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克格勃美女间谍 是怎样训练出来的?
作者: 暂无 来源: 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希腊   帕提农神庙   建筑   视觉矫正  
描述: 文/孙立华 2009年,英国《泰晤士报》披露了一条爆炸性新闻,称以色列核武器元勋、国防军核武器研究开发部主任伊扎克-雅各布中了俄国间谍机构的美人计。他因涉嫌向一名只有20来岁的‘饿罗斯艳谍’透露以色列核武器的秘密而被以安全部门逮捕。由此可见,美女间谍仍在为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作着自己的贡献。 爱因斯坦也被放倒过 据俄罗斯《独立报>报道,二战期间,科涅库娃为了获得美国原子弹的秘密,曾成功混进了普林斯顿大学资深学者的小圈子,甚至连年过花甲的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科涅库娃当时在克格勃(即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代号是“卢卡斯”,她丈夫是苏联著名雕塑家谢尔盖·科涅库夫。1924年,年轻美貌的科涅库娃随丈夫来到美国,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定居。193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科涅库夫为爱因斯坦塑一个雕像。科涅库娃奉上级指示,以助手的名义与丈夫一起来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科涅库娃没有辜负克格勃高层的期望,成功地俘获了爱因斯坦的心。1945年,科涅库夫夫妇奉命回国,爱因斯坦连续给心上人写了9封情书。他说:“我开始阅读关于魔法和预兆的书,它让我确信,冥冥之中有恶魔夹在我们之间,弄丢了我们的信……我坐在沙发上,叼着你送的烟斗,用你喜欢的铅笔奋笔疾书……如果你不忙,赶快给我回信吧!”就这样,情报随着科涅库娃和爱因斯坦的乱世之恋而流淌,苏联也因此获得了大量导弹、核武器方面的尖端技术资料。 以性做武器 克格勃的女间谍,人们称之为“燕子”,其间谍生活特别简单。她们并不需要去窃取情报,也无须去组建间谍网,而是利用自己的胴体,采取最有效的方式诱捕猎物而已。可以说克格勃使她们饱受身心的折磨,直至丧失人伦、理性,葬送了美好的一生。 克格勃间谍机构每年都大张旗鼓地征召女间谍,在广告宣传上大造声势,注重选拔才智过人、机智灵活、美色诱人和喜欢冒险并肯作出牺牲的美女。报名女性,要经过查核,包括家庭情况、本人经历等。合格者将会接受一系列意想不到的考验。 在经过一年的正规训练后,主考者对每个女间谍的能力、智力进行了测验和性格稳定性筛选后,选拔一些姿色诱人、年轻漂亮的美女间谍,到一所秘密学校进行特殊训练。首先,女学员要接受入校教育,让她们以献身国家、自己会牺牲一切为主题,写一篇心得体会,谈谈自己献身国家的情感和动机。其次,女学员集体看色情电影,然后根据女学员看电影的情绪,再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向女学员提出以下问题:如果真的有一天,当祖国需要你去牺牲自己的身体时,你将怎么办呢?第三,对女学员进行性训练。教员让女学员脱光衣服,互相观察。当有的学员脸涨得通红,羞得脸色难看时,教员会大声地吆喝提醒说:“怎么啦?为裸体害羞吗?别忘记它是用于革命事业的武器。” 女学员毕业考试的内容分别是引诱毫无性生活经验的15~17岁的男少年,与六七十岁的老头子们发生性关系,前者的合格标准是能消除没有经验的男子的恐惧,后者则要能激发起他们的性欲。经过克格勃性训练的姑娘们从原来天真纯洁的少女,变成了玩世不恭、能和任何男人睡觉而毫无廉耻之感的女人了。事实上许多“燕子”在没有任务的时间里,就是从事诈骗的工作,并得到克格勃的保护,令受害者哑巴吃黄连。男学员的训练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他们除了要精通心理学,以及掌握激起女性性欲的本领之外,他们的心理障碍关也不好过。因为他们勾引的对象是那些丑陋、心灰意冷和乏味的中年妇女,所以他们的实习要跟许多难看的、粗俗和肮脏的乡下女人,脾气刁钻古怪的老处女发生性关系。采取这种训练方法,主要是让老牛吃嫩草、施展美人计,巧取有价值的情报。 (摘自《看世界》2010年第8期,有删节)
同床共枕不利健康等
作者: 暂无 来源: 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希腊   帕提农神庙   建筑   视觉矫正  
