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审美样式】搜索到相关结果 12 条
-
中国传统陶瓷与玻璃材料高温结合的创新价值研究
-
作者:
陈洁
来源: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材料
跨学科
高温结合
审美样式
材料语言
玻璃材料
-
描述:
将中国传统陶瓷与具有一定同源性的玻璃材料在高温状态下结合,是中国传统技艺与西方传统技艺的一种现代性融合,同时在单元兼容的基础上使材料突破自身局限性。基于材料结合的艺术实践,可尝试打通被严格细分的单学科教学模式与方法,对发展适应跨学科建设的教学提供新思路。从应用价值上来看,通过平衡材料之间物理属性的差别和工艺限制,为传统技艺注入新的活力与发展动力,进而尝试为相关产业创造新的经济价值。
-
俞华春作品
-
作者:
叶枫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笔墨技巧
传统题材
陶瓷
审美境界
江西省
性表达
审美样式
人物画
独立存在
作品
-
描述:
俞华春的陶瓷作品非常新颖独特,展现出一种新的审美样式和新的审美境界。可以看出,他的作品面貌靠的不完全是一些笔墨技巧,也没有在传统题材里打转;而是充分利用陶瓷材质进行人物画原创性表达,画的是一种境界,传递的是一种内心格局,构建的是一个具有内在文化气息的独立存在的艺术高地。——这样,也只有这样:自成俞华春1956年生人,1984年毕业于陶瓷职大美术系。首届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
王龄华陶瓷艺术欣赏
-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笔墨技巧
传统题材
陶瓷
审美境界
江西省
性表达
审美样式
人物画
独立存在
作品
-
描述:
王龄华陶瓷艺术欣赏
-
王 群等
-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笔墨技巧
传统题材
陶瓷
审美境界
江西省
性表达
审美样式
人物画
独立存在
作品
-
描述:
王 群等
-
朱坤春陶瓷颜色釉艺术
-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笔墨技巧
传统题材
陶瓷
审美境界
江西省
性表达
审美样式
人物画
独立存在
作品
-
描述:
朱坤春陶瓷颜色釉艺术
-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国红陶瓷艺术作品
-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笔墨技巧
传统题材
陶瓷
审美境界
江西省
性表达
审美样式
人物画
独立存在
作品
-
描述: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国红陶瓷艺术作品
-
《墨缘·都市 ——张培础水墨人物画册》序
-
作者:
舒士俊
来源:
中国画画刊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墨人物画
80年代
造型性
都市
审美样式
“新文人画”
画册
序
-
描述:
杭州恒庐主人席总喜艺术交流,多年前曾邀我至恒庐做讲座。去年他希望我介绍一些上海画家到杭做展,在人物画方面我第一个想起的,便是张培础。时下中国画的状况,工笔人物画几乎充斥全国美展,为数不多的写意人物则多以正锋毫尖挥写线条,采用略带漫画夸张似的表现手法,如已去世的朱新建即为其中之佼佼者。而擅长水墨人物画的张培础在上海要算元老级画家了,他所秉承的是从任伯年、程十发乃至后期居住上海的方增先形成的海派文脉,同时撷取都市写生风韵,通过自己的灵性发挥,遂形成他自有面目的都市水墨大写意风格。他作画
-
呈现内心美感 ——读顾生岳先生《织网》
-
作者:
池沙鸿
来源:
中国画画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墨人物画
80年代
造型性
都市
审美样式
“新文人画”
画册
序
-
描述: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浙派人物画”中意笔画家有李震坚、周昌谷和方增先,工笔画家有顾生岳和宋忠元。“浙派人物画”立足中国传统,吸收西方素描造型的优点,让中国人物画焕发了生机。虽然“浙派人物画”中意笔人物画对全国的影响力巨大,但工笔人物画在学术上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尤其对中国传统欣赏习惯在现代的审美视野的延伸和开创,在全国是独有的。顾生岳先生与其他画家一样都受过俄国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训练,在
-
陪你一起看草原
-
作者:
刘金贵
来源:
中国画画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墨人物画
80年代
造型性
都市
审美样式
“新文人画”
画册
序
-
描述:
平时要养心、养眼,在表现生活时应具备用新奇的眼睛,观念的眼睛,灵悟的眼睛,想象的眼睛,超现实的眼睛,潜意识的眼睛,诗意的眼睛去观察和感悟。眼睛观察的角度不同了,看待事物的感受也会随之变化,从什么角度观察就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观。
-
关注原因
-
作者:
王凯
来源:
中国画画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墨人物画
80年代
造型性
都市
审美样式
“新文人画”
画册
序
-
描述:
王颖的作品古意盎然,更多的是她于着色、晕染、积墨等技法层面的考量从莫高窟、榆林窟、河西魏晋墓等遗址壁画,到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涉猎,所体现的是王颖对意境入笔端的尝试,她悄然体味了工笔重彩向没骨写意体例的转化,对原有以工笔为主的重彩造型语言作出了修正,把没骨兼写意带入了重彩的世界,并且形成其独特的墨色方式。这种对于笔法的考究和宣纸渗化所形成的色墨法,在某种程度上延伸了传统笔墨的表现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