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壶口】搜索到相关结果 15 条
-
女博士逃离“北上广”
-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周刊·商务快读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橘子洲
浙江省温州市
青年
住宅楼
艺术
壶口瀑布
长沙市
毛泽东
人员伤亡
雕塑
-
描述:
文/刘佳 河南籍女博士王晶(化名)考取大学时,正赶上大学实行并轨制,毕业时,国家刚好取消大学生分配,为了今后好就业,她一步步获得了中山大学的博士学位。后来,她辞掉高校的工作,到上海、北京打拼,这些城市曾一度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之地。迫于房价高、就业困难、生存压力大,今年2月,她毅然回到郑州工作。 辞去工作到外地打拼 2007年7月份的一天,上海的街头出现了王晶身背行囊的身影。 王晶来到一家主营广告设计、文案策划的民营企业,她负责文案策划。那时,她的月薪是4000元,与人合租一套房子,她每月的租金是800元左右。 在上海,王晶基本上没有什么熟人,虽然有两个同学,都是各忙各的,很少见面。 王晶认为,离开河南后,她学的专业被激活了。但是,王晶有时又感到很迷茫。 虽然她认为自己的文案策划做得很好,但是在公司里,她这个博士的工资还没有一般大专生的工资高。因为这些大专生在学校时就学的是装潢、设计专业,有经验,干起活来得心应手。王晶认为自己的价值没有发挥出来。 同时,因为她的学历高,对其他员工来说是一个潜在威胁,公司里很多人对她怀有某种抵触情绪。一次她去找同事查阅公司的资料,却被推来推去。 后来,王晶在博客中写道:“上海是经济与艺术同样发达的城市,两者在这里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共荣共生。记录城市发展历史的城市规划馆、特色明晰的区域功能划分、中西合璧的近现代建筑、自然有趣的街道雕塑、静谧清怡的中心绿地等,处处都透露着这座城市的魅力。也许,这正是上海对许多人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的真正原因。” 蜗居在大城市中奔波劳碌 2008年初,王晶来北京时,四环以内住宅期房均价为15581元/平方米,2009年是北京房价疯长的一年,房价涨幅为53.4%,第四季度,四环内的期房均价则达到了25907元,平方米。 此时,王晶每月的工资是5000元左右,而她租的一个两居室,每月的房租是2300元,加上水电等,每月需2500元。对于王晶来说,在北京买房安家已经不现实,要想成为北京户口是难上加难。没有北京户口,以后孩子上学、福利等都会受到影响。现在北京一些事业单位招人,首先要求是北京户口。前一段时间,打甲流疫苗时,只有北京户口的人才可以接种。 她的一个同学住在北五环,上班的单位在南五环,每天一去一回坐车的时间就要5个小时左右。中间还要倒一次地铁,如果遇到堵车,时间会更长。她的同学早晨5点多钟就要起床,中午在单位吃饭,晚上8点多后才能到家。她的一个同事,早上急匆匆地骑着自行车到就近的公交站牌,把自行车锁下后,倒两次公交车,用了近两个小时,才能到单位。 除了房价高,拥挤的人流、生活成本的增加外,工作压力也很大, “总害怕失业,万一失业,那两千多元的房租怎么办?” 王晶有几个同学在郑州工作,她们虽然在二线城市,但是她们生活压力不大,有房有车,生活很惬意。 对于当初辞职的决定,王晶坦言并不后悔。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当初不辞职,她今天也不会这样四处漂泊。 渐渐地,王晶有了离开这个繁荣都市的念头。她的朋友担心地问: “你已经习惯了北京所拥有的政治环境、生活节奏与社会资源,回去适应吗?” 2009年年底,王晶和郑州一家单位谈好,从2010年2月份开始上班,现在每月的工资是6000元,她花了700元在单位附近租了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 均衡发展才是破解之道 王晶的离开并不是个案,如今已渐成趋势。 