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编者的话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风景画   展览中   印迹   酸甜苦辣   得与失   作品   城市雕塑   收获   中国油画   理论研究  
描述: 在秋天收获的日子里, 本期推出七届全国美展油画展览中的部分作品, 让我们与作者共尝辛勤耕耘的佳果。 只有百多年历史的中国油画,尽管有那么多外来的印迹, 但现在毕竟已是鲜明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回归朴素”的得与失——说《重读南湖(外一首)》
作者: 张雨帆   来源: 阅读与写作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朴素   审美意蕴   传统题材   回归生活   南湖   原生态   得与失   重读   作品   深圳  
描述: 《南湖》是个传统题材,我试图使之回归生活的原生态、回归朴素,从而赋予它新的审美意蕴,小平同志在雕塑“改革样板城市”深圳方面的功绩,是举世公认的,我试图从构思者、设计者与作品的关系这个特殊的视角去架构整首诗,从而避
我国证券民事赔偿司法解释的得与失
作者: 程婷   来源: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司法解释   虚假陈述   得与失   证券民事赔偿案件  
描述: 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结合证 券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检讨其中的得与失,对于建立和完善我国证券侵权民事责任法律制度乃至整个证券市场法律 制度,促进我国证券市场以及其他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爱,在走远
作者: 芦楠楠   来源: 青年时代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善与恶   得与失  
描述: 《盲井》以一个私人小煤窑为背景,讲述了两个矿工为利益所驱使、不择手段获得财富,凤呜作为主人公的出场使影片不断地推向高潮,同时也发生了反转,影片折射出在善与恶、得与失的较量中,爱正在走远的宏大主题,在揭示社会丑陋现实的同时,让人陷入深思。
爱,在走远——《盲井》
作者: 芦楠楠   来源: 青年时代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善与恶   得与失  
描述: 《盲井》以一个私人小煤窑为背景,讲述了两个矿工为利益所驱使、不择手段获得财富,凤鸣作为主人公的出场使影片不断地推向高潮,同时也发生了反转,影片折射出在善与恶、得与失的较量中,爱正在走远的宏大主题,在揭示社会丑陋现实的同时,让人陷入深思。
“疯狂”的瓶子——海丝路上的青花奇缘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时代(千校万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善与恶   得与失  
描述: “疯狂”的瓶子——海丝路上的青花奇缘
贵州春季自驾赏花胜地盘点
作者: 九九   来源: 青年时代(最风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善与恶   得与失  
描述: 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贵州别具一格的高原春色。贵州的春天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油菜花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顺着起伏的地势蜿蜒伸延;梨花、李花点染山峦,白胜春雪;桃花、樱花落英缤纷,旖旎多姿;高山杜鹃漫山遍野、五彩缤纷,构成了一片奇异的花海。 浩瀚的花海与青山秀水交相辉映,美景与花香绘就了一幅多姿多彩的风景画,令来客迷醉于色彩与芬芳的旅途。
又到一年三月三 与4G一起来贵州 遇见最美的风景 遇见最美的自己
作者: 袁多娜   来源: 青年时代(最风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善与恶   得与失  
描述: 旅行的意义,是不停的行走,路过一个又一个的风景,在行走的路途中与自己温柔的相处,宠爱自己的眼睛,宠爱自己的身体,宠爱自己的心灵。三月,正是春光最好的时节,来贵州,有移动4G相伴,遇见最美的风景,遇见最美的自己,这些都是必然。 每年阳春三月,在贵州西北部毕节地区的百里杜鹃风景区,各种杜鹃争相怒放,五彩缤纷,美轮美奂。
