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建筑方案】搜索到相关结果 5 条
-
面向未来 创新求变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现代电视技术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003年
2008年奥运会
中国广播电视
创新求变
中央电视台
发展现状
建筑设计方案
高清晰度电视
建筑方案
建设工程
-
描述:
2003年7月,央视国际网站以“力与美的雕塑”为题介绍了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的建筑设计方案,这一不经意的举动原本是为了配合中央电视台台庆45周年的相关宣传活动,却被广泛认为是中央电视台正式对外公布这一前卫新颖而极具个性的建筑方案的表现。因此还被一些媒体收入2003年中国广播电视大事记。
-
凝固时空的建筑绘画
-
作者:
吴昊
来源:
西北美术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表现语言
建筑绘画
艺术素养
建筑美术
水彩画
建筑设计
建筑画
绘画艺术
建筑师职业
建筑方案
-
描述:
建筑绘画一般是指以建筑为题材的写生及艺术表现形式。这里也包含有建筑方案渲染透视绘画,从一定意义上讲,建筑绘画仍属于美术创作的范畴。 建筑绘画在形式上可用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速写、钢笔画及各种绘画手段来表现,在艺术表现语言上都是遵循绘画的一般规律。无论是一幅小纸片上的建筑速写,或是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一幅草图符号;无论是表现建筑风景的油画巨作,或是铅笔淡彩的街景写生,都有可能成为一幅艺术佳作。正因如此,建筑绘画从广义上理解应该是绘画的组成部分,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它也是相对独立的一门绘画艺术。建筑绘画在国外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并设有专门从事建筑绘画的机构及相关事务所,机构中的人员大多为建筑绘画的专家及部分画家等。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着建筑设计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是绘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
当代与传统的碰撞
-
作者:
朱冬熳
来源:
缤纷家居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碰撞
城中村
建筑师
建筑设计
设计建造
室内设计师
中国当代
建筑方案
美术馆
油画
-
描述:
大芬村作为深圳的"城中村",所复制和创作的油画出口到亚、非、欧、美各大洲.并形成一定规模。大芬美术馆就建在这里。在这样一个村镇里设计建造美术馆.既充满矛盾又似乎是时代的必然。
-
栩栩然蝴蝶 蘧蘧然庄周——陈芸的布上·琉璃世界
-
作者:
暂无
来源:
缤纷家居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碰撞
城中村
建筑师
建筑设计
设计建造
室内设计师
中国当代
建筑方案
美术馆
油画
-
描述:
文王琦 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陈芸能够大胆尝试跨界创作,其油画和琉璃作品以“蝶变”这个题材贯穿其中,空灵细腻,充满梦幻色彩,同时也对生命的意义作出了她自己独特的阐释。 当代女性艺术家中,一直顽强存在着一类不强调女性艺术特征的艺术家,她们的作品呈现出某种雌雄同体的状态,似乎是避开性别歧视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一批更具80后特质的年轻女性艺术家,与这些肩负着边缘化压力的艺术家相比,在表现当代人的精神特征以及生存状态上更为锐利和深入,更关注心灵的体验和感悟。 陈芸显然属于后者,她的油画和琉璃作品,题材的选择显出一种少女气质的“固执”,那些女性形象和绕之不去的蝴蝶及种种变形的蝶蛹,会聚成一个特殊的整体形象,流转在她各种类型和面目的布上及琉璃作品中,这种审美情趣与艺术视点的执着与坚持,构成 种隐秘控制的精神。