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地宫探秘·解密辽庆陵
作者: 王德恒   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壁画   大兴安岭   巴林左旗   内蒙古宁城   捺钵   辽圣宗   辽代   陵寝   陵墓   地面建筑  
描述: 王德恒 概貌 辽庆陵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北部,是辽圣宗、兴宗和道宗的陵寝。庆陵所在的庆云山位于大兴安岭山脉主干的南端、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驻地以北约15千米的瓦林乌拉山地峡谷中,当地人称“王坟沟”。此地山势雄伟,森林密布,溪流纵横。三座皇陵依山就势,因峰显形,将巨大的山势和王者气概有机地融为一体,以表现皇帝至尊无上的主题。 瓦林乌拉(辽代称庆云山)如一道屏障呈东西向横亘,在山的南坡空兀而起的三个山峰,怪石嶙峋,直插云天。三座皇陵就位于庆云山南坡,由东向西排列着辽圣宗永庆陵、辽兴宗永兴陵、辽道宗永福陵组成的陵园建筑群。这里草木茂盛,环境幽雅,野兽众多,是辽代皇家游猎地。这三座帝后合葬的陵墓,按它们的位置人们又称为东陵、中陵、西陵。陵园规模宏大,陵寝建造豪华,陪葬器物众多。金朝灭掉辽朝后,曾经对这三座陵墓进行了破坏,盗走了陵墓地面建筑的许多物品。明末清初时,又遭到一次盗劫。1904年军阀和日本冒险家、考古学家进入了墓室,当他们进入永庆陵墓室后,在矿灯的照射下,满堂壁画烁烁闪光,画中人物栩栩如生,五彩斑斓,他们不由得惊呼“奇迹!奇迹!” 另外两座陵的情况也差不多,最后那位日本考古学家撰文称:他们在大兴安岭的深处“撞进了世界第八奇迹!” 陵址的选择 辽庆陵陵址的确定是辽圣宗时期(公元982-1031年)的事情。 庆云山在辽代中期是主要的“捺钵”之地。辽代虽然确立了“五京”之治,即在全国设置了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东京(今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和南京(今天的北京)五座京城,但是,真正的办公地点基本不在这五个京城进行。而是由皇帝率领王公大臣和嫔妃们,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到不同的地方去,架起大帐,射猎垂钓,然后便在这种大帐中商讨国家大事,处理政务和军务。当时的宋朝、高丽等使者出使辽国,大多是到捺钵的地点才能和辽国皇帝见面。 辽圣宗时代,秋捺钵的主要地区就是庆云山。这里虽然处于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但和其他地方风景迥异、气势恢宏。从山脚下的隘口到庆云山是东西长不见头的谷地,一条河流穿谷而过,河北宽阔的台地上长满了辽代皇家陵园专用树种栎树。整个庆云山都笼罩在绿色的海洋里。从远处看,山势雄伟,森林密布,溪流纵横,暗合了汉族选择陵寝的有山靠水的选址原则。 当时,这里野兽出没,各种飞禽走兽完全可以供捺钵行猎,谷地可以纵马驰骋,据大兴安岭管理局的同志们说,如今这里看见成群结队的野猪也是常事。 看来,辽圣宗将自己的陵寝选择在这里是有道理的。当然,选择这里也是和当时的社会形势密切相关的。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祖陵埋在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是一处封闭的山谷。由陵区和奉陵邑祖州两部分组成,陵区十分独特。由山门而人,四周群峰环抱,从里向外看,山门又像封闭一样,踪迹皆无。 这里是当时的铁腕断臂皇后述律氏选择的陵址,后来,述律氏和她的小儿子李胡也埋葬在这里。实际观察,这里也就是埋葬这三座陵墓正合适。 所以,辽太宗和儿子辽穆宗的怀陵,则建在了巴林右旗境内一个袋状山谷之中。眺望谷内,云遮雾障,古木参天。对面的山势,观之似龙首微翘,龙目圆睁,龙须飘然,龙脊起伏。怀陵是由奉陵邑、内陵区和钋陵区组成的大型陵园,如果说辽太祖的陵墓还是以裹藏为上的话,到了辽怀陵则可以看出辽帝在陵寝的选择上已经注重了风水地势的因素。也开辟了后代的皇帝可以不和 先帝葬在一起的先河。 辽世宗在号称北方镇山的辽宁医巫闾山修建了他的陵墓——显陵,后来的辽景宗和著名的萧太后修建乾陵,按照山势,也已占尽了地势。 为此,辽圣宗要单独选陵。由于庆云山是多次捺钵、决定国家大事的地方,又有着绝佳的风水,而且,圣宗想要将自己制定的国策贯彻下去,使后来继任的皇帝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陵前)议事,就有了一层保障。而且,此地宽阔,多埋葬几个后世子孙也放得下,所以,他选择庆云山作为自己的墓葬是非常有道理的。事实上,正如他所预料的一样,他的儿孙果然依从他的意愿选陵,死后都埋在他身侧。 庆陵是辽国国力最强、文化也最发达的时候修建的,地面建筑、地宫陈设、壁画创作都属于最佳时期。所以,庆陵是辽墓中最为壮观的,陪葬品包括哀册、墓志等,也都做得最好。 庆陵的地面部分在金国攻下中京后就遭到了破坏,地面的享殿等建筑被抢劫烧毁,但是,由于金太祖亲自制止了对地下墓葬的破坏,使地下部分得以保护。 这样一直到了19世纪末,一个有中日两国人参加的百人盗墓集团掘开了圣宗陵,盗走了陵内的若干冥器及银饰、车仗等随葬物品;1922年,林西县长王某又从墓中运走了仁德皇后哀册篆盖石刻;1930年夏至1931年8月,军阀汤玉麟之子汤佐荣等对三座帝陵实行了大规模的野蛮盗掘,所有随葬品被席卷一空,墓室结构也遭到破坏,许多珍贵文物下落不明。如今所能看到的墓内文物只有博物馆中陈列的部分壁画了。曾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巨幅壁画“四季捺钵图”就出自兴宗的永兴陵;在巴林右旗博物馆中也曾看到与真人等高的仪卫、乐队、侍女绘画以及带有契丹小字题榜的人物像,大都是永庆、永兴、永福三座帝陵及其他陪葬墓中出土的,史籍记载的契丹人髡头的习俗最初就是被这些画像所证实的。 (责编白丽娟)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