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和生活一样,房子也需要五彩斑斓——英国卜内门太古漆油-大中华执行总裁伍健贤访谈录
作者: 路程   伍健贤   来源: 沪港经济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访谈录   卜内门漆油公司   局面亏损   英国   执行总裁  
描述: 他,今年44岁,黄色的皮肤,出生在美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他,在担任飞利浦照明澳洲区总裁时,奇迹般扭转了公司连续15年亏损的局面; 他,一年多前来到上海,扛起英国卜内门漆油在中国的彩色大旗; 他,就是全球化工10强卜内门太古漆油-大中华执行总裁伍健贤。
为一个国际化的中国学校
作者: 暂无 来源: 沪港经济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访谈录   卜内门漆油公司   局面亏损   英国   执行总裁  
描述: “这里不是国际学校,而是一所教育理念及师生构成十分国际化的中国学校。”在整个采访中,苏文骏一再强调着这一点。高鼻深目、肤色白皙的苏文骏有着中国和奥地利双重血统,作为己故世界船王包玉刚的外孙,深受包氏家族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的影响,四年前和母亲包培庆一手创办了包玉刚实验学校,如今在上海已经家喻户晓。 苏文骏说:“办学是几十年的一个大工程,目前我们才做了不到四年,要等这些学生上了大学,毕业后工作了,才能看出我们现在办学的效果,才能证明我们的教学是成功的。” 文 王杲松 封面摄影 叶明训 第一印象,与众不同 包玉刚实验学校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所有到过这所学校的人都会感叹:“原来学校可以这么办。” 与国际学校不同,它使用的是本地的课本,可以招收中国孩子;但它又与中国学校有明显不同,有很强的“国际性”——它引进大量的外教,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它用双语教学,考试不是这所学校的重点,它讲究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走进学校绿色的大门,欢声笑语扑面而来。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孩子们三三两两嬉笑着结伴而过,教学楼的走廊两侧墙壁上,到处张贴着孩子们五彩斑斓的绘画作品,跳跃的色彩洋溢着活泼与快乐;教室里没有正襟危坐.双手放在身后的学生,孩子们大多四五个围坐在一起,夹杂着中英文和老师进行着直接的对话。图书馆里,英文书籍占了一半以上,学生们舒适地坐在地上、沙发上,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一路走着,一路啧啧称奇。忽然,记者对教学楼走廊一侧墙壁上的一幢建筑效果图产生了兴趣,随同的老师说,“这是即将搬入的新校区。”老师介绍,新教学楼一共有四层,每个年级一层楼面,每层楼的中间有一个很大的电脑、游戏、互动的共享区域。 更为奇妙的是,这座新校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绿色学校”,设计充满低碳环保的概念j比如雨水使用回收系统,屋顶太阳能使用系统等,是很好的生态循环的教育场所。“我们把低碳环保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老师和家长也有一个专门搞环保项目的绿色团队。我们想让孩子们从小了解环保低碳,从细节做起。” 传承教育,弃商从教 苏文骏是学校理事会的负责人,作为世界船王的外孙,他的出身可谓是“含着金钥匙”。苏文骏的中学时光是在全球知名的英国伊顿(Eton)公学度过的,在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后,他又去了美国深造。多年的国外教育让他意识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四年前,苏文骏和母亲决定在上海建设12年一贯制学历教育的“包玉刚实验学校”。 在国外一流大学毕业,曾在500强企业里任职的苏文骏,为何作此选择?“主要是受外公的影响Ⅱ巴。我们的家族一直很关注教育,关注如何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其中一方面是如何让中国教育跟国际接轨。1983年,我母亲在香港创办了首家英语及普通话双语、中西双文化学校——汉基国际学校。那时候香港人觉得没必要去学普通话,大家觉得说广东话很好,我母亲很有远见,她认为香港的学生一定要学国语,中国肯定要发展。慢慢地,香港人开始接受这个理念。”苏文骏笑着说。 苏文骏认为,中国的大学硬件设施甚至比国外的还好,就是软件稍微欠缺一些。“你去伦敦、纽约等城市的学校看,一般都是很小的。中国的教育还是欠缺在基础教育,欠缺在中小学。中国的经济这几十年来依靠的是制造业,但今后要更多依靠服务业,依靠人才去发展。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基础教育为什么要从小学开始?因为很多人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间段,是在中小学。” 快乐教学,颠覆传统 在包玉刚实验学校,崇尚的是快乐教学,培养的是孩子的综合能力。苏文骏说,“我们崇尚快乐教育,就是希望在学习过程中不破坏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有领导力、有责任心、能接受压力、全面发展的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的能力,学校专门设立了EU(探索单元)课程,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学、地理、历史等多学科知识,并按照主题式教学的模式,每个主题用两个月左右时间,让孩子们通过质疑、讨论、探究,体会如何学习。