女性人格和心理特质中敏感、柔弱、慈悯的天性,在遭遇严苛沉重的生活压力及形形色色的诸多诱惑恣意肆虐时,自然清洁的天性难免披尘蒙垢。但陈芸用艺术语言的“乌托邦”进行自我超越和解缚,以她性别特有的敏锐的感受和表现性,引导观众从繁复冗杂的世俗状态中掉转视线,回溯到生命的原点,内省生命出现和存在的意义,并以此来重建一种通向普遍主题的方式和管道。 人的生命原本脆弱.渺小,一旦逝去,便会由一个有限的形体重新回归,交由天地委托差遣,随机造化,倒是死比生更具有回归万物、更新再造的可能。我们知道,完美尽善的人格理想的趋向,归根到底取决于人对生命、生死的看法,庄子在庄周梦蝶的寓言中提出的”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即是最为深刻的生死之问。 陈芸选择蝴蝶这种具有很强象征意味的生灵作为载体,来回应这个古老旷远的提问:痛苦挣扎、绚烂脱生、短暂绽放、旋归自然,循环往复,生化不休,出于天地而又入于万物。理想主义在此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是一种无求无冀的假设,但它却唤醒了久违的鲜活感,尽管是昙花一现或虚幻一瞬,但是拾起这失落已久的理想主义的美,依然是一种积极的有意味的举动——陈芸用布上油画和琉璃这两种不同的材质和创作手段,以综合的、多层次的,具有微妙暗喻的方式,进行艺术的解剖和重构,那些起着神秘作用缠绕交织、往复循环的力线,带给观者最直接的体验即是无形的能量场。正如陈芸在她的自述中所言:“哲学上的生命是一种精神,一种‘活’的气韵存在其中。世界在这气化的界域沉浮跌宕,生生相连亘古不绝。” 这是陈芸作品想要指归的方向,它们令人难以觉察地驱使观众从作品中去观察一种脉络:艺术家心理叙述本真的成型过程——在顺序观赏各种形相、姿态时,渐渐地,这种隐秘精神被观者自己破译了。这种视觉传递和心理牵引悄然打通了观众内在领悟的通道:以审美心理透视生死变幻,栩栩然蝴蝶与蘧蘧然庄周,本是自适的、对等的状态,放弃一切违背生命本性的东西,祛除社会的浑浊对生命的染污,直扪心灵,便远超物质世界形相之局限,由是乃得大舒展大自由。 从艺术家心灵中流出的这些轻盈灵动的蛹蝶互现、人蝶共梦,以温婉微妙的方式、不容抗拒的感性氛围,抛却理性的训诫,将丰饶生命价值、强韧生命精神的阐释,精巧融入在含蓄的暗喻和审度中,意味深远无尽。 缤纷Space(以下简称S)很喜欢你的几幅作品的标题,比如“天行物化”、“坐看云起”,达观大气,这种生命哲学的东方式思考,比如老庄哲学的痕迹,是怎样启发你将它们在作品中贯穿和融通的? 陈芸(以下简称陈):老庄哲学确实是我非常喜欢的有关生命。自然和人的精神取向的古老思想,我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很多体验和感悟,经常从它那里得到清晰的印证,运用到我的油画和琉璃作品中,让我特别真实深刻地感受到源于生命精神的感动。 S:在你的油画和琉璃作品中,蝴蝶一直是你特有的符号,即便是人物题材,这个形象也时时或隐或现。尤其琉璃作品中.它们成为彻底的表达对象,这是因为你对这种生命形态的特殊爱好和感悟吗? 陈:我觉得,对生活和生命状态隐喻地表达,描摹生命精神,是我对艺术的理解和目标。选择蝴蝶作为表现主体,是因为蝴蝶生命过程中经历的美好和苦痛,和人的生命历程很类似,这一点非常吸引我。S除了油画,你越来越多地用琉璃来作为你的另一种艺术语言和手段,是因为它们更能丰富地表达你的创作欲望?还是更加充实你的创作的体量感、媒介转换的新鲜感? 陈这些因素应该说都有吧。琉璃易碎,所以中国当代艺术家中,还没有过多的人去亲近它。我选择琉璃是被它透明、纯净的感觉和内在变化的无限可能性所吸引。琉璃制作过程离不开火的参与,火焰是琉璃被实现的媒介它需要一种有热度的艺术创作激情,可以说火的力量改变了一切,赋予它们和油画截然不同的气韵和神采,这也是我对它非常着迷并选择它作为我另一种创作形式的原因。 S:它和油画创作带给你的感受是否有很大差别?喜欢这种不同吗? 陈:是的,非常喜欢,从平面走向立体的过程,那种火里来、水里去的体验,给了我很多感动和激情。琉璃是将冰冷的材料赋予鲜活的生命感,虽然很多时候会觉得沮丧、痛苦和疲倦,因为全部流程中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但它很有实验性,让人充满遐想和期待。这种不断的尝试会让人变得坚韧和忍耐,也能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快乐,这和油画创作的感受非常不同。 S:你最新的《源缘》玻璃系列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看得出它们已经形成了你自己比较独特的风格,变得轻盈素净.