近日,针对北漂的回归想法,新浪教育频道等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接近80qo的职场人都曾想过回家乡或二三线城市发展。 有人已付诸行动,有人在继续犹豫。 有学者说, “80后”白领阶层从大城市的聚集向二三线城市的扩散,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人才、技术、资金从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地区的流动和转移,是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十大趋势之一。 也许,二三线城市因为这些人才的流入,正在或将要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不过,专家认为.均衡发展才是解决“北上广”等大城市“城市病”的出路。 摘自《记者观察》
-
碗中有乾坤
-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周刊·商务快读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橘子洲
浙江省温州市
青年
住宅楼
艺术
壶口瀑布
长沙市
毛泽东
人员伤亡
雕塑
-
描述:
文/尤今 问一个有趣的问题: “如果桌上有只白斩鸡,那么,皮滑肉嫩的鸡腿准吃?” 朋友当中,百分之百会给我同样的答案:“当然是给孩子吃啦!” 根据华人的传统观念,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最好的、最香的、最可口的,通通都得给他(她),都得让给他(她)。遗憾的是:大家都没有想到,这样做,就等于是把一种全然错误的概念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达给孩子,让他(她)以为他(她)能够为所欲为地呼风唤雨;长辈呢,就该事事让步、时时让路。 曾看过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母亲和8岁的儿子坐在一块儿用餐,孩子将自己所不喜欢的食物当成垃圾,毫不客气地甩到母亲盘子里;然后,叉子一伸,大模大样地从母亲那儿将他喜欢的食物取过来,毫不顾及母亲酌感受。至于母亲呢,笑眯眯地任由他去。她像是绚丽的“棉花糖”,孩子任性地把她搓来捏去,她狼狈地失去了自己的“形状”,心里却还兀自甜着、甜着…… 有个故事,已老得掉渣,可是,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没有从故事中得到应有的启示。 故事中的妈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便刻意告诉孩子,她不爱吃鱼肉,只爱啃鱼头,结果,孩子欢欢喜喜地把嫩嫩滑滑的鱼肉吃个精精光光,妈妈呢,永远只能吮吮那多刺无肉的鱼头。孩子长大后,误以为妈妈真的喜欢吃鱼头,便永远以鱼头去圆妈妈无欢的梦。妈妈那则白色的谎言,他们听不懂。 其实,就我认为:身为母亲的,如果喜欢吃鱼肉,就应该大大方方地与孩子一块儿享受那雪白嫩滑的鱼肉,倘若哪天鱼大,大家便多吃一点;哪天鱼小,大家就少吃一点,这才算是真正的“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说到“有难同当”,我就不由得想起发生于非洲的一则小故事。 有个村庄,发生饥荒,饿殍遍地。一个母亲,决定带着三个稚龄孩子穿越茂密的森林,到另一个村庄去投奔她的亲戚。很不幸地,在幽深广袤的森林迷路了,不出几天,母子四人随身携带的干粮吃光了。正发愁时,发现了一棵树,树上长着浆果。母亲把浆果采了,让三个孩子吃;可是,自己死忍饥饿,半颗都不碰,最后,活活饿死了。三个孩子靠着那袋浆果又维持了几天。浆果吃完后,有两个不支倒下,最终获救的只有一个。 故事传开后,人人歌颂母爱伟大,可我却觉得那母亲很不理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倘若她当时能够理性地与稚龄孩子分吃那袋浆果,也许不久后便会在丛林里找到第二棵、第三棵、第四棵……无数棵浆果树,这样一来,母子四人都能活命了。 