描述: 破坏感情的行为中,“公开羞辱你”、“在公开场所指使你”和“不理不睬”分列前三。 (摘自《家庭保健报》2010年1月) 最冰冷酒店客人过夜需借助睡袋 一座由数千立方米冰雪雕筑的“冰
“小大国”匈牙利
作者: 暂无 来源: 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希腊   帕提农神庙   建筑   视觉矫正  
描述: 文,余泽民 去匈牙利朋友家,只要看到墙上挂着匈牙利地图,十有八九是一战前奥匈帝国时期的老地图。匈牙利与奥地利有着“不打不成交”的历史渊源,虽然裴多菲那一代人曾在1848年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以悲剧告终的反抗奥地利统治的独立革命,而十年后却与奥地利结成二元制帝国,将匈牙利带入了最辉煌的时代,如今布达佩斯的所有名胜,几乎都是那个时期留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奥匈帝国瓦解,奥地利领土安然无恙,匈牙利却成为替罪羊惨遭分割。《特里亚农条约》使匈牙利丧失了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一个中欧大国变成小国。二战中,收复失地心切的匈牙利人轻信了希特勒的许诺,结果又被拖进战火,随德国战败。难怪匈牙利与邻国关系紧张,而匈牙利新纳粹之所以有复活的土壤,正是滋生于当地人梦想雪耻的历史情结。 现在匈牙利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只是中国的百分之一。让人惊叹的是:这样一个区区小国,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我常跟朋友讲:不要小看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有14位!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领域面面俱到,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 核物理学家维格纳尔·耶诺因研究量子力学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二战时期在开创原子时代功勋卓著,是世界上第一位核反应堆工程师。冷战时期,苏美进行裁军谈判,匈裔美籍的经济学家豪尔沙尼·亚诺什开创的新学科——信息经济学,这帮了尼克松总统的大忙,让美国人能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分析对方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形势。匈牙利出生的美国籍犹太裔商人索罗斯虽然没获诺贝尔奖,却是当今金融界翻云覆雨的人物。 想当年,惜时如金的爱因斯坦遇到刨根问底的记者就不耐烦地说:“你去问我的匈牙利人吧!”这是因为,在爱因斯坦的实验室里,一大半科学家来自匈牙利。 大家都玩过魔方,魔方的发明者就是匈牙利人。1974年,从布达佩斯科技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小伙子卢比克,想研究一种新型建筑结构。他用一种特殊方法将26个小方块连在一起,每个方块都有一定的自由度,他吃惊地发现,将这些小方块旋转几次后,要想恢复原样几乎是天方夜谭!这就是著名的“卢比克模型”。一年后,这个既有科学头脑、又有经济灵气的年轻人将自己的发明做成玩具,并且申请到专利权。1978年圣诞节,第一批魔方出现在市场,卢比克一夜暴富,名利双收,如今他当上了母校校长。 匈牙利人的发明实在太多,数不胜数,比如圆珠笔、火柴、电话交换器、变压器、汽化器、电视显像管。据说,上世纪80年代是匈牙利人发明的黄金时代,平均每年的专利发明在400件以上。所以,匈牙利是名副其实的“发明大国”。 匈牙利还是“图书大国”。匈牙利总共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常年读书的人数占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平均每人每年购买20本书,读11本书。从图书消费上讲,匈牙利人比西欧人更有购书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匈牙利是全世界第三读书大国。 