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战后】搜索到相关结果 30 条
-
孤独的先行者 林达川的艺术之路
-
作者:
潘耀昌
来源:
艺术与投资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院主义
战后日本
现实主义
艺术
美术学校
印象派
审美趣味
美术展览会
油画
后印象主义
-
描述:
,和多次参加日本全国性美展的中国人。具有"无监查"和"依嘱"资格的艺术家,是当时在战后日本美术界获得最高荣誉的华人。
-
谈当代日本军国主义思潮
-
作者:
徐晓合
来源: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本军国主义
侵略历史
参拜靖国神社
“九一八”事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0世纪70年代
当代
思潮
-
描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思潮沉渣泛起,企图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侵略,为军国主义的东山再起做准备。其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例如,参拜靖国神社。靖国神社是日本一座著名的神社
-
“物派”档案(下)
-
作者:
潘力
来源:
中国美术馆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方法论
物质性
日本民族
艺术家
现代艺术
现代美术
双年展
作品
日本战后
极少主义
-
描述:
五、"类的物派"1970年,是日本现代美术的走向发生重要转折的一个年头。当年在大阪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不仅是日本向全世界展示战后经济奇迹的绝好机会,也为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现代艺术思潮和方法论提供
-
《1946》之于“去蔽的存在”
-
作者:
张燕楠
来源:
艺术工作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政府
二战后
革命性
人类生存境遇
创造性
去蔽
日本侨民
侵华日军
-
描述:
《1946》是一部揭示人类生存境遇及未来命运的一部作品。它讲述了二战后中国政府遣返侵华日军及日本侨民的一段历史。画面上有数以百计的人物。王希奇先生革命性地改变了传统的油画的透视原理,创造性的使用
-
鲁美艺术教育历程访谈录——访谈全显光、王亚非教授
-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工作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政府
二战后
革命性
人类生存境遇
创造性
去蔽
日本侨民
侵华日军
-
描述:
全显光著名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现居沈阳。他在1955-1961年留学德国著名艺术学院——莱比锡艺术学院,师从汉斯·迈耶-弗雷特(Hans MayerForeyt,1916-1981),同时还从沃尔特·门泽(Walter Munze,1895-1978)学习油画,归国后成为新中国艺术教育史上"德国学派"的领军人物,曾创办全显光教学工作室",推行有个人教学特色的新颖美术教学方法。有多幅作品为中外收藏家收藏,尤其是
-
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一大漏洞
-
作者:
张仃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宾虹
刘海粟
齐白石
漏洞
装饰画
正义感
实用美术
漫画家
社会影响
作品
徐悲鸿
影响力
油画
30年代
张光宇
艺术家
抗战后期
自由职业者
中国画
中国美术史
张大干
艺术设计
中国现代
-
描述:
千家万户,其社会影响之大,较之中国画、油画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一直认为张光宇作品的影响力决不小于齐白石、黄宾虹,他在漫画、装饰画、艺术设计上是一面旗帜。因此,我认为张光宇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功绩可以与齐白石、黄宾虹并举。张光宇30年代初是个自由职业者,但又是一个有正义感的漫画家。抗战后期,
-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
作者:
沙子
来源:
英语角(英文小读者)(绿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二战后
画家
贾科梅蒂
雕塑家
-
描述:
二战后,欧洲最伟大的雕塑家是哪位?阿尔贝托·贾科梅蒂或许就是答案。他同时也是一句伟大的画家。
-
《帕岱莱夫斯基的肖像》
-
作者:
爱艺
来源:
英语世界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家
演说家
肖像
作曲家
钢琴大师
劳伦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慈善家
-
描述:
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爵士(1836—1912)于1891年创作了《伊格纳齐·扬·帕岱莱夫斯基的肖像》(布面油画。45.7厘米×58.4厘米)。[2]伊格纳齐·扬·帕岱莱夫斯基(1860—1941)是钢琴大师、作曲家、慈善家和演说家,同时还是政治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独立,他曾出任第一届政府总理。
-
柏林“熊”风
-
作者:
刘英兰
来源:
中外文化交流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友谊和团结
艺术家
申办奥运会
发起人
蒙特卡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旅游者
魏玛共和国
德国外交部
直立行走
-
描述: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深棕色的小熊,穿过浓密的绿色森林,它东张西望地站在了这里。眼前是一条宽阔的河流,它走到岸边稍作停留,想看看以后是否可以来这里作一次芬芳的沐浴。一个孩子呼唤着它:“嘿,小熊!这条河叫施普雷,虽然现在还很偏僻,但是给人和动物提供了许多场地!”河流深邃、河水清澈,小熊觉得这儿的一切再好不过。它告诉自己:“我再也不会离开这片美丽的土地!”它立刻找到一个洞穴,在寒冷的冬天里,把它布置得像温暖又干爽的家里。一个渔人经过这里,也找到了自己的落脚地,就在小熊筑窝的河岸旁边,他觉得这里真是美妙无比。望着五彩缤纷的原野、大森林和绿草地,还有那宽阔的施普雷和快乐的动物,他就知道:“我也要留在这里!”渔人盖了一座小房子,从此不再搬离。他告诉所有的人说:是熊帮他找到了这里。这里成了一座大城市,没有什么地方能与之相比。美丽绿色中房屋的海洋,一眼就能将它认出:我的柏林!柏林,经历了多少艰难困逆,你依然坚强不屈;城徽上的熊在护卫着你,我的柏林,我爱你!这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人们知道,熊是德国首都柏林的标志,可以说,熊与柏林密不可分。柏林与熊有关的历史已有700多年;在各种文件、印章、市(州)徽和旗帜上,熊是尊严的象征...
-
用画笔凝固历史瞬间——一幅巨型油画诞生的故事
-
作者:
肖舟
来源:
党史纵横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胜利
历史
日本
侵略者
油画
承载
抗战后
投降
军人
画笔
凝固
中国
标志
战争
人民
南京
-
描述:
用画笔凝固历史瞬间——一幅巨型油画诞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