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塑】搜索到相关结果 1927 条
-
一份有关“临时性群体”的报告——田中功起的《如何共同生活》
-
作者:
汪单
来源:
公共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群体
事件
TOM
临时性
艺术家
共同生活
多元交流
雕塑
-
描述:
作为一项长期研究项目,每十年一届的"明斯特雕塑项目"展是一次对德国明斯特城市深入观察、多元交流的过程,也是对当下艺术与社会议题的直接回应。我们不难看到本届艺术家的作品紧扣明斯特的历史和重要的艺术事件
-
数码艺术打造超现实景观
-
作者:
暂无
来源:
公共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现实
市政厅
艺术家
数码艺术
爱沙尼亚
曼哈顿
雕塑
景观
-
描述:
2017年6月22日到11月9目.爱沙尼亚艺术家卡佳·诺维茨克瓦(Katja Novitskova)的”Earth Potentia”系列作品在纽约曼哈顿下城的市政厅公园(city Hall Park)展出。届时市政厅中将出现一个个由平面切割雕塑组成的超现实景观.
-
LENK装置作品
-
作者:
暂无
来源:
公共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修道院
散热器
临时性
工作室
装置作品
艺术设计
德国
雕塑
-
描述:
在德国的一处修道院,丹麦一德国艺术设计工作室BORGMAN I LENK最新完成了一件临时性雕塑,取名为《散热器》。这是一组高10米、直径30厘米的蓝色管道组成的装置。作品与周围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一场景虽然略显荒谬.却揭示了”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
《消失在海岸线上的小女孩》
-
作者:
亚历山德拉·罗西
来源:
公共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灵感
雕塑作品
意大利
艺术家
海岸线
女孩
-
描述:
意大利雕塑艺术家亚历山德拉·罗西(Alessandra Rossi)向来以创作不同寻常的雕塑作品而为人所知。近期他在海边创作了一个孤独的小女孩雕塑.创作灵感来自于海洋温度上升引起的珊瑚白化现象。
-
雕塑三人谈(节选)
-
作者:
田世信
隋建国
展望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研究
艺术作品
艺术家
手稿
创作过程
艺术史
雕塑
-
描述:
时间:1997年11月11日下午1点-4点地点: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谈话人:田世信(中国雕塑创作室雕塑家)隋建国(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系主任)展望(中国雕塑创作室雕塑家)张鹏(媒体人)(以下皆以姓氏简称
-
正常与超常——谈蔡志松的雕塑
-
作者:
彭锋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展览空间
策展人
超常
威尼斯双年展
中国馆
场馆
雕塑
-
描述:
思想文化相呼应,我决定展出五种气味,以便让人们回想起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五行、五味、五嗅等观念。我邀请蔡志松参加展览,本来是看中他做的玫瑰雕塑。我想在威尼斯展出具有东方韵味的花香。今天人们会普
-
田世信雕塑艺术研究片断
-
作者:
易英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北京人
生活经历
贵州文化
艺术研究
生活环境
风土人情
雕塑
-
描述:
田世信的艺术已经与贵州的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面对着他的雕塑,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到那种来自大山深处的生命力。而面对着田世信本人的时候,他的面容,他的谈吐,以至他的生活环境,都会使人觉得它本身就是贵州文化的产儿。实际上,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的艺术不是对生活经历和风土人情的简单记录,而是
-
雕塑生命 田世信访谈
-
作者:
王宗亮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北京人
生活经历
贵州文化
艺术研究
生活环境
风土人情
雕塑
-
描述:
今天,当我们再次说起田世信,说起这位中国现代雕塑诞生的先导之一、被誉为中国雕塑界承上启下之人物……时间和年纪,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话题。迄今为止,田世信从未以一个“长者”自居,更未以“功绩”自封,直到
-
乡土,中国 记雕塑艺术家田世信
-
作者:
隋建国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雕
美术界
雕塑作品
艺术家
乡土
陶塑
石雕
中国美术馆
-
描述:
田世信又一次将他裹携着山雨风光,充满云贵山区苍茫浑朴气息的雕塑作品,放在了中国美术馆的展厅中。1989年春天,田世信在这里第一次以他从贵州大山里带来的石雕、木雕,特别是一系列陶塑作品,给美术界以山风
-
力和美的交响 田世信的雕塑艺术
-
作者:
邵大箴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市场
当代中国
艺术家
独立个性
生活积累
北京郊区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
描述:
在当代中国雕塑界,田世信是一位有独立个性的艺术家。他不像有些人那样追赶所谓的“世界潮流”不断改变自己的风格,以迎合艺术市场的需要;他也不像另外一些人那样,忙着接受各种城市雕塑“订件”,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作品”。他在北京郊区的工作室里默默地耕耘着,凭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