读书人多,写书的也多,不要说专业作家了,曾连任两届共和国总统的根茨·阿尔帕特,他不仅自己写小说和剧本,还翻译了《指环王》。他和捷克的总统作家哈维尔被称为中欧体制改革中的“哼哈二将”。 匈牙利人的才智,源于这个民族与众不同的身份认知。我常跟当地人开玩笑说:“你们该感谢秦始皇,是他修的长城成全你们当了欧洲人。”要知道,匈牙利是唯一与亚洲人有亲缘关系的欧洲民族,一千多年前,他们曾是驰骋亚洲草原的游牧民族。我也常同情匈牙利人,直到今天,就连历史学家也说不清他们根在何处:谁是他们的远祖?究竟来自哪个地方?在可以掐指细数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人来看,这种“无根”无异于悲剧。 然而,上海世博会匈牙利馆展出的一件雕塑,让我理解了这个民族:在倒悬的丛林下,匈牙利人又展示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新发明——“冈布茨”(匈语是“球”的意思)。但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球,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只有一个稳定点和一个不稳定点的均质物体。它看上去颇像不倒翁,不过冈布茨是完全均质的,底部并没有内置的重物,它象征了匈牙利人在多灾多难中屹立不倒,表达了对和谐平衡的终极向往。想来,匈牙利人的根不是地理意义上的,而是文化含义中的:不是过去时的,而是进行时的。虽然无根,但落地生根,他们不断通过自己的智慧证实存在的价值——无根的价值,小国的价值。 说来说去,国大国小是相对而言,小国也同样值得被敬重,世界上有不少这样的“小大国”。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26期)
司马懿不逊诸葛亮
作者: 暂无 来源: 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希腊   帕提农神庙   建筑   视觉矫正  
描述: 文/辛来客 诸葛亮很欣赏司马懿 在《三国志演义》小说中,司马懿是作为诸葛亮的第一对手出现的。正是因为有了司马懿的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最终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惨遭失败。最后诸葛亮“秋风五丈原”,实际上是死于跟司马懿的对抗当中的。 对这么—个对手,这么—个非常顽强的对手,别人恨他还来不及,但诸葛亮不这样看待他,诸葛亮很欣赏司马懿,对他另眼相看。在司马懿还没有真正出场,没有大显身手的时候,诸葛亮就对他的人品,对他的特点了如指掌。他说:司马懿“乃世之英雄”(卷十九《孔明秋夜祭泸水》),曹操评价刘备是英雄,是慧眼识英雄;诸葛亮评价司马懿是英雄,也是慧眼识英雄。在司马懿还没有建立赫赫军功的时候,诸葛亮就称他是“世之英雄”,这种眼光是很独特的。 而且,诸葛亮对司马懿还怀有一种恐惧感,一种内在的恐惧感。他坦白地说:“平生所患者,独司马懿一人而已。”(卷十九《司马懿智擒孟达》) 诸葛亮以“千古第一贤相”的美誉流芳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不怕孙权,当然更不怕周瑜、夏侯悖之流,这些人全不放在他的眼里,平牛所害怕的唯独是司马懿。他看得很准,将司马懿视作他的真正对手。所以他觉得在战场上最好不要碰上司马懿这样的对手。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这么看重司马懿? 因为司马懿这个人在性格上是没有巨大缺陷的,他不像曹操,不像周瑜,这些人都有非常厉害的性格优势,同时也有非常明显的性格隐患。像司马懿这个人,他有点像下围棋的那个李昌镐,他每一步棋都让人找不出任何的破绽。虽然他没有太大的优势,但是也没有太大的缺点,所以谁碰上这种人都会觉得非常难以对付。 软磨硬抗的“牛皮糖”战术 诸葛亮“六出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无遗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最后他也没有消灭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军队。 我们看到,诸葛亮一直打胜仗,很热闹,但最终司马懿还是保存着实力,还是没有被打败。诸葛亮好像胜了,但从来没有大胜,没有彻底地胜:司马懿好像败了,他却也没有被彻底打败,因为他始终是有实力的。 作为对手,最让诸葛亮头疼的就是司马懿的那股劲儿,一种软磨硬抗的劲儿。