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广西艺术】搜索到相关结果 2 条
-
《关爱》解悟
-
作者:
江业国
来源:
阅读与写作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之树
灵与肉
意而
关系类
情与景
广西艺术学院
中有
现代艺术
《广西日报》
情感纽带
-
描述:
这是广西艺术学院张燕根教授为南宁民歌湖创制的大型不锈钢雕塑《关爱》。张教授在他的博客中说:这个雕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依存,互相关爱。人世间正是因为有许多无形的情感纽带而相惜相亲,作品将无形的情化作有形的意,表达人类因情而生动,因意而丰饶的东
-
在审美幻象中检验美
-
作者:
任旭彬
来源:
阅读与写作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之树
灵与肉
意而
关系类
情与景
广西艺术学院
中有
现代艺术
《广西日报》
情感纽带
-
描述:
美附丽于具体生动的外物形象,客观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内。审美快感的产生与对象的感性形式有关。美的重要特征是形象性,一是指外界的人和事物的具体形象,二是指外界的人和事物为人感知以后留在内心中的具体表象。美的另一特征是情感性,但情感必须由形象来激发和表现。在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群羊争先恐后地破门而出,一群穿着破旧的工人拥挤着奔出工厂。卓别林把羊群和人群两个形象并列在一起,是他同情工人的情感在起作用,这两个形象灌注了他的情感。 现实生活表象怎样转化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审美对象既以物态的形式存在,又要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感,它是客观存在,也是主观感受。现实表象必须经过审美变形幻化为非实在的虚幻形象、影像,主体才可以在想象中由表及里地深入体验这种幻象的内在意蕴,即审美意象。艺术品正是精神意志或心理幻象转换而成的物化存在形态,而美感产生的关键在于转换过程中产生“多义”的、“不确定”的、能产生“快感”的心理幻象,这就是审美幻象。它是迷离恍惚的又是确定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催化而构成的意义体验。“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本质上审美幻象是现实生活关系颠倒性转换的形式。所以说,审美幻象作为美的形式是人们自由创造的一种艺术符号,它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空间性存在,主要是指绘画、雕塑、建筑等;另一种时间性存在,主要是指诗歌、音乐、小说等。以审美幻象来表达情感或表现某种意义就是通过隐喻、象征、模仿等转换手段来完成,将作为外界对象纳入到一定的规范、形式中,把外在世界进行形式心理化;而艺术接受也是通过物化的艺术符号转换为幻象而理解其意蕴,这也是把外在世界进行形式心理化。所以,审美幻象是经由审美变形构成的艺术符号,是现实生活表象与情感产生同构的形式。 元朝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通篇都在写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9个词语写了9种景物,9个词语都是孤立不相干的名词,9种景物之间没有什么关联,也不蕴含什么情感和意义。但由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一线贯穿,把9种景物情感化,心理化,构成了全诗一片凄清寂寞、荒凉空旷、哀愁无边的诗境,使9种景物显现为种种精神幻象:枯藤缠于老树,黄昏中乌鸦栖于老树;草木鸟禽都有其归宿,而衬托出“人”的飘泊之感;别人安详的生活,小桥流水人家,更引发了“人”的“断肠”情绪……。诗中景物形象在情感的灌注下形成的意象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原先没有生命的物象,由于情感移注而获得了丰富的生命意蕴。 这种形式化了的审美幻象,要借助感性材料通过想象移情于景或触景生情,塑造或感受出情、景、意交融的艺术形象。《易·系辞上》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所说的“象”就是以具体的自然形象作为符号象征某种物情、事理。这些符号一般是指语言、文字、色彩、线条、比例、节奏、韵律等。它们本来是单纯的符号,只有通过象征、隐喻、模仿等转换方式才能赋予这些符号以人类的情感经验、精神风貌等文化理念。这是一个人类文化观念的构形或符号化的过程,是一个内容转化为形式的文化积淀过程。如果说直接作用于人的感性事物的自然形式因素(颜色、大小、形状、姿态、质地等)及其组合规律(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变化、和谐统一等),可称为外形式,它能够引起人们感官上的快感。那么,与内容诸要素直接相关并体现事物内在要素的构成关系,可称为内形式。内在要素是人们内心感受的凝集,是人类社会现象及其规律、人们的感情及其组合、人们的意识形态观念等等。内形式与外形式形成比较固定的象征性关系就是形式美的理性象征。比如人们对荷花的赞美除了它的外形给人以快感外,还包含着对它出污泥而不染品性的赞美,这是通过象征使感性事物自然形式具有人的本质内容,包含了人的精神内涵,实现了客观世界的现实存在与人的美感满足相统一的形式美。审美活动中客体形式与主体情感同构契合还体现了人文价值要求。这些人文意义是以隐喻性的或象征性的审美变形来表达,是人类把自己的经验进行符号转换活动。比如,从埃及金字塔的巨大三角形中,我们既感受到它的稳固,也感到一种神秘和庄严,象征着无限伟力的王权;直冲云霄的哥特式建筑能够使人在心灵中仿佛产生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念,象征着宗教天国对人的召唤。、 具有了象征意义的符号并不意味着形式就具有了美的属性。情感性作为美的基本特点,使得表现和传达人类情感即通过情感符号化的形式才具有形式美。美国美学家苏姗·朗格说到“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①艺术符号是人类内在情感的外在化,是情感的符号,它与形式一起诉诸于人的感性知觉。因此把情感转变成诉诸人知觉的情感象征,通过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形式参与创造,最终才能成为艺术品直观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形心理学美学认为,艺术形式与情感意蕴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力的结构的同形关系;认为整体是先于部分而存在的,但它又不等于部分的总和,它所具有的形式与性质不是决定于其中的部分,而是决定于作为一个整体的情境。整体大于部分简单相加的总和,那么整体减去总和的那部分剩余是什么?是审美过程中的审美幻象显现出来的情感和意义。没有思维的整体性,就不能把握审美幻象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以及它所蕴含的意蕴。 一首诗由词语构成,但它决不是词语的连续相加。中国古典诗歌在用词造句方面,打破语言常规,突破词语的规范,而达到一种多义性、“陌生化”的效果,使具体物象产生一种情感意象,意象的排列组合,看似毫不相关,通过读者的阅读和想象,最终把这些意象联系在一起,体味到“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即所谓的意境。同样,从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中也能体味出意蕴。《天净沙,秋思》的前三句9个词语都是双音节词,朗读节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显得单调枯燥,并非符合所谓的音乐美。其实,我们如果联想到古代读书人赶考或求仕时,交通工具一般是马车,孤苦寂寞的漫漫长路上荒无人烟,只听到车轮单调的“吱卡”、“吱卡”的车轮声,就会理解到单调的朗读节奏就是对车轮声音的模仿,是车轮声音心理化的形式。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景物在中国文化的“积淀”中,早已成为悲景哀情的象征;同样,小桥、流水、人家,则是美景乐情的象征。悲景、美景与文化积淀“异质同构”,通过隐喻、象征、暗示、典故等转换手段,构建了相应的心理幻象。所以,审美体验过程是建立在情感体验和形象体验的过程中,是一个突出整体性形象的过程。 ①蒋孔阳:《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下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作者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