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式】搜索到相关结果 933 条
-
谈谈陶瓷山水画的创作
-
作者:
余霞
余修贤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朦胧风格
形成因素
花鸟瓷画
表现形式
-
描述:
陶瓷山水画,是在国画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隋唐时期的"游春图卷",是展子虔绘画的,这幅作品,是最早现的山水画作。"水不容泛,人大于山"是山水画萌芽时期的特征。唐窕以后,山水画取得了重大发展,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逐渐融入幽静的山林。画家的山水作品,引导观赏者进入远离世俗的大自然中。关同的"关山行旅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精细的笔墨绘画,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壮丽,山乡野市的清静安逸,对山水瓷画创作有
-
浅谈文化传承中的釉上花鸟
-
作者:
陈绍飞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绘画
花鸟画
自然界
文化传承
釉
装饰
艺术形式
劳动工具
-
描述:
了。当人类尝试着用与劳动工具、宗教祭仪混沌不分的史前准艺术形式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当时的"艺术"中开始表现自然界的花花鸟鸟了。史前石器时代镌刻于石、骨、玉以及彩绘于陶器
-
浅谈瓷上肖像艺术技法与表现
-
作者:
赵建新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表现形式
瓷板
艺术效果
陶瓷绘画
摄影艺术
技法
烧制过程
肖像画
-
描述:
瓷板肖像画是陶瓷绘画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虽与摄影艺术有着相似之处,但要运用在陶瓷绘画工艺上是有相当大的难度。不仅要了解油料与颜色的特性,还要熟练的技法以及对烧制过程中时间和温度的控制与把握
-
试论中国写意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
作者:
赵书全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特点
艺术大师
人物画
绘画艺术
远古时代
写意
绘画形式
中国绘画
-
描述:
陶瓷绘画艺术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形式,从远古时代的岩画和彩陶纹样中可以分析的出:人物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出现的画科之一,而陶瓷人物绘画恰恰是受中国画的影响,形成了如今的人物绘画形式。人物画是崇尚写意
-
浅论陶瓷山水画的精神
-
作者:
李艳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理念
陶瓷
行为方式
绘画艺术
中国画
文化意识
中国山水画
精神
-
描述:
者的思维及行为方式,形成了一种文化意识。从陶瓷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陶瓷山水画虽起步较晚,但较之人物、花鸟却一直成为陶瓷美学的主脉。而这种美学却与中国画息息相关,因此,探讨陶瓷绘画艺术必探讨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
绘画创作的思维理论分析
-
作者:
王志伟
王媚媚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思维
创新思维
思维方式
陶瓷绘画
艺术创作
维理
-
描述:
陶瓷绘画艺术创作与它类艺术一样,其理论和方法是观念之上的不断总结和创新,陶瓷绘画既是一种绘画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积蓄在心中的创新思维借机释放的方式。可以说艺术创作思维是完全为了个人绘画艺术创作而进行的思维方式。艺术创作思维的形成会为个人绘画艺术创作带来新
-
中国传统绘画对陶瓷装饰艺术的影响
-
作者:
季托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绘画
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价值
陶瓷绘画
绘画艺术
中国画
装饰艺术
中国绘画
-
描述:
陶瓷绘画经历代的发展,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题材内容、表现方式等方面均已渗透了很深厚的中国绘画文化、艺术价值。人们说陶瓷绘画艺术它离不开中国绘画的艺术支撑,确实如此,陶瓷绘画艺术表现形式都渗透
-
当代新文人青花瓷画研究
-
作者:
赵春来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文人青花瓷画
审美精神
表现形式
-
描述:
当代新文人青花瓷画在笔法、内容和构成要素等表现形式方面形成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鲜明特点,并体现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审美精神。
-
八仙图饰在明代青花瓷装饰的运用
-
作者:
刘丽萍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瓷装饰
纹饰
八仙图式
-
描述:
明代青花瓷成为陶瓷业的发展主流,随着青花制瓷业的发展,图式装饰愈加丰富,其中"八仙"图式在青瓷上的装饰别具一格,深得统治者与民众追捧。八仙图式在青瓷器型和画面布局别出心裁,被赋予的吉祥寓意的特殊意义紧紧抓住购买者的购买欲。
-
浅析高校实验实训室制教学模式的研究
-
作者:
王炳富
信玉峰
来源:
景德镇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实验实训室
应用型
教学模式
-
描述:
随着我国政府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地方院校都在寻求各自独特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加强院校与企业、市场的合作力度,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摆在院校
<
1
2
3
...
20
21
22
...
92
93
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