由此可见,愚忠固然不可,愚爱也是万万不行的。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到捷克旅行,有个真实的小故事,很深很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当时,这个封闭多年的国家刚刚开放,物资匮乏,所有外来的物品价格不菲,而香蕉,正是昂贵的舶来品;因此,水果摊子上的香蕉,都是拆散成一根一根地摆卖的。 这个动人的故事,是一个当地人告诉我的。 有一回,他袋有余钱,决定买根香蕉给年过八旬的老妈妈解解馋。老妈妈看到那根黄澄澄宛若金条一般的香蕉,双眼立刻绽放出快乐的亮光;然而,看着、摸着,终究不舍得吃,趁儿子不注意,悄悄地藏了起来。傍晚,孙子放学回来,她才一脸喜色地拿出来,给他。孙儿看到这条宛若天上弯月的香蕉,两眼倏地射出兴奋的光芒;他看着、摸着,竟也不舍得吃,静静地把它藏了起来。天亮时,在工厂值夜班的母亲回来了,他才满脸得意之色地拿出来,给她。母亲看到这条好似金铸珍品般的香蕉,双眸霎时流出了温柔的笑意;看着、摸着,无论如何也不舍得吃。等到辛劳的丈夫回家后,她才献宝似的将香蕉拿给他。一家之主看到这香蕉经过 “九曲十八弯”后,又回到自己手上来,眼泪不由得就涌上了眼眶。 在我的家庭里,老者永远排第一。最好的、最香的、最可口的,永远先给他们;其次,才是我们夫妻俩;再次,才是孩子。 想想看,处于风烛残年的老人,人生道路已经走了大半,我们还不该好好地让他们颐养天年,尽情享受口腹之欲吗?至于我们自己,天天为生活拼搏,劳神费心,还不该好好地宠宠自己吗?孩子年纪小,前头的路很长很长,要吃香喝辣,机会多的是,可为什么现在就把最好的、最香的、最可口的给他们? 在饮食这一码事上,我坚守一大原则。 如果我请亲爱的爸爸妈妈来家里共用晚餐,我一定会烹煮他们最爱吃的菜肴;如果我带他们上餐馆去,我也总会把桌上最好的东西先放进他们的碗里,其他的才轮到我和孩子们分着吃。 “长幼有序”这样一种美好至极的伦常关系,必须通过现实生活里大大小小的事件具体呈现,切切实实地渗入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也只有这样,这个优良的传统价值观才能一代接一代地传递下去。 家里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 桌上有鸡(或炸得金黄脆亮,或蒸得皮嫩肉滑),两只鸡腿,自炫自得地闪着碎钻似的油光。稚龄的孩子,手中拿着叉子,仰着头,问道:“妈妈,谁吃鸡腿?” 我一面把鸡腿扯下来,一面应道:“上一回,是你和弟弟吃;这一回,轮到我与你爸爸吃。” 说毕,便快乐地把肥嫩的鸡腿分别放到自己和枕边人的盘子里……囝 摘自《没有选择的选择》一书
-
别跟朝鲜人民装外国人
-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周刊·商务快读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橘子洲
浙江省温州市
青年
住宅楼
艺术
壶口瀑布
长沙市
毛泽东
人员伤亡
雕塑
-
描述:
文/蒋方舟 英国有个叫Daniel Gordon的纪录片导演。他不是个“朝鲜问题爱好者”,而是个“朝鲜爱好者”。他第一部关于朝鲜的纪录片叫做《人生的赛事》,1966年朝鲜第一次打入世界杯,导演在2002年到朝鲜,看当年代表朝鲜队出战的运动员今何在:当年的朝鲜队员在国内仍然受到了持续而热烈的尊敬。如今穿着西服或者军装,胸前挂满了功勋章,目光坚定不慌张,看起来不像刚出了煤窑紧急借了一身戏服,有力反驳了之前“踢球踢输了就要挖煤”的说法。 还是这个导演,他之后又拍了一部纪录片,讲的还是朝鲜的那些事儿-2003年,朝鲜又要进行一年一度的大型团体操表演。纪录片追踪的是长达半年的备战过程,主线是两个参加表演的初中的女生,片名叫做《a state of mind》,中立的翻译是《某个国家》,批判性的翻译是《意志之谜》,亲热性的翻译是《朝鲜心声》。 看完之后,我觉得还不如直译成《意志之国》。在导演看来,整个国家的人民不太像人,而像一群忠诚而活跃的意志细胞,发自内心地自豪和快乐。导演是个纯真的左派,他镜头里的朝鲜孩子脸上都泛着快乐的晶光,与一般的人类孩子无异。 