或生产御用瓷器的机构,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御窑遗址是指在景德镇珠山周边发现的生产窑场的遗存,是根据现代考古的命名法则对景德镇明清两代御器生产机构遗址的考古学命名。以往除少数研究者外基本没对景德镇
-
江西鄱阳明代淮王府遗址
-
作者:
肖发标
来源:
大众考古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府文庙
朱瞻墺
建筑布局
复原图
发掘工作
亲王府
建筑材料
大明会典
淮靖王
龙凤纹
-
描述:
淮王府由淮靖王朱瞻墺在明代饶州府府衙的基础上建造,明亡时,被彻底烧毁,遗址位于今天鄱阳县鄱阳镇饶州府文庙周边地区。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工作。发掘区位于文庙的东侧,面积3600平方米。其地层叠压与打破关系复杂,从上到下依次为清代饶州府府学宫、淮王府和饶州府。通过发掘发现,淮王府的建筑布局与《大明会典》所记载的弘治朝亲王府复原图基本相符。淮王府的建筑材料与其它两个地层的明显不同,其室外用花岗岩铺砌,室内用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