带你去贵州的香格里拉 南江大峡谷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青年时代(最风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善与恶   得与失  
描述: 在距省会贵阳五十公里开外有一个地方,南盘江湍急的水流把崇山峻岭切割出了一道深深的大峡谷。在这长40余公里,宽约3公里,总面积达200公里的峡谷带中,展现了贵州高原最恢宏的峡谷风景。 还能看到几处石头房子组成的村庄和一些嵌在石缝间的土地,小巧玲珑,竟还有庄稼茂盛。最大的人工作品,要数那回旋如游蛇的盘山公路,来往的人们对南江大峡谷的陡坡路和壮观景色同样印象深刻,往往在惊悸之余又由衷地赞美惊叹。
吴冠中的“怪癖”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时代·高中生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善与恶   得与失  
描述: 陈鲁民 刚刚仙逝的著名画家吴冠中有一个保持多年的“毁画”习惯。他的画如果自己稍微感到不满意,哪怕已经完全画好,裱好,也毫不犹豫地亲手毁掉,因为他有一个坚定信条:“不满意的画绝不能让它流传出去,否则会害人。”他的画价极高,随便哪一幅都能售价几百万。即使冒名顶替的赝品,也动辄以百万成交,前不久,一幅署名“吴冠中”的油画《池塘》,被吴老自己鉴定为赝品,仍以230万元拍出。所以,行家们说,他每毁一幅画,就等于“烧毁一座豪华房子”。可是,他却始终不肯改变这个习惯,是画到老,“毁”到老。正因为如此,市场上吴老的画不多,却每一幅都是可以传世的精品,一挂出来,就被收藏者争相抢购。(《大河报》6月26日) 为艺术呕心沥血,对艺术精益求精,要求作品完美无瑕,不肯稍有迁就.对任何瑕疵都视若敌仇,誓不两立,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切大艺术家的共同特点。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虽然有名言“难得糊涂”流传于世,但对自己的作品却十分严谨。他一生著述丰富,诗、书、画三绝,但他对自己的很多作品都不大满意,经过一番严格的筛选后,才挑出少量的诗作付梓,其他都销毁了。由于他的诗作流散在外较多,在编定自己的《诗钞》时,他在《后刻诗序》中说:“板桥诗刻止于此矣,死后如有托名翻板,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烂入,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是一位多产而质优的诗人,有一千多首,当时就广为流传,但他却非常苛求自己。为了不给后人留下一首不理想的诗,当晚年重病在身时,他把不满意的诗稿都烧掉了,最后只剩下200多首,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琅琅上口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有了绮丽曼妙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相反,“超级高产诗人”乾隆皇帝,就是因为写诗只讲数量,疏于质量,多数是繁衍成篇,应景凑数,而且,不管写成什么样子都当成宝贝收藏收录,不忍割舍。结果是虽然一生写诗45000首,创下世界诗歌之最,比《全唐诗》还多,最后竟然连一首也没流传开来。想想也真叫人感到悲哀,还是俗话说得好:宁食仙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 艺术创作就是这样,缪斯女神从来都最青睐那些对她忠心耿耿、满腔赤诚、一丝不苟的信徒,谁投入越多,付出心血越大,质量要求越高,越精雕细刻,就越能出精品佳作。反之,满足于差不多就行了,粗制滥造,马马虎虎,萝卜快了不洗泥,整出来的东西可能也不少,最多不过是普通工匠水平,问世既速,湮灭更快。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十年时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所以成了传世极品,名扬中外:而当今一些高产作家,日成万言,一年就能写三五部长篇小说,可惜,最后结局大都进了造纸厂的化浆池。所谓“一不留神就是一部《红楼梦》”的狂言,只能是痴人说梦。 从吴冠中的“毁画”.我又想到一个故事。有个青年画家,画得很快,却少人问津。他很纳闷,就问一个老画家,为什么您的画挂出一天就能卖掉,我的画挂出去一年都卖不掉?老画家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因为我的画用了一年时间,而你的画只用了一天。你可以颠倒过来试试,用一年时间画一幅画.肯定用不了一天就卖掉了。 “毁画”习惯成就了画坛巨擘吴冠中,敝帚自珍使乾隆的诗作形同废纸,这就是艺术法庭的裁决结果。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