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可以开花结果的书
作者: 暂无 来源: 深圳青年·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化局   人民大会堂   景德镇市   珍品   瓷艺   文化遗产   基金会  
描述: 文/林以昼 书,历来是文化的象征,是人类文明源远流长的载体。如果哪天有人送给你一本上面长满花果的书,你是否会为之精神一振宁事实上,这样的书并不只存在童话里,在日本各地商场和书店均有“瓜果书”出售。这些貌似书本的产品表面包装着防水纸,其内塞有石绒、人造肥和种子等。人们购回后按照附赠的种植说明书,只要每天浇水,便能长出手指粗细的黄瓜、弹丸似的番茄、拳头大的茄子等。一般情况下,一本“番茄书”经培育可长出15~20个“迷你果”,一本“黄瓜书”可结出5~7条“袖珍瓜”…,. 而在我们国家,也同样有了这种既能阅读、又能开花结果的书,叫“花果书”。它们的发明者是一位来自江西赣州的小伙子,名字叫温浩溟,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发明了花果书并将其推向了广大市场。2003年6月,温浩溟考取了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外语系。在那里,他见识到了各种精美的瓷器, 由此产生了赚取一些学费的想法。恰好自己高中时代的三个好友都考入了深圳大学,那边电子产品都很便宜,于是温浩溟便主动联系了他们,做起了“异地卖货”的生意——温浩溟把景德镇的陶瓷通过好友卖到深圳,而好友则把深圳的电脑及配件通过温浩溟卖到景德镇。 这样一来二去,温浩溟很是小赚了~笔,但他并没有满足于这些,依然不断在生活中寻找着创业的门路。念大三时,温浩溟发现许多毕业生在毕业前都要向学校提交一份陶瓷创意作品,但是离开学校时由于不方便带走,一般都被当成废品扔掉了。他觉得其中不少很有创意,于是决定将它们回收,再卖到深圳。凭着这项业务,大三夏天,温浩溟和他的三个好友就赚了近万元,每人分了3000多元。 2007年8月,温浩溟毕业了,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他来到广东佛山某研究机构做起了英语翻译。一天下班后,他与一位老专家同事闲聊时得知现在国外有一种新奇的书叫瓜果书,就是在书上种植花草或者蔬菜,结出来的果实或者蔬菜还能够摘下来吃,据说这种“书”在市场上卖得极为畅销。 温浩溟一听,起初有些不相信,书是无机物,上面怎么可能长植物?但事后又想,同事也没有理由瞎说啊,也许是真的!这个事情当时并没有引起温浩溟的重视。直到不久后的一天,温浩溟无意中在一本园艺杂志上看到了对瓜果书的相关介绍,这才重新唤起了他对于这个东西的好奇心。 温浩溟当即就想买本这样的“书”来开开眼界,可是去哪里买呢?他想,既然瓜果书是工艺创意品,日本的工艺创意是全世界最强的,应该那边就有得卖吧。温浩溟马上联系了大学时期的一位日籍老师,请她帮忙向日本的朋友打听一下日本是否有这种瓜果书,假如有,就委托日本朋友给他带一本寄到中国来。 工夫不负有心人,那位老师的朋友在日本真的找到了瓜果书,并且称瓜果书正是从日本兴起的。既然在日本能够火起来,那在中国应该也不会差,温浩溟尽管早已知道了瓜果书的畅销,但还是有些兴奋,他迫不及待地拆开了书本的包装。然而,当瓜果书出现在他面前时,却让原本满是期待的温浩溟大失所望一一原来,从日本寄来的瓜果书其实就是一本书后面附带了一小包种子,还需要自己买盆子栽种。 这与温浩溟原先设想的瓜果书相去甚远,他有些泄气,觉得这个事情也许该泡汤了。但是就这样放弃又太可惜了,他转念一想,为什么不自己另外发明一种名副其实的瓜果书呢?也许能成功。 温浩溟是个有想法就要行动的人。他又找来先前深圳的那三个朋友,向他们谈起了“花果书”及自己的想法。那三位朋友听了后都纷纷表示这个项目很好,在国内尚处于空白,应该有大市场。说来也巧,温浩溟他们四个人各属不同的专业,他学的是外语,其他三个分别学的是物流、工艺设计和网络技术,合作起来简直就是“天造地设”。为了与日本的“瓜果书”区分开来,他们决定把自己的产品名字叫做“花果书”。 2008年11月,花果书的创业活动总算正式启动了。可是怎样才能做出花果书呢?温浩溟犯难了。最开始的想法是拷贝日本的产品试一试。实际上,拷贝别人的产品也需要技术,花果书最核心的技术部分一是介质,介质就是种植花草的东西,类似于土壤;二是种子;三是书的外观设计。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后,这些难题逐一被破解,他们总算做出来了第一批产品。 没钱做广告,大家就通过网络推广瓜果书。