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左】搜索到相关结果 11 条
-
续论Lebesgue-Stieltjes 测度
-
作者:
胡明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可测集
V*f
左连续函数
单调递增函数
有界函数
Borel测度
-
描述:
以单调递增左连续有界函数f给出了Lebesgue-Stieltjes 测度的概念,进一步讨论了由它产生的若干相应的性质.
-
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肌致密化不全2例
-
作者:
苏芬莲
来源:
广西医学杂志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诊断
心肌致密化不全
收缩期
左室收缩功能
低速血流
心肌病
二尖瓣
致密心肌
超声诊断
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
-
描述:
例1 患儿男,11个月。因发现心脏杂音7天而来诊。查体:双肺底闻少许湿罗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20次/分,律整,心音低钝,主动脉瓣区、二尖瓣区均闻Ⅱ~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X线胸片:心影增大,肺
-
《文选》“咏史”诗初论
-
作者:
张学成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认识价值
《文选》
左思
咏史诗
审美价值
-
描述:
《文选》设有“咏史”专题,这些咏史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就史论史、就事言事,为咏史而咏史.诗歌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历史,可以看作是对生活的显性再现。第二类诗歌名为咏史,实为咏怀,作者把自己的感受借历史上的人、事来表现。这类诗歌也是对历史的反映,但它却是间接反映的、可以看作是对生活的隐性表现。第一类诗歌多的是认识价值。但也成为后世咏史诗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类诗歌中有诗人鲜明的主体色彩,将自我感情与古人、古事联系起来.这样的诗歌艺术性更强、审美价值更高。
-
甲午海战纪念馆
-
作者:
纪述
来源:
下一代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邓世昌
左宝贵
爱国主义
综合艺术
振兴中华
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
甲午海战
纪念馆
教育基地
-
描述:
甲午海战纪念馆坐落在甲午战争纪念地威海刘公岛上,是一处以建筑、雕塑、绘画等综合艺术展示甲午悲壮历史的大型纪念馆。在这里,拉开历史帷幕,让你倾听北洋舰船炮声隆隆,重睹甲午忠魂铁骨铮铮,告诫后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甲午海战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1995年建成开馆以来,已接待中外游客600余万人。
-
城市需要记忆——中国诗书城规划解读
-
作者:
杨建中
来源:
时代潮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左郡
苏东坡
东坡文化
远景
中国诗
规划解
行迹
眉山县
雕塑
三苏
-
描述:
城市是需要记忆的,一个轻易忘记过去的城市,一定不会具有美好的未来。在诗书城的规划设计中,眉山在努力寻找承载了千年诗书城辉煌的历史印记
-
第十届全国美展雕塑作品展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竖琴》
第十届全国美展雕塑作品展
《蓝色的梦》
《西冷话语》
《向左走
向右走》
-
描述:
第十届全国美展雕塑作品展
-
拜访吴冠中
-
作者:
尹然
来源:
美术之友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左页
下辈子
夕阳
情感释放
烧房
吴冠中
朱先
作品
笔触
画册
-
描述:
一直喜欢吴冠中先生的画,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创作出那么多色彩和如此丰富构图的美丽图画呢?《吴冠中作品收藏集》要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我有幸作为画册的责任编辑。每当我被画册左页繁琐的文字资料搞得焦头烂额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巨大右冠状动脉左室漏1例
-
作者:
薛红元
高丽
苏蓓
来源: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查体
气短
巨大
发现
左室
劳累
右冠状动脉
肺呼吸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
描述:
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室肥大,室内传导阻滞.X-线胸片示双肺纹理清,肺门不大,左心室增大,左心室段延长,心胸比值0.72.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左房、室腔明显增大,左
-
主动脉瓣四叶畸形的血流动力学分析
-
作者:
青建芳
刘栋文
来源:
西部医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叶瓣畸形
主动脉瓣
左心室容量
血流动力学
-
描述:
、分布不均、方向不一的表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左心室流出道内可见舒张期彩色血柱,速度较高,分布不一;左心室内径增大或正常,增大时表现为容量负荷过重;结论四叶瓣畸形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最终导致左心室容量负荷过重.
-
上海:多伦路的前世今生
-
作者:
雨蔚
来源:
旅游时代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张爱玲
明清家具
多伦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黄浦江
古代陶瓷
30年代
鲁迅与茅盾
-
描述:
一直以为老上海所特有的那种情调和韵味,早已随东去的黄浦江水一去而不复返了,特别是当我被南京路上如潮的人流拥向外滩,面对矗立在黄浦江对岸的东方明珠塔时,那种沧海桑田更让我有一种“逝者如斯夫”的感觉。无奈,只能骑上自行车,在一条条纵横阡陌般的弄堂内穿梭着。外白渡桥下的涛声依旧,老城隍庙的九曲桥依然弯曲玲珑,孙科与蓝妮的玫瑰别墅神秘依然,郁达夫的尚贤坊拥挤凌乱如故,陈逸飞的“新天地”仍在刻意地营造着一份昨天再来的感觉,但最后也只能唤起我对老上海的一些零星的感触。难道“十里洋场”的上海,有石库门、老弄堂的上海,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有“白兰花,栀子花”的叫卖声的上海,真的像一头头被拆除的老虎灶一样,永远留在了历史和“老克勒”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