司马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他相信自己最后会赢,所以从不担心在战争过程当中一次又一次地输。司马懿不停地在和诸葛亮“磨”,你来硬的我就来软的,你进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反正我粘着你。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牛皮糖”战术:打不赢也打不垮,你急我不急,粘你没商量。 当然,这种战术跟司马懿的性格大有关系,司马懿的性格虽然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点很明显,就是他的多疑,特别地多疑,在这点上他很像曹操。正因为他多疑猜忌,所以办事非常谨慎;尤其是碰上诸葛亮这样的对手的时候,他更是极其小心谨慎,极其多疑多虑。 其实,多疑并不一定就是缺点,有时它可以成为一个优点。前提条件足多疑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 司马懿输了一场两场无所谓,只要最后我能大胜,来日方长呢!这正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不到最后,决不服输 有人认为司马懿得了“恐亮症”,一听到诸葛亮的名字就头疼,一遇到诸葛亮就吓得胆战心惊,怎么也不敢跟诸葛亮打。实质上并不这样。试猜想,一个得了“恐亮症”的人,能在“六出祁山”长时间的对抗当中,一股劲儿地跟诸葛亮打,坚持抗争到底吗?显然,司马懿内心中并不是害怕诸葛亮,而是非常看重诸葛亮。他只不过是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绝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不和诸葛亮硬碰硬地对着干罢了。 司马懿就跟拳击赛一样,被打趴下了,还要硬挺着站起来,继续跟你打。更重要的是,他不仅身体上不趴下,能继续站起来打,而且在精神上也不趴下,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不到最后,决不服输。 在战场上,司马懿一旦认准了死理,就一点儿也不动摇,坚持既定的战略方针,打不垮诸葛亮,愣是要把他拖垮了事,决不在乎别人是不是把自己看作“缩头乌龟”。 六出祁山时,诸葛亮在上方谷取得胜利,差点儿把司马懿父子烧死。这时候应该是天意,下了一场大雨,司马懿父子安然退出。 我们知道,心理学上有一种很特殊的方法,叫作“心理暗示法”,就是古人讲的“攻心为上”。按我个人的理解,司马懿在这儿也采取了这种“心理暗示法”,这种说法也许有点深文周纳,有点揣测,但事实上这种方法最终还是发挥了作用。司马懿让使者把他的话转告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实际上他是在暗示孔明,你吃得这么少,却这么操劳忙碌,你还能活多久呢? 这种“攻心为上”的心理战术果然很奏效,小说写道,诸葛亮自从听了司马懿的话以后,“自觉神思不宁”。诸葛亮果然上当了。 司马懿很有耐心地在等待着,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因为他知道,诸葛亮这么操劳,吃不饱,睡不安,肯定没有几天活头。 果然,诸葛亮像油灯似的耗尽了最后一滴油,不久就发病死在五丈原,司马懿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真是“不战而胜”。他的确是笑到了最后。 (摘自《文史月刊》)
卢广:用镜头和不人道的污染搏斗
作者: 暂无 来源: 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希腊   帕提农神庙   建筑   视觉矫正  
描述: 文/陈七妹 从2005年至今,卢广走遍中国七大河流中的一半,追踪污染的来源。他拍摄的照片,获得2009年的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中国的摄影师获得了纪实摄影的最高荣誉。污染问题已经超越了国界,不再是一国一地的事情,而关乎每个人生存的地球。 “看到图片,我哭了” 2009年10月23日,某网站报道了《中国摄影家卢广获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大奖》的消息。第一个看完图片的网友留下了这句话。 10月14日,浙江自由摄影家卢广在美国纽约拿到了一张3万美元奖金的支票。