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塑】搜索到相关结果 107 条
-
叮叮寻找张充仁——国际文化交流轶事
-
作者:
费智平
来源:
瞭望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象征
民族精神
布鲁塞尔
马伦
叮叮
雕塑家
结晶
比利时
国际文化交流
-
描述:
在布鲁塞尔“百年宫”的正门顶端,矗立着四座动人心魄的大型塑像。这是比利时民族精神的象征。其中有一尊是当年中国留学生张充仁与比利时雕塑家夏克马伦合作的结晶。
-
罗丹谈他的作品
-
作者:
科基奥
来源:
西北美术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青铜时代
订货
雕像
条件
雕塑家
作品
罗丹
日常生活
完成
-
描述:
要罗丹谈他的作品是困难的。除了罕有的“辩解”而外,甚至要他谈几个字都不可能。相反,别的画家和雕塑家却利用每一个极其微小的机会,每一个借口来发表这样的自白。我们只有把他多次谈话的片断汇集在一起,才能
-
要热爱人
-
作者:
谢·格拉西莫夫
胡榕
来源:
世界电影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风格
建筑构件
玛丽亚
建筑设计
特写镜头
摄影机
绘画
建筑群
雕塑
住宅
-
描述:
展览台上陈列着一张张玻璃照片——照片上是住宅、巨幅绘画和雕塑。 现代风格的建筑设计和综合建筑群。 摄影机在摄取这些照片——近拍,在各类建筑构件前掠过,又拍摄它们的特写镜头。
-
早春二月已进瓜——谈塑料大棚
-
作者:
王乃迪
来源:
农业工程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忠于职守
工厂化
塑料薄膜
塑料大棚
城市郊区
光闪闪
黄瓜
简易温室
西红柿
-
描述:
在城市郊区肥沃的菜田里,站立着一栋栋银光闪闪的塑料大棚。这些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大棚,日以继夜地忠于职守,抚育和保护着生机勃勃的青枝绿叶。望着顶花带刺的黄瓜,体躯修长的豆角,玲珑剔透的西红柿,人们兴奋地议论着,称它为农业工厂化的先旅、现代化的简易温室。说起温室,自然地想到我们的祖国。
-
皮件制品的新领域-高频流动模塑
-
作者:
王秀实
来源:
皮革科技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制品
高频技术
皮件
新领域
流动
精确复制
硅橡胶
高频焊接
焊接时间
模塑
-
描述:
在高频流动模塑机上,利用硅橡胶作模具,只用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就能获得像正粒面革具有缝纫、打孔、穿条、编花效果以及具有浮雕花纹、各种纺织品编织纹的精确复制品。并可有多种颜色的变化。可以生产仿手工加工
-
思(记青年雕塑家吴慧明)
-
作者:
葛乃福
来源:
文化与生活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环境雕塑
心理空间
同构景观空间
雕塑空间
环境空间
-
描述:
思(记青年雕塑家吴慧明)
-
重读《艰苦岁月》
-
作者:
金克俊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大历史事件
纪念碑
天安门
军事博物馆
红军
英雄气概
革命斗争
民主革命时期
雕塑
战士
-
描述:
潘鹤同志的雕塑《艰苦岁月》问世已经二十六年了。今天,当我们在军事博物馆中看到它的时候,仍然使人们感动、振奋,把我们带到艰苦的革命斗争岁月中去。《艰苦岁月》是反映我国革命历史的一件雕塑,是继天安门
-
贝尼尼的《圣德列萨祭坛》组雕
-
作者:
李春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路易十四
十七世纪
祭坛
巴洛克建筑
罗马
意大利
设计工作
艺术大师
雕塑家
巴洛克艺术
-
描述:
(1598—1680)是意大利十七世纪著名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他是建筑家、雕塑家、画家,同时也是作家和戏剧家。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当时就有人说:“贝尼尼为罗马建筑,罗马为贝尼尼扬名。”他的名声的确是很大
-
走正路 启后人——著名评弹演员杨振雄的艺术成就
-
作者:
胡星
来源:
上海戏剧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感
舞台
评弹艺术
江南
武松
人物性格
艺术成就
演员
京剧表演艺术
盖叫天
-
描述:
杨振雄先生的长篇弹词《武松》,响弹响唱,说表清晰,富于雕塑感,以英姿神态取胜,幽静处如涓涓流水,豪放处如暴风骤雨。一九五二年,杨振雄在上海弹唱《武松》,连续二个多月,从“打虎”开书,到“血溅鸳鸯楼
-
肖像描写与形象塑造--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肖像系列
-
作者:
王利群
来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托尔斯泰
形象塑造
列文
浮雕
新声
肖像描写
吉提
《安娜·卡列尼娜》
高尔基
通变
-
描述:
刘勰提倡文学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艺术上要“酌于新声”、要创新,才会使作品“采如宛虹之奋髫,光若长离之振翼”,从而使作品保持长久的生命,亦即“通变则久”(《通变》篇)也。托尔斯泰的作品之所以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也在于他能够“酌于新声”、越出旧规,着眼于创新。托尔斯泰,作为一个天才的人是“独特的”“绝对不和什么雷同”(高尔基《文学书简》第72页),而且作为一个杰出的作家,表现生活,自有一套独特的创新的手法。他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对安娜的出色的肖像描写,就是“酌于新声”在艺术创造上的一种体现。
<
1
2
3
...
7
8
9
10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