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塑】搜索到相关结果 1496 条
-
在“贴近”与“超越”之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雕塑展述评
-
作者:
徐沛君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越”
雕塑作品
述评
美展
雕塑展
组委会
-
描述: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雕塑作品展于2009年8月28日至10月26日在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举办。本届雕塑展改变了过去由各地美协送稿的办法,采取作者直接送稿参评的方式,从而扩大了征稿范围。组委会共收到作品图片
-
民族理想在新中国六十年雕塑创作中的体现
-
作者:
子仁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社会
“经济”
社会环境
历史特征
新中国
民族理想
雕塑创作
美术创作
-
描述:
探讨六十年来中国美术创作,均不能回避政治与经济这两个强力因素,这在雕塑领域中也是当然的。原因在于:六十年的美术创作深刻地受制于社会环境,而中国社会走过的路程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的话,其历史特征恰恰是
-
中美八城互赠雕塑纪念建交3O周年
-
作者:
逸樵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改革开放前
建交
亚特兰大
纪念
华盛顿
中美
雕塑家
和平
-
描述:
2009年10月25日,4件以“和平、友好”为主题的大型雕塑跨洋运抵美国,陆续在华盛顿、新泽西、亚特兰大和堪萨斯落成。美国雕塑家创作的4件亦以“和平、友好”为主题的雕塑,亦将运抵中国并分别落成于北京
-
中美八城互赠雕塑纪念建交30周年
-
作者:
逸樵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改革开放前
亚特兰大
纪念
联合国
主题
雕塑家
作品
美国总统
和平
中美建交
-
描述:
2009年10月25日,4件以和平、友好为主题的大型雕塑跨洋运抵美国,陆续在华盛顿、新泽西、亚特兰大和堪萨斯落成。美国雕塑家创作的4件亦以和平、友好为主题的雕塑,亦将运抵中国并分别落成于北京、上海、佛山和长春。在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及著名侨乡广东南海
-
2008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评选及相关活动在京举办
-
作者:
吕品昌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生作品
评选
鲁迅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曾竹韶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奖学金
雕塑艺术
-
描述:
2008年11月30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雕塑学会共同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承办的2008年度(首届)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评选揭晓,中央美术学院的李展等5名青年获曾竹韶奖,鲁迅美术学院的柴佳
-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题材
国家
左页
国画
重大
右页
美术创作
作品
工程
雕塑
-
描述: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
-
现场扫描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史论
书法实践
绘画作品
实践教学
艺术家
展览
教学思路
场扫描
雕塑艺术
美术馆
-
描述:
2009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现身京郊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雕塑杂志社承办的中国动力——2009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CISAE2009)于2009年4月22日至5月18日在北京国际雕塑艺术区展览馆(即原蟹岛度假村
-
浙江师范大学举办非洲艺术展
-
作者:
李彩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非洲
浙江师范大学
艺术展
审美享受
文化艺术交流
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
现代雕塑
-
描述:
雕塑品,共计一百四十余件,它们大多来自中非、西非、东非地区。这些展品造型粗犷,线条简练,形体夸张,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本次展览除了为观众带来新奇的审美享受外,也使观众对非洲社会、非洲艺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开幕式后,来自清华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与主办方的专家对非洲文化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
美国的早期电影和绘画传统
-
作者:
关晓辉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
电影
相互作用
雕塑作品
传统
早期
绘画
-
描述:
。现年98岁的法籍艺术家路易斯·布尔茹瓦如今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雕塑艺术家之一,她的代表作《大蜘蛛》也是一件国际上广为人知当代雕塑作品,本期孙龙杰的文章从布尔茹瓦去年在纽约古根海姆举办的大型回顾展谈起,对她漫长的艺术生涯做了回顾和总结。
-
龙墨神韵
-
作者:
殷旵
珍泉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龙”字
神韵
河西走廊
兰州市
黄河
雕塑
-
描述:
一个狂草的龙字书法,塑成一座大型雕塑;一个以龙字雕塑为主体的园林,点缀在兰州城的黄河北岸,与黄河第一桥、黄河奇石馆,以及兰州的城区,脚下的黄河浑然一体,成为河西走廊又一亮丽的人文景观。是谁的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