美国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基金用这笔钱来支持他为关注环保事业做出的努力,并鼓励他继续拍下去。 1995年起,卢广开始拍摄“小煤窑”。2005年,当他“故地重拍”的时候,发现小煤窑已经关闭整治得所剩无几。他坐着租来的车返程,却在沿途发现了一个新的拍摄项目:“奇怪!草原被浓浓的烟笼罩着,烟雾里是连片的工厂,大烟囱吐着黄烟。”从那以后,他决定拍污染。 5年间,数万张关于污染的照片。他从这些照片中选出了40张,送去参加尤金-史密斯奖。这些图片在媒体上发表,在网上传播,还被邮寄到国家环保部,引起国家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 创立于1980年的这个人道主义摄影奖,以摄影家尤金·史密斯的名字命名。每年资助在纪实摄影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是目前世界摄影界中最权威、严肃的奖项之一。卖淫、种族歧视、毒瘾、无家可归、贫困以及艾滋病和非法移民等社会题材的拍摄者都曾得到过数万美元的奖金。 卢广带去的40张照片中一共出现了12个中国省份的名字。就像一根根钢针,插在每个地方的人心里。 从2008年至今,他重点拍摄了黄海海岸、长江两岸化工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中部地区河南、山西因污染引起的癌症高发区和缺陷畸形儿出生率增长的地区。 沿海地区的污水排放管、内地的采矿场、被烟尘和工业肥料污染的农村、因为污染引起“怪病”的癌症村……卢广每天都在跟媒体记者讲这些黑镜头背后的故事,但是他特别想带着记者们把这些地方都走一遍,看看是什么弄黑了他的镜头。“以前在癌症高发病地区,都是一个村、一个村出现的,现在变成了整个流域。触目惊心,不可想象。” 最早卢广是从网上一条消息中,看到河南某地的一个村庄被污染的情况。随即前往当地。他顺着河流一直往上游走,走到头,再折返回来,沿着污水,径直南下走到了淮河。 别的记者采访三五天,卢广得花好几个月。妻子徐小莉十多年来早已适应他的工作节奏:回家就是整理照片,完事之后,再次出发。 在40张照片中,河南舞钢市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卢广前后去了三次,2008年是从周口开始,沿路寻找各种污染的地区。 除了背着相机和浙江口音之外,这个人出现在河边、地头的时候,跟当地村民看上去没什么两样。村里人愿意带着他去找那些排污沟渠和喷着巨龙一样浓烟的大烟囱。他们把他看作改变的希望。 有一张照片,在暗色的水平面上,一个巨大的出水口在汨汩地冒黄水。卢广第一次去的时候,只找到了隐藏在茭白和芦苇丛中的污水管道,周围农民在附近抓鱼。卢广对着笔者比了比膝盖:“我沿着管道一直走,水都这么深了,还没看到头。我问当地人,管道在哪里啊?很多人就一起指给我看,喏,就在那里了!”顺着指引,趟了一身泥的卢广看到黄色的水柱在远远的水里冒泡。那么远,怎么进去啊?他招呼江里正在拉网的渔船。卢广招呼船家把他摇到冒黄水的地方,“你能不能过来,我给你钱,我走不进去了!”他爬上船。 船家逆着风摇了半个小时,快到冒水的地方了,突然水不冒了,摇了几下,又开始冒水,再往前近一点,又不冒了。到了冒水口附近,他们等了一个小时,还是不见冒水,过了一阵,涨潮了,排水口被淹没,只好返回。 卢广为了这个隐藏在离岸边1500米远的排水管,在村子里等了两天,偏巧一直下雨,没办法,先去别的地方吧。等两天之后天气转晴,他又返回到江边,打电话联系上次的船家。一大早7点钟坐着小船向排污管前进了。这次风平浪静,15分钟找到了“黄水泉”,卢广拍了足足一个小时,直到排污停止。 即便是同一个地方,每次经过时,他都要拍下一张照片,要留下证据。“某年某月某日,是这样的;某年某月某日,情况是这样的,免得人家说正好我来那天,被我赶巧了。” 黑镜头里的污染不见改变,镜头里的人已经一个个离世。 “在河南洪河拍癌症病人,那种痛苦啊,真难受。你根本不想要进去,那是难以想象的。有个人的妻子得了癌症,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疼得直叫唤,哎呀呀,救救我,我还想治疗啊。可是家里人已经放弃了,治不好。”没法拍片,卢广说只能随便摁几下快门,放下200元钱,让家人给她买杜冷丁。 一个600口人的小村子,从2008年到2009年,16个月里死了32个人,80%都是癌症。村民干枯的、青灰色的手在一张纸下密密麻麻写下32个人的名字。卢广的镜头记录了这一时刻。 “救我们农民的人” 每次回家,卢广都会带回去几千张照片,有的在媒体上发表,有的留给当地村民,让他们告状、反映情况时当材料。 