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有生命的石头——珊瑚藻
作者: 蔡丹燕   来源: 海洋世界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珊瑚礁   生命   世界时   海底   雕塑作品   珊瑚藻   大自然   石头  
描述: 当你俯身观看广袤无垠的海底世界时,你会发现有一簇一簇紫色的、粉色的、白色的甚至是橘黄色、绿色的“石头”覆盖在岩石或者珊瑚礁上,它们有些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塑作品,有些与普通的石头并没有什么差别
搬家
作者: 郅敏   来源: 中华文化画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青年   研究院   中国艺术   艺术家   青年人   创作   雕塑家   城市雕塑   文化部   中心  
描述: ,那已经是我第二次入京九年以来的第7次搬家了。雕塑家什么都不舍得扔,各种工具、模具、梯子、陶泥、窑炉、书、作品……都有用。好吧,都搬走,搬家消耗了十几卡车的人力、物力
宽堂师带我塑曹公
作者: 纪峰   来源: 中华文化画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青年   研究院   中国艺术   艺术家   青年人   创作   雕塑家   城市雕塑   文化部   中心  
描述: 我做的雕塑照片后,说我的传统雕塑人物得很有灵气、有天赋,适合走民族传统的雕塑路子。我们中华民族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传统雕塑艺术,都是了不起的,需要有人去继承发扬。
唐代的乐俑
作者: 李子晨   来源: 中华文化画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展态势   文化形态   城市文化   重要性   民族文化   美人鱼   社会功能   艺术形象   城市雕塑   城市建设  
描述: 乐俑是古人以演奏者的形象为范本制作的俑或者泥塑雕塑作品,是古代墓葬雕塑艺术品的一种,在古代艺术品中占有重要位置。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
纸雕里融合的不同时代
作者: 韩慧荣   来源: 中华文化画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展态势   文化形态   城市文化   重要性   民族文化   美人鱼   社会功能   艺术形象   城市雕塑   城市建设  
描述: 李洪波最初的作品《伸缩性》2010年在他的研究生毕业展中展出。乍一看,《伸缩性》是对称直立、双臂紧靠躯体、目视前方、表情凝重,略带古埃及雕塑风的人物雕像,神情动态流露出几分拘谨。但这尊雕像经过拉伸
同构与统一——奥斯卡·尼迈耶作品中的结构与空间协同手法初探
作者: 江启进   申绍杰   来源: 中外建筑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筑结构   空间   协同   混凝土塑性  
描述: 奥斯卡·尼迈耶的作品兼具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建筑的普遍性和巴西独特的地域特征和个人的独特风格,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塑性特征,采用曲线的设计语言使得建筑独具雕塑感,也使得建筑空间呈现出一种浪漫主义情怀
精神融人、文化传承—六盘水市三线文化在城市景观雕塑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张亚琴   范贤坤   杨玉和   蔡伟   李晓琴   陆云   来源: 中外企业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精神   城市景观雕塑   三线建设  
描述: 文化景观反映特定的人类社会文化,呈现特定区域城市的色彩.通过对六盘水市三线文化的分析,结合三线文化在城市景观雕塑中的应用现状,以实地考察研究为主、资料收集为辅的调查方式,对三线文化精神在六盘水城市景观雕塑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精神融入、文化传承——六盘水市三线文化在城市景观雕塑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张亚琴   范贤坤   杨玉和   蔡伟   李晓琴   陆云   来源: 中外企业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精神   城市景观雕塑   三线建设  
描述: 文化景观反映特定的人类社会文化,呈现特定区域城市的色彩。通过对六盘水市三线文化的分析,结合三线文化在城市景观雕塑中的应用现状,以实地考察研究为主、资料收集为辅的调查方式,对三线文化精神在六盘水城市景观雕塑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Uluru雕塑座椅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装饰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可调节   可塑性   座椅   超高强度混凝土   事务所   雕塑  
描述: 这一套混凝土座椅由伦敦Shiro事务所设计,每个座椅都有一个平缓的靠背,当组合在一起,就会变成一个可调节的长椅,仿佛一座起伏的山峦。人们可以自然地用不同的姿势,充分利用了超高强度混凝土的可塑性,创造了一种轻盈、富有流动性又强韧的形态。
“线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装饰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光影   空间   物质性   光线   作品   逻辑性   雕塑  
描述: 雕塑的常态与其逻辑性,历来强调的是体量空间占位。自由材料的运用,有其时代的物质性也更具当代性。光由光线构成,光线促成光影浮动。如果展览是作品集成的一次投影,钢丝着色是构成师进滇作品的基本艺术手段。雕塑清透、空灵,轻薄、朴素的视觉幻象打破了雕塑的固有形态。
< 1 2 3 ... 190 191 192 19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