所有看似轻盈欢乐的镜头,都隐约可见幕后的纪录片导演,声嘶力竭地说:“你们错怪朝鲜了!你们错怪朝鲜了!”这个左派导演在朝鲜获得了很高的礼遇。大概朝鲜领导人觉得“终于有西方人懂我们了!” 可是这个片子中令人不适的政治阴影仍然无处不在:学生们每天早操集体高喊“护卫伟大领袖直至生命最后一息”;这个国家所有的屋子里都装了一个没有开关,不能关掉的广播;初中女生对着镜头说“一想到要给伟大领袖表演就全身幸福颤抖得快要死掉”…… 2003年的大型团体操,45分钟的节目孩子们排了6个月。领袖没来看。今年的世界杯,不知道最高领袖看了没,反正中国人民都特别兴奋地看了,朝鲜队员郑大世听国歌一哭动天下,这种情景在我国历史上好像也发生过。可短短几十年,我们却已经消除了那些热泪盈眶振臂狂呼的记忆,重新变得清纯无辜,像没有历史的人。麦当娜唱过一首“宛若处女,心里真痛快”。我们也好奇淡漠地看着朝鲜运动员,眨巴着眼睛无辜如婴儿说: “舍命抢球真古怪,钢铁意志神经病,泪流满面为哪般。” 英国人拍了《意志之谜》,企图对谜团释然。中国人对朝鲜的集体狂热太理解了,却非要装作不解。难道是因为我们和朝鲜有过类似的意志路径,以至于心虚?有过共同的记忆烙印,所以要装作陌生? 拜托,咱们别跟朝鲜人民装外国人行么? 解密朝鲜队 ●在朝鲜,一个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的月薪是5000朝币(折合人民币为12元),他的运动寿命是10年的话,职业生涯中能赚的钱是12×12×10=1440元。若是同朝鲜国内普通老百姓相比的话,足球运动员的生活水平还是属于中上层的,起码衣食无忧,并能保证正常训练之需。 2006年,一家中国体育公司为朝鲜队球员每人提供了一套球衣。3年之后,朝鲜队仍然穿着这套球衣出战国际赛事,而讽刺的是,正是穿着这套球衣,他们打进了世界杯!此次,和巴西战后,朝鲜球员没有“积极”和巴西队交换球衣,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巴西的球星,而是他们只有两套球衣,换了就没得穿了。 ●2000年上海四国赛时,朝鲜球员四五个人才买一听可乐,显得很寒酸,在场上却永不服输。当时我国的足协掌门人观看朝鲜队训练时哭了,甚至用脑袋撞护栏,他觉得中国队拥有那么好的条件,却没有朝鲜队的精神和气势。据说这是阎世铎第一次为中国足球流泪,表现了一个官员少有的人文情怀。可惜这份触动没有物化成推动中国足球发展的外力,仅仅成为一个人一时的感情冲动。 ●1999年在上海时,上海足协负责四国邀请赛接待的人员只给我们自己的国脚提供了免费的午餐,而四支参赛队里的朝鲜队和伊拉克队连中午饭都没得吃,朝鲜队的领队向酒店的经理讨了一点糖果,就靠这点糖果,他们把李伟峰领衔的中国队后卫线捅穿了两次,而李伟峰因为吃得太饱了,居然在比赛进行到第80分钟的时候呕吐起来。两个画面特别感人,一个是伊拉克人不舍得喝组委会提供的矿泉水,他们小心地把水包起来,然后带走。而我们国足却把喝了一半的矿泉水随意乱扔;另一个是朝鲜队击败中国队之后,拿着一个老式的相机合影。而因为害怕淋雨,输了球的中国队的队员全部面带微笑,互相开着玩笑进了休息室。
-
于无声处
-
作者:
谭明
来源:
中国摄影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测光数据
以景抒情
大瀑布
黄河壶口瀑布
光影效果
大新县
观赏者
重低音
长焦镜头
清晰范围
-
描述:
亚洲第一跨国大瀑布,德天瀑布位于广西大新县和越南交界处,它宽200米,高70米,纵深60米。气势宏大,磅礴激荡,震魂慑魄。它的吼声不亚于黄河壶口瀑布,数里之外便可享受到它那重低音吟唱的主旋。 逼近
-
家乡的瀑布
-
作者:
张连友
来源:
吉林财税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乡
人生真谛
黄果树瀑布
瀑布带
自然神
黄河壶口瀑布
无影无踪
造物主
大自然
高处跌落
-
描述:
黄河壶口瀑布的壮美雄健,但却让我陶醉、留恋和着迷。站在瀑布面前,看溪水从高处跌落,激起无数五彩缤纷的水珠,然后落入深潭,消失得无影无踪。耳畔溪水跌落时的轰鸣,如千军呐喊,似万马奔腾,把我带进了一个奇妙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