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1946》之于“去蔽的存在”
作者: 张燕楠   来源: 艺术工作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政府   二战后   革命性   人类生存境遇   创造性   去蔽   日本侨民   侵华日军  
描述: 《1946》是一部揭示人类生存境遇及未来命运的一部作品。它讲述了二战后中国政府遣返侵华日军及日本侨民的一段历史。画面上有数以百计的人物。王希奇先生革命性地改变了传统的油画的透视原理,创造性的使用
鲁美艺术教育历程访谈录——访谈全显光、王亚非教授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工作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政府   二战后   革命性   人类生存境遇   创造性   去蔽   日本侨民   侵华日军  
描述: 全显光著名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现居沈阳。他在1955-1961年留学德国著名艺术学院——莱比锡艺术学院,师从汉斯·迈耶-弗雷特(Hans MayerForeyt,1916-1981),同时还从沃尔特·门泽(Walter Munze,1895-1978)学习油画,归国后成为新中国艺术教育史上"德国学派"的领军人物,曾创办全显光教学工作室",推行有个人教学特色的新颖美术教学方法。有多幅作品为中外收藏家收藏,尤其是
对话吕佩尔茨:重新发现什么是绘画
作者: 李亦奕   来源: 公关世界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战后世界   艺术学院院长   艺术教育家   彭克   阿卡迪亚   新表现主义   基弗   马库斯   佩尔茨   利兹  
描述: 马库斯·吕佩尔茨是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与巴塞利兹、伊门多夫、彭克、基弗等人共同催生的"新表现主义",标志着二战后世界艺术中心被美国主导多年后再次回归欧洲。吕佩尔茨不仅擅长绘画和雕塑,还是知名作家、艺术教育家和爵士乐钢琴家,曾担任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院长20余年,从艺以来始终保持着
日本战后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变迁
作者: 李伟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实践   20世纪   变迁   文化艺术   战后   日本   50年代   公共艺术  
描述: 日本战后公共艺术以户外雕塑展为先导,对战争的反思与和平的渴望拉开了都市重建的序幕。1945年9月,战败后仅仅一个月,日本文部省便提出了“建设和平的日本首先从振兴文化艺术开始”的理念。20世纪50年代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