“比如,这个学期我们有一个主题是货币的研究,让小孩子通过对货币知识的掌握,进而了解地理和历史知识。”苏文骏介绍道:“在我们学校,二年级的学生就学习力学,接触到太阳能。老师会让学生做一些电板模型、汽车模型等,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会上台介绍他的研究成果,到了三年级,他们就要做电影动画。我们强调能力的多方位协调发展。” 在艺术和体育方面,学校也有很多相关课程。“我们会鼓励学生学习乐器,让他们参加各种社会互动,扩大他们的眼界,增加他们的自信和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我们的体育也很强.学校有五个足球队,三个游泳队,周末时,都有老师带他们做免费的训练。” 记者发现,不同于其他一些学校单独设立国际部的做法,包玉刚实验学校追求的是真正的融合:中外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中外教师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办公,中英文在同一堂课上出现。如语文课和英语课每天各一小时;体育课采用双语教学,中外教师同时授课;三年级以上的艺术课用全英语教学,等等。 苏文骏说:“小孩子需要游戏,我们要让孩子在游戏中探索、思考。外界强压下的应试教育,效果是短暂的。你18岁时在课堂里学的东西,现在还记得多少?知识是学不完的,但学会怎样思考、怎样寻找答案、怎样利用好奇心,一辈子有用。” 注重能力,全面发展 那么,在包玉刚实验学校,如何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呢? “其实我们也注重考试,只是我们不仅仅注重考试。学校的高中部正准备引进国际文凭组织的IB课程,这是国际上一个独立的组织,现在全球100多个学校都用这个课程。这个课程对学生要求很高,它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门母语和一门外语,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课程都要学,学生还要参加社会工作,最后当然也要参加考试,成绩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进好的大学。”苏文骏接着说:“我们小学有个学院制度,所有学生被分到春夏秋冬四个学院。这是一个跨年级的学生团体。学院采用积分制,学期末积分最高的那个学院就是冠军。我们鼓励跨年龄的合作、跨年龄的团队支持。很多方面的能力很难用考试的办法去衡量,只能通过阶段性的活动,通过学生的互动表现出来。” “中国的教育体制有这样一个现象,考试变成了出发点,什么都围绕着考试。我们认为考试是要的,但考试成绩仅仅是结果的一部分。”苏文骏说,“论考试,也许我们的学生没有国内学校的孩子的分数高,但是我相信,他们的发展会更全面,当他们长大后,他们会更有信心和能力迎接挑战。中国教育过多追求考试结果,但当学生踏上社会后,再也没有人关心他的考试成绩,人们在意的是他是否具备综合素质。所以,在我们学校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而培育他的创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说到这里,苏文骏伸出了手,声情并茂地把五个手指头比作学校的教育方向:“德,智、体、劳、美,就好像是一只手,长度不要差太多。现在,‘智’这个手指似乎长了些,因为这方面比较容易判断,而其他方面比较难衡量。所以,我们也在研究,其他方面的成绩如何考量?这是个难题,我们一直在探索。” 包玉刚实验学校到底想培养出怎样的人才?苏文骏坦言:“第一,我希望学生能做领袖人物。所谓领袖人物,不一定是企业的老板,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感;第二,有团队合作精神;第三,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自己动脑筋想新的答案。学生开始工作后,是没有老师在他旁边指路的,现在的行业更新很快,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具备学习的能力、沟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西融合是必然趋势 在任何领域创业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包玉刚实验学校,文化的融合是一个问题,“家长的理念也是多元化的。有的家长认为小朋友作业不够,我们给学生的压力不够,而外籍家长会觉得作业太多。” 苏文骏认为,多元化必然会有一些矛盾,但这些矛盾可以通过时间去消化掉。“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我们会考虑不同的文化,采取综合的解决办法。学校和家长在核心的目标上没有矛盾。” 苏文骏表示,办学的难度还在于一方面要寻求突破,另一方面要衔接中国的教育体制。“我们走的不是国际学校的路,也不是传统中国学校的路,我们走的是一条新路。” 要做到形式上的国际化并不难做到,但真正的中西文化融会贯通还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包玉刚实验学校致力于中西文化的融合、中西教育优势的互补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