为此,温浩溟还特意联系上了北京一家网络营销工作室,但没想到对方听完温浩溟的介绍后,狮子大开口耍10万元。可花果书创业团队一共才有3.2万元启动资金,仅制作花果书就花去了三分之一,根本拿不出太多钱投到广告宣传上。没办法,温浩溟只得自己在网络上推广,采取笨方法,他在各大论坛发帖、博客撰文,但收效并不是很大。 更让人沮丧的是,温浩溟在佛山试销花果书一段时间后,发现其并不受市场欢迎。没有办法,他只好将剩下的送给了身边朋友。朋友们的反馈是,这种书和种子分离的做法实在无法让人惊喜,如果能直接从书中种出花草来就好了。深圳的销售情况同样也不乐观。原来,他们制作的这批花果书,不仅跟日本的一样,种子和书相分离,发芽率也低至60%左右,长势奇慢。 不过,即便如此也还是有了一笔生意。一天,一位来自银川的客户找到了他们,开口就要100本花果书。由于对方迫切地想耍拿到产品,他事先还预付了20%的货款。尽管因为创意不足,导致这位客户收到花果书后表示不是很满意。但他还是将余下的货款一分不少地打到了温浩溟的账上。 但整体惨淡的销售状况还是让四个人非常难过,他们理智地意识到,没有创新的花果书不能再在市场上流传下去了,因为很有可能会砸了花果书的牌子。于是第一批生产的800本花果书便被召回了。 而雪上加霜的是,2009年2月,其中的两个伙伴要求退出。这件事对温浩溟的打击很大,但是他在心底里还是没有放弃,下决心要进行技术攻关。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的一段时间里,温浩溟已经铺好了一些销售渠道,在很多城市都已经发展了自己的分销商,这为以后的花果书“重出江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创业受到了挫折,温浩溟心里很郁闷,而这时当初支持他创业的女友也时常与他发生口角,甚至提出跟他分手。没有钱,难道连自己的爱情也保不住吗?他感觉无比心痛!可一想到还有一个伙伴阿武在陪自己苦苦支撑着局面,他就觉得必须要支撑下去。 当时,为了更完全地将心思放在花果书上面,2009年3月,温浩溟向单位领导递交了辞呈。那时候单位正缺人才,如果这时温浩溟辞职,他的工作一时就没有了合适的人接手。因此领导极力挽留他,但温浩溟去意已决,他终究在辞职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辞职后,温浩溟为了不让父母和朋友担心,一直瞒着他们。他自己直接奔赴广东惠州,与另一个伙伴阿武会合。在这里,温浩溟和阿武两个人一起仔细分析了第一批花果书失败的原因。最后一致得出结论,要开辟出市场,一定要有新做法。他们决定根据客户的意见,让花果长在书本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花果书。 为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温浩溟再次乘火车到北京,在找了数位专家后,总算将种子的出芽率提高到了g8%。温浩溟又请原来做设计的创业伙伴重新设计花果书,这次比原来果然有了质的提高,书其中的一部分可以阅读,另一部分则可以放入防水的材料、人造肥料、种子等。只要买回去按照说明每天浇水,花果书就能迅速发芽并开花结果。这批花果书一出来,温浩溟和他的朋友们都很惊喜。接着,温浩溟又发动了宣传攻势,让更多人在网络上了解到了这个产品,加盟电话也纷至沓来。 2009年4月,温浩溟和阿武正式开始第二次招商。他至今仍记得第一个分销客户,那人在青岛某部队任职,看到宣传后,觉得十分好奇,认为部队在送礼时,如果送花果书肯定会给别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于是这位客户一次性向温浩溟订购了250本花果书。 事业刚刚有红火起来的趋势时,温浩溟的好搭档阿武却因故要退出,尽管温浩溟十分不舍,但又无计可施。2009年6月,温浩溟在阿武退出后决定将花果书创意基地搬到老家。 回到江西赣州后,温浩溟更加如鱼得水了,不仅得到了数位朋友的帮忙,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还租到了便宜的场地。2009年9月中旬,由温浩溟独立开发生产的第一批花果书面世,不少提前就预约好的分销商纷纷抢购,温浩溟首批生产的4000本花果书,不到2个月就全部销售一空。 而此时,花果书的发展已经步入良性轨道,短短3个月时间,营业额就达到了60多万元。而2010年以来,花果书的销售更是突飞猛进,差的时候一天能销售1000本,好的时候则可达3000本。截至6月,在将近半年的时间,花果书的营业额达到了150万元。 温浩溟丝毫不敢松懈,虽然营业额上来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