也更加灵动,这一系列的原动力还是蝴蝶化生的主题吗? 陈:是的,我的作品主题一直都是和蝴蝶相关联,这批作品更直接表现由蛹化蝶的挣扎踊动中的美和艰辛,但我用很纯净的色调.几乎透明的材质感,还有比较抽象自由的雕塑语言.来表现很神秘、静谧同时又充满生命力量的神韵和气场,这种“活”的气韵也许更像哲学味道的生命精神。 S:很多批评家认为,当代女性艺术家对于政治,历史和哲学等的宏大主题、现实的世界普遍缺少兴趣.在当代艺术环境下,你怎样来找你自己的契入点? 陈:关爱自然、尊重生命是我创作时的契入点。作为女性艺术家,我更多关注的是现代女性情感和价值选择的迷茫和困惑。我希望借用琉璃这种材质,从女性心理和情感易碎、敏感,但又承载丰富、变幻莫测这些特质,去挖掘表达的可能性。同时我也希望随着艺术视野的拓宽,能从题材、形式和语言等更多层面进行实验性探索,更加完善自己和艺术表达。
-
艺术家
-
作者:
暂无
来源:
缤纷家居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碰撞
城中村
建筑师
建筑设计
设计建造
室内设计师
中国当代
建筑方案
美术馆
油画
-
描述:
隧道前的亮光 文 王琦 肖进的作品很有诚意,她也是一个特别诚恳的艺术家,和她打交道,你会发现她身上有着年轻艺术家少有的低调和真诚。对待作品.对待学业,她特别认真,甚至有些执拗,这种执着有时会让你觉得她似乎在和自己作战,与人性中天然的惰性与易变随性对决,但绝不迁就和轻易妥协,因此,你能从她花去漫长时间耐心磨练的作品中,发现这种无形博弈之后的有形的轨迹和印记。 认识她很早了,看着她耗时漫长、一步一步由线稿、到半成品地完成眼前的这些作品,有时真有替她紧绷的弦终于松下来的喜悦。她的作品多是单帧的肖像或群像,较之印刷品的图册,亲面原作时所有人都会被震撼,印刷术即使再高明与逼真,也是无法还原她的原作予人的那种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应该来自绘画本身和现代数码技术巨大的鸿沟与天堑,它们承载艺术家真切情感的手绘性,一尘一点、一丝一线,都集聚着画家的思维、情感的细微变化和强烈的个性特质,而肖进又是听从自己内心感受、尤其较真的这种类型的艺术家。这种内心的呼唤,如果用一种类似写意的快速表达的方式,应该是比较酣畅也快意的,而肖进采用的是一种极其繁复的“工笔式”绘制手法,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所以,持久的耐力、坚韧的耐性和持续的创作激情,才成为这种创作方式得以贯穿和延续的动能。否则,艺术家是无法令自己始终流连于一个相应的时空,一点点找寻和摸索内心隧道里那确知存在但依然未现的亮光。这种长时间处于临界状态的前高潮,令人心向往之的心醉神迷,也时时会有吞噬耐性的煎熬与奔突。 肖进作为艺术家和她的作品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她突破了这种等待与煎熬的浮躁与不安。她异常的淡定与安详,仿佛佛家所言的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眼见的是云散长空、青天彻露,如此的境界,可遇不可求,非长时的磨练与苦修,不得证见。心诚所至,她的作品也因此发散出密实的气场,厚重的张力,像一张网.拢住了人心。 单就技术角度而言,肖进作品给人的初印象,似乎偏于保守,过于含蓄,在技法、色彩和构图以及表现的对象上,似乎哪种特质都不显明。在这个人人争相以符号式手段标榜特立独行气质,极致如LadyGaga那样无所不用其极的年代,这种含蓄与内敛,是需要格外静下心来体验与琢磨的。这也考验观众的耐心与眼力,面对这个慢热的过程,如果是急功近利的艺术家,恐怕早已经不住这种消耗耐心的挑剔与反复审视的目光.改弦易辙或仓皇落跑了。所以,须得相当的定力与自信、诚意和耐心,否则难以如此淡定与坚持。肖进做到了,始终不改初衷,这种坚韧的品质,仿佛阿信。很替肖进欢喜,也非常钦佩这个女孩子这么多年能不被外界的声光货利所迷惑和染污,静静地做自己。 肖进作品的另一个动人之处.在于画中的每一个主角。这些平凡的小人物,他们表征着我们周遭渐行渐远的人性的淳朴与良善:每个人都平平无奇,生活未必没有苦恼与艰辛,但他们依然保有一种淡淡的天真与善意。那略显夸张的大眼睛看着你,流露的是一种温情,这让真心投入的观赏者,能够感受到一种温暖与抚慰。真的不想故作高深地用一堆稀奇古怪的学术名词、生涩拗口的评论八股来”品评”他们,其实,恰恰是最简的语言、越少的堆砌,越是直抵人心,这种温暖,单纯,直接,却很有动人的力量。 关注你的作品很久了一直觉得你的作品很有力量,也许是你的作品表现出的一种难得的诚意?这种诚意是眼下这个急功近利、浮躁不堪的社会最为缺乏的品质,在大家都已经罔顾生活中的细节与记忆的时候,你是如何静下来的呢? 