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眺望内心的意象 关于井土剑的艺术
作者: 冯博一   来源: 艺术与投资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巴黎国际艺术城   内心   艺术家   话语方式   现代主义   美术史   创作   作品   意象   生存环境  
描述: 井士剑简历井士剑,男,1960年生于辽宁黑山。198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作品参加第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百年油画回顾展,第一、二、三届中国油画展,成都双年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众多国内大型展览。1995至1996年赴巴黎国际艺术城进修。出版《井士剑油画作品集》等。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博士、多维表现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各类艺术机构及藏家收藏。
观念性和波普化:199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
作者: 朱其   来源: 艺术与投资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当代雕塑   观念性   前卫性   真正意义   语言形式   绘画性   波普艺术   女性主义   现代雕塑   观念艺术  
描述: 中国雕塑在20世纪90年代具有了一种真正意义的现代性观念和后现代形式,这就是将雕塑置于国际艺术的范畴和全球文化的发展背景下。这一改变使中国雕塑真正具有了一种当代性和前卫性,或者说,成为一种真正意义的当代雕塑。
无声雕塑的市场呐喊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张瑾   黄琳   徐俊   来源: 艺术与投资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最高纪录   市场形成   铜雕塑   人类   雕塑家   无声   艺术形式   作品   狮身人面像   拍卖市场  
描述: 雕塑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几乎在所有的古文明遗迹里都能发现雕塑的存在。从狮身人面像到自由女神像再到贾克梅蒂的瘦削的孤立行走的人,静默无声的雕塑作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图腾闪耀了整个人类文明史。
寺上美术馆 地方文化名片风潮兴起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艺术与投资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名片   中国当代雕塑   发展脉络   发展中心   展览   建国   开幕式   文化艺术   作品   美术馆  
描述: 2011年11月5日下午,由何桂彦策划,殷双喜任学术主持的"清晰的地平线——1978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展在寺上美术馆开幕,主办方位于北京顺义区。展览以中国当代雕塑史发展脉络为基础,共展出了包泡、隋建国、徐冰、傅中望、展望、梁硕等54位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展览试图在梳理中国当代雕塑三十年发展史同时探索当代雕塑未来发展的新的可能性。除了展览,这也是寺上美术馆第一次公开亮相,作为一家地方性的艺术文化机构,此次出现的时机与定位都耐人寻味:前不久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发展的建议,既然政府号召,想必执行起来更加理
“Nekcihc鸡”:全峻模新水墨装置艺术展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艺术与投资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硕士课程   形式多样   水墨人物   文化空间   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   装置   新生代   绘画   创作方式  
描述: 韩籍艺术家全峻模,代表了形式多样化的新生代水墨创作方式,以水墨贯穿绘画、漫画、雕塑、装置和录像创作。去年在韩国参加光州"Riders on the Storm"与釜山"Agite"独立文化空间
事件一:动态艺术博览会(Kinetica Art Fair)
作者: 杨芳菲   来源: 艺术与投资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市场   博览会   动态艺术   艺术家   伦敦   雕塑家   绘画   艺术形式   作品   风力  
描述: 20年代的艺术形式,最早曾被俄国构成主义的雕塑家们采用。早期Kinetic art以活动雕塑为主,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杜尚(Marcel Duchamp)和卡尔德(Alexander
并置中的融合:喻平的中国符号
作者: 李纯   来源: 艺术与投资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词   现代派   中国   造型   表现形式   创作   融合   作品   雕塑   符号  
描述: 念奴娇·伤怀(1973年春)落霞飞尽,正春风懒踱,绿杨芳草。咏月吟花伤感事,无虑无忧便好。明月牵情,蓬山羁客,休虑光阴耗。万缘俱息,江波红漫斜照。
孪生的青春:邱启敬的身体物语
作者: 高岭   来源: 艺术与投资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衰老   呈现方式   身体感觉   欲望   视觉经验   政治意识   物语   青年人   身体语言   孪生兄弟  
描述: 青春不仅美丽,富有朝气,也是躁动和忧伤的,甚至还带有某种衰老和死亡的征兆——这就是青年艺术家邱启敬心目中青春的两个截然相反又无法分割的特征。继他的成名巨作《大迁徙》之后,他的目光从普罗的芸芸众生转向了对自己的探询。对于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他来说,30多年
西藏题材作为实验田——油画民族化和改造中国画的实践在西藏题材绘画中的表现
作者: 孙大棠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藏   形式语言   油画民族化   绘画语言   现实主义   新国画   实验田   题材   中国画   改造中国  
描述: 概述西藏题材绘画传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逐渐形成的,西藏题材也在近代中国油画民族化和新国画改造的技法改革和形式演进中起到了"平台"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的绘画史是一部绘画的改革、演变史,西藏题材的特殊性使得这种绘画语言自身的实验获得
绘画形式的政治学
作者: 汪民安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式主义   谱系学   绘画作品   政治学   民间绘画   异质性   农民画   画面   绘画形式   油画  
描述: 在两种意义上,王音的画具有某种异质性禀赋:在绘画本身的意义上,王音的画不是表征性的,既不是具有强大传统势力的模仿表征;也不是一种隐秘曲折的寓言表征。在王音这里,画面不再透漏出某种外在的社会学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