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塑】搜索到相关结果 1221 条
-
神秘的明晰——殷小烽的雕塑
-
作者:
殷双喜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体比例
中国当代雕塑
人类情感
神秘
抽象性
个性化人物
现代主义
作品
特殊性
传统雕塑
-
描述:
由人体比例的变形与夸张所带来的抽象性因素,使传统雕塑的学院写实人物逐渐转向现代主义对雕塑形式的专注,这种专注淡化了个性化人物塑造的情感的特殊性而日益强化了对人类情感的表现。1989年,当
-
构造雕塑
-
作者:
许正龙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教育
美术院校
雕刻
雕塑实体
雕塑造型
艺术创作
雕塑家
作品
二十世纪
构造法
-
描述:
数年前,一个温暖冬日,一位近年走红的青年雕塑家对我说道:“中国的美术院校雕塑系实际上是泥塑系或者说是雕刻系。”此话让我有点吃惊,深居京城院校
-
肖像雕塑与中国文脉
-
作者:
孙振华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当代雕塑
肖像雕塑
肖像作品
传入中国
艺术家
新传统
当代性
先进文化
雕塑家
文脉
-
描述:
,从而走向文明的新高度,推动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艺术家的创造与背离,则恰恰与历史名人的精神世界所契合,达到超时空的呈现,力求达到推动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的积极作用。本次展览由中国雕塑学会、天津美术学院及天津市人文
-
纵析莆田泛雕塑生态圈——兼谈我的木雕生涯
-
作者:
李凤荣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雕
生态圈
莆田
泛雕塑
-
描述:
的莆田传统雕塑艺术与现代雕塑艺术,也可以诠释为对富有闽莆地域特色的立体雕塑造型艺术的传统继承、本质保留和对其创作材料、技法和对象的可持续开拓与发展。莆田"泛雕塑生态圈"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利于创作媒材、设备、技法和题材的交流和合作,也有利于客源及货源的拓展和扩大。
-
“自在蓬蒿”——刘士铭雕塑作品展
-
作者: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策展人
滑田友
中央美术学院
捷克斯洛伐克
创作研究
群众文化
社会主义国家
作品
雕塑艺术
中国美术
-
描述:
刘士铭简历刘士铭,1926年出生于天津。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荣誉津贴”。1946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作为徐悲鸿先生亲自招录的该校
-
自然的启示、人文景观的再创造——谈变异的雕塑
-
作者:
黄超英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变异
人文景观
自然
雕塑
-
描述:
雕塑艺术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三维模式的雕与塑,“装置艺术”、“大地艺术”的出现似乎已使雕塑之边界更显模糊,这些变异的雕塑以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自然、留住历史,已成为现代文明的经典符号。
-
城市雕塑,地域文化的窗口
-
作者:
韩璐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北三省
东北地区
主要城市
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
旅游城市
发展空间
城市雕塑
城市历史文化
现代雕塑
-
描述:
中国现代雕塑发展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城市雕塑概念的引入,不仅拓展了架上雕塑的发展空间,更增添了城市的魅力及文化特色。作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城市
-
艺术与责任——兼论雕塑院的社会角色和作用
-
作者:
马亚非
张松正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类发展
社会责任
民营企业
事业单位
社会影响力
城市文化建设
雕塑家
精神文明建设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
描述:
我国城市雕塑振兴以来,雕塑界逐渐形成了国家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个人工作室并存的格局。雕塑院是雕塑工作者聚集的单位,应主动承担起振兴雕塑的社会责任,站在城市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自觉地把握这一
-
我雕故我在——《首届中国职业雕塑家联展》的学术思考
-
作者:
陈培一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经验
学术思考
艺术家
展览
自由职业者
雕塑家
从业人员
联席会议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
描述:
什么样的雕塑家才能够称为职业雕塑家?我们认为,凡是从事雕塑创作而且坚持创作,有一定的学术目标追求,能够或善于梳理自己的创作经验,能够影响他人,具有较高的职业操守,并且具有独立的工作室的雕塑家和雕塑教育工作者,都是职业雕塑家,而不是以雕塑技艺糊口、谋生的普通从业人员。
-
雕塑与城市对话
-
作者:
本刊记者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环境
城市规划管理
国际
城市空间
指导委员会
上海市
艺术中心
雕塑家
城市雕塑
对话
-
描述:
2007年3月30日,由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上海世博事务协调局、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和中国雕塑学会共同主办,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协办,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的“雕塑与城市对话——迎世博2007上海国际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