每到一地,村民几乎都把这个拿着相机的外来者当作来“救”自己的人,他的镜头里有很多下跪的人。他拍下村民举着诉状的画面,照片被寄给有关部门。后来有人来村民家里查,打开电脑一张张看照片问。谁拍的?不知道。哪里人?不说。来了多少次?总来。叫什么,有电话吗?没有。 去多了,跟镜头里的村民熟起来,经常有人打电话曝料;三地交界的排污管没人管、上访又失败了、工厂老板去走关系了、排污管过几天又开始排了、搬家离开了污染区,没了土地,只能出去打工了 他也曾接到过收买的电话,准备刊登照片的媒体在刊发前把图片撤下来,迫于压力把他的个人信息透露给了当地,当地派人打电话:“听说你也挺不容易的,想过来看望你,我们以后资助你……” 照片还是刊出了,当然是出现在不同的地方。照片流传到网上,最感激的人是村长,“终于让外边人知道了我们这里的情况。”村子里喝了20多年的水,最近几年得病死的人越来越多,村长带着水去市里化验,知道出了问题。卢广每次去,村长都给他喝矿泉水。 “现在能看到的照片才40张,如果我把每个地方的片子一组一组分开,把文章配发出来,那才是真的震撼。每次拍都非常痛苦,特别是有的地方的污染,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他们喝的都是有毒的水,空气非常呛,风都是臭的,都是难以想象的事。” 真实的残酷总令人无法接受。有人说卢广靠揭丑取悦外国人。“这些照片,有的给环保部门提供过,有的出现在群众写的抗议材料里。但是问题还是解决不了。不是我的东西一定要拿到国外去。这次轰动一是因为获奖,二是因为图片同时在网上传播,如果没有获奖,只是有图片表现,不会有那么多人关注。我以前把照片给他们看,都没有用。” 卢广介绍,尤金·史密斯基金会收集两次照片,第一次看拍得好不好,有没有这样的实力;第二次要看想法,和所做的东西对社会的影响。“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地球变暖的问题,大家都特别关注污染。其实印度污染也很严重,但是没有好的摄影师拍出来。大家认为这组照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就是关于地球的,大家不保护地球,任意污染,咽下受到恶果的还是人类。” 让别人看到批评中国问题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奖,卢广觉得这本身就是进步。“当时可能感觉不好,但是大家都认可了。环保是一个道德层面的事。” (摘自《人物》2010第02期,有删节)
吴冠中五年捐赠之旅
作者: 暂无 来源: 报刊精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希腊   帕提农神庙   建筑   视觉矫正  
描述: 》拍卖所得的1275.75万港元全部捐赠给清华大学,设立“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励基金”,奖励和资助在艺术与科学领域有所创新的青年学生。 2009年1月15日,吴冠中《我负丹青——吴冠中捐赠
青花瓷碗
作者: 暂无 来源: 报刊精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希腊   帕提农神庙   建筑   视觉矫正  
描述: 青花瓷碗
友情无须鉴定
作者: 暂无 来源: 报刊精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希腊   帕提农神庙   建筑   视觉矫正  
描述: 他是个收藏爱好者,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喜欢收藏,虽然不专业,可是很用心。到中年时,大大小小的物件已经收藏了上百件。其中他最喜欢的是一个瓷碗,貌似年代久远的青花瓷,小巧精致,是他十几年前出差时在一个老城的古玩市场淘来的。 因为收藏,他也认识了爱好相同的朋友,并因情趣相投,他和一个年纪相仿的男人成为莫逆之交。朋友也收藏了许多物件,有个瓷瓶,也是无意中淘来的。那瓷瓶,形若美貌女子般窈窕,瓷质细腻,清澈通透,深得朋友喜爱。有次,两人无意中聊起心爱的物件,说得兴起,都忍不住想要去观赏对方的爱物。于是他带了心爱的瓷碗去了朋友家。在朋友家里,看到了朋友的漂亮瓷瓶。许是收藏人共同的眼光,对彼此心爱的物件,他和朋友也都爱不释手。后来,朋友忽然半开玩笑地提议:干脆,咱俩把这两样瓷交换一下吧?咱们遇见,它们遇见,都是缘分呢。 他先愣了一下,然后笑起来,因为刚刚,其实他也忽然间生出了和朋友同样的想法,他和朋友的确情趣相投,甚至彼此最心爱的都是瓷器。虽然两样物件款式和瓷质不同,但看上去都那么精致美好,就像他们这十几年的友情。 