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悲惨世界】搜索到相关结果 8 条
-
入世的记录者:许峰
-
作者:
赵鑫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状态
自由引导人民
记录者
一壑
流民图
哲学性
冲击感
艺术形式
《诗学》
《悲惨世界》
-
描述:
,但它们有一点是殊途同归的,就是它们都是时间的记录者。相异的是,诗记载着在时间流动下的一沟一壑,而历史有时则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遂《悲惨世界》才是法国大革命最壮观的画卷,《自由引导人民》比手书的历史更具
-
吴为山:逃难系列:小孙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选)
-
作者:
吴良镛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孙
谒者
悲惨世界
主题雕塑
扩建工程
吴为山
历史悲剧
-
描述:
吴为山先生创作的《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群雕,使拜谒者顿觉震撼。如以那组冷酷的高墙象征帷幕,将当时的人间浩劫展现在拜谒者眼前,仿佛又回到那悲惨世界。这里没有一点多余的笔墨,只是苦难同胞在野兽奴役下的恐惧悲号与死亡前的挣扎,展现了人类罕见的历史悲剧,是雕塑的史诗。
-
布鲁塞尔大广场上的建筑群
-
作者:
沈泖鹤
来源:
上海房地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维多克
法国著名作家
德国纳粹
二战时期
诺曼底登陆
典雅大方
正立面
英国艺术
《悲惨世界》
法国外籍军团
-
描述: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有一个大广场,整个广场呈现长110米、宽70米的长方形空间,一栋栋具有中世纪风貌的建筑在广场的周边相连,仿佛为大广场圈起了华丽的围墙。布鲁塞尔大广场上最为显赫的是布鲁塞尔市政厅,它是现在世界上保存得最好的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市政厅97米高的塔楼高耸入云,像一把长剑直刺云天,塔顶站立着一尊5米高的布鲁塞尔守护神雕像,建筑物的正立面镶嵌着许多浮雕。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物始建于1402年,后来
-
感受巴黎
-
作者:
凯宾
来源:
老人世界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巴黎圣母院》
感受
巴尔扎克
黄昏
凯旋门
《悲惨世界》
拿破仑
巴黎公社
-
描述:
巴黎是黄昏的组成部分,或者说黄昏是巴黎的组成部分,没有黄昏就没有巴黎,而没有巴黎黄昏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巴黎用街景把自己变成一幅油画、一枚古董,镶进黄昏里……巴黎,对我来说是《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佐拉、巴尔扎克、巴黎公社、凯旋门、拿破仑,还有沙特、毕加索……太多了,说不完。
-
沐浴法兰西的阳光——纪念雨果诞辰200周年
-
作者:
王妍丁
来源:
牡丹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斯丹达尔
具象
人说
《巴黎圣母院》
这个世界
卡西莫多
埃菲尔铁塔
你那
《悲惨世界》
一只手
-
描述:
我来到巴黎时正值夏季,亮丽的阳光使这座五彩缤纷的城市更加灿烂,街市不拥挤也不喧嚣,然而却流光溢彩。他美丽而并不显得香艳与浮华,我想假如她仅仅拥有享誉世界的香水、时装、模特、浪漫和柔情,那么就一定会因媚俗而轻薄。看来时尚风情仅是她的衣裙,而厚重的历史和深湛的文化才是她的魂骨,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巴黎永远的楚楚动人又永远的博大深邃。巴黎到处是具象的历史和凝动的文化。塞纳河的清幽、卢浮宫的瑰丽、凯旋门的宏伟和埃菲尔铁塔的神奇都让我惊叹痴迷而又流连忘
-
那些剧,那些歌,那些人 访音乐剧编剧、作词关山
-
作者:
关山
王幼民
来源:
音乐爱好者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词作者
二幕
聂小倩
里泽
克劳德
劳埃德
勋伯格
五彩斑斓
同名小说
《悲惨世界》
-
描述:
提及歌剧、音乐剧,人们自然会想起谱写出动人旋律的音乐家。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猫》、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的《悲惨世界》、三宝的《金沙》……而比起音乐家的辉煌,那些同样
-
那些剧,那些歌,那些人
-
作者:
王幼民
来源:
音乐爱好者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词作者
二幕
聂小倩
里泽
克劳德
劳埃德
勋伯格
五彩斑斓
同名小说
《悲惨世界》
-
描述:
提及歌剧、音乐剧,人们自然会想起谱写出动人旋律的音乐家。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猫》、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的《悲惨世界》、三宝的《金沙》……而比起音乐家的辉煌,那些同样
-
圆明园中雨果的眼神
-
作者:
王童
来源:
海内与海外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额尔金
虐待俘虏
巴特勒
大英博物馆
英法联军
巴夏礼
著名雕塑家
根西岛
《悲惨世界》
欧洲文明
-
描述:
日前到圆明园去拍片子,觉得应将雨果当年痛斥英法强盗焚毁这人类精华园林的檄文镌刻在侧。令我感到宽慰的是,这信与雨果的塑像现在真就对映在了离被蹂躏的圆明园大水法遗址东侧50米处。雕像及用中法文镌刻着雨果谴责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暴行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在树影下,在游人的围观审视与阅读中,感概万千。这雕塑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法国东方华人协会共同捐赠,法国著名雕塑家娜什拉-凯努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