心灵安静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在这个躁动不安的年代尤甚;绘画对于我是一种享受。我的绘画关注人,围绕当代中国人这个主题,他们的生存状态、社会心理和情感轨迹。艺术表现需要深度,看待问题有时不能离得太近,让自己适度宁静,在刻画人物时,把控人物状态会更加精准到位。 你的430系列的命名,应该是自你特殊的意义,它代表什么含义吗? 430是一家工厂的代号,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众多大中型企业之一。它看似封闭,宛然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却也开放和多元,几乎相识生活了一辈子的哥们姐们大家聚成了一个新型城市村落,这也成为他们孩子的故乡。在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中,430这个看似宁静却暗藏涌动的区域内,生活着的人们也成为大时代背景下众生的缩影之一。创作“430人生系列”,带有些许纪录感的成分,其实是从对人的关注推及到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物肖像感兴趣的我,常有感于生活给人以最生动的情态,激发表达的欲望,这种欲望包含对各样沉甸甸真实人生的追问,有时答案并不重要。 在创作的手法上,你的作品非常细腻,刻画极其用心它们需要特别的耐心与投入,完成一幅作品想必是特别费时费事的,是什么能令你保持这种始终不懈的耐性和持久的创作热情呢? 其实一直有人问我,为何会有如此耐心,对我而言这并非问题。面对纷繁喧哗的世界,绘画其实更像是自己与心灵的对话,如同一种禅定。一路画来,我描绘身边的人、物、事、景、情,津津于斯以书写个人情结的绘画日志,记忆有如过往经历的私密纪录片,是情感浓缩的片断聚积,也是个人与外界保持链接的纽带。绘画给予我一条窥探自己内心的途径,有主观的臆想和客观的投射,用具象的视觉语言表现记忆中不那么依照现实规则运行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如此喧嚣,大家都急急吼吼地忙着周旋于各种展览与活动,你却能定下心来不急不忙地坚守自己的“步速”与频率,不担心被外而的速度甩掉吗? 艺术经典在乎高度,无关乎速度,它并非高科技产品,短时间会迅速被淘汰,艺术高度在任何时代都有价值。我并非时尚艺术家,时尚是潮流状态的,在较短周期内似走马观花,应接不暇,仿佛永远需要追赶;在较长时间看,却是如同轮盘,一段时间一个轮回。沉淀在历史中的绝不会是随波逐流者。 你的功力非凡.定力也很是不俗,这与你多年的波澜不惊的学院生活有没有很直接的关系呢?还是你的个性使然? 当今这个资讯发达的社会,不再有世外桃源,学院生活并非波澜不惊,只是相对单纯而已。我的艺术追求也关乎人生追求。虽然我的生活经历看似平静,但艺术需要敏感的心.历史的。现实的、他人的。自己的,各种人生故事,体会与感受这个社会的脉动与当代人的精神渴求,想拥有一种单纯而不简单的心性去完成作品,先动己,后动人。人人都说“绘画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命题? 这是站在西方哲学体系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必然结论,进化论的思维模式让西方文明一直在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但文化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进化,这种思维模式带来西方绘画的自我终结。从古典写实到极简抽象,只能前进,不准掉头,这让他们很尴尬。中国自有的思想文化传统使得与其相一致的绘画思维从不曾极端,既不绝对写实,也不绝对抽象,它游刃于这两者间巨大的空间地带,并关乎创作者的人生追求,求艺也是求道,是一种感悟人生的方式,因此在中国的绘画语境之中,不存在什么“绘画死亡”。 油画家肖进1977年10月生于湖南.201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毕业.2005年获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学位.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作品以肖像见长.细腻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