于是就交换了,各自重新珍藏了对方的心爱之物。 没想到半年后,那年夏天,央视?鉴宝“栏目走进了他们所在的城市,很多收藏爱好者蜂拥到电视台进行藏品的海选。自然,他也得到了这个消息,而家人和朋友更是都劝他去参加鉴宝,至少,应该去鉴定一下和那个朋友交换的瓷瓶。甚至那几天,热心鼓动他的人几乎挤破家门。 他一直沉默,不管别人怎么劝都没有表态。直到过了好几天,海选快结束的时候,他才说了两个字:不去。 他果然就没去,只守在电视机前,等候看当时鉴宝的转播。妻子在旁边嘟哝他:干吗不去找专家鉴定一下呢?没准儿,他会去呢。到底是交换来的,谁知道真的假的…“ 他知道妻子口中的“他”是和他交换藏品的那个朋友。那几天,他和朋友没有见面,打过两个电话,但是谁都没有提鉴宝的事,他不知道朋友是否会去,也没有问。很快,中央二台转播了那期鉴宝实况,因为鉴宝的人众多,节目连续两天晚上才播完。其中也有几个鉴宝人是他认识的藏友,但直到节目结束,他都没有看到朋友出现——和他一样,朋友没有去。 他的心,在那一刻有一种轻松的、温暖的释然。他知道,朋友的想法一定和他一样:事实上,他并非不想去,相反,他真的很想去参加这次难得的鉴宝活动,因为虽然喜欢收藏,可是他知道自己也就是业余水平,所有收藏的东西是真品还是赝品,当然是专家的话更有权威,作为收藏爱好者,他心里很盼望自己收藏的物品能得到专家的肯定,也更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跟专家学习和交流一下。但最后,他还是忍住了,决定不去。因为他最想鉴定的,其实是和朋友换的那个瓷瓶,因为那是他最看重也最喜欢的,可是,如果那个瓷瓶真的是宝贝,那么必定价值连城。但既然两人交换了,再珍贵,朋友也不会索回,可是朋友心里,必定会有不舍和惋惜;而如果那个瓷瓶只是个普通工艺品,他和朋友,都难免会非常失望,甚至,他会觉得当初不该交换,因为自己那件,有可能是真品。如此不管怎样,都会影响他和朋友的感情。藏品的真伪固然重要,可是他觉得,友情同样重要,他不想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友情摆到专家面前去鉴定…… 只是他并不知朋友怎么想又怎么做,现在他知道了,朋友的想法和他一样。他们的友情不需要鉴定,或者,他们的友情已经通过了鉴定。而这友情,才是他所有藏品中最为珍贵、最为难得的真品。(摘自《手机小说报》)
撵乡
作者: 暂无 来源: 报刊精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希腊   帕提农神庙   建筑   视觉矫正  
描述: 董维微 下乡收古董,古玩行称为“撵乡”。旧时人们“小难避城,大难逃乡”的警觉性高,富裕人家多半城里有房,乡下有地。民国时期大乱不断,一些人把值钱的宝贝放在乡下的根据地,有的干脆运用典型的农民智慧,埋藏起来。久而久之,广阔而闭塞的乡村也就成了“撵乡”的戏台。 有个故事版本众多,为古玩行许多人所熟知。 大意是说撵乡的看见一个村民卖猫儿,发现那喂猫儿的肮脏食具,竟是明代青花釉里红瓷碗。但他又恐怕直奔主题会引起村民警觉,便心生一计,先将猫儿买了回去。没过几天,杀个回马枪,向这村民谎称买回去的猫儿认生,不吃食,想要讨去那只猫儿惯用的瓷碗,可那村民不干,甚至给钱都高矮不答应。这撵乡的死缠硬磨不肯罢休,惹得村民不耐烦:“凭这个碗,我己经卖了二十几只猫儿了……” 还有一个故事,撵乡的损失就不止是买猫儿的钱了。 说是一个撵乡的在乡下转了好几天,都没遇到件像样的东西,一路又饿又渴,来到一户僻静的农家,却意外地发现了…对明式花梨木的椅子,心想皇天不负有心人,总算逮到发大财的机会了。便对憨厚的主人说,自己是省城卖烧鸭的,前些天因店里来了位官差,说他有权有势的主子想吃花梨木熏鸭,自己一再声称本店并无花梨木,根本没法照办,可对方蛮不讲理,说是七天之后,要是找不到花梨木来熏鸭,就把小店的招牌拆下来代替。自己出来好几天了,哪儿都找不到花梨木,只有这对椅子像是花梨木做的,看能不能卖,以解燃眉之急。 主人听了,觉得一对旧椅子,既能卖钱又能助人解急,何乐而不为,便爽快的答应了。就这样,这对足有一百多斤的椅子,以每块大洋十来斤的价格成了交。 撵乡的欢天喜地,付迄十几块大洋,便转身找车去了……孰不知,等他回来的时候,椅子却不见了。他正要开腔询问,主人平静地用烟杆儿指着地上的两捆柴花儿,对他说:“我怕你路上不方便,顺便帮你劈了。”(摘自《龙门阵>)
青花
作者: 暂无 来源: 报刊精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希腊   帕提农神庙   建筑   视觉矫正  
描述: 青花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