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蔡循生作品欣赏
作者: 暂无 来源: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座教授   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   协会会员   1949年   沙坪坝区   部队文化工作   作品欣赏  
描述: 蔡循生,1949年出生,原籍四川资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美协副主席,教授。1965年就读于四川美院附中,1969年3月毕业入伍,从事部队文化工作,副团职,中校军衔。因组织美术创作
无关寂寥
作者: 苏娜   来源: 诗选刊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桦   塞罕坝   松树  
描述: 蒙汉合璧的名字塞罕坝,美丽的高岭这片至纯、至真、至丰厚的土地那么亲近、那么坚毅我虔诚地走向你走向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一排排松树、白桦一座座高山、新居一条条道路通往天空回眸的一瞬,早已刻骨铭心.
无关寂寥(组诗)
作者: 苏娜   来源: 诗歌月刊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故乡   组诗   塞罕坝  
描述: 蒙汉合璧的名字塞罕坝,美丽的高岭这片至纯、至真的丰厚土地那么亲近、那么坚毅我虔诚地走向你走向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绿色明珠塞罕坝
作者: 沈海滨   来源: 铁道知识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河流   空气   草原   塞罕坝  
描述: 大家都说,塞罕坝是北京的后花园,一直都在我心里惦记着………在这个金秋的美好时光中,魂牵梦绕的塞罕坝我终于来了!塞罕坝是蒙语,意思是说“美丽的高岭与河流”.那里的确有漂亮的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还有如
坝梁营林区纪事(上) ——河北省塞罕坝生态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之七
作者: 李树一   来源: 绿叶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积累素材   列报   森林   生态环境建设   塞罕坝   纪事   林区   河北省  
描述: 去年五月初的一天上午,晴空万里,风和日丽。为了给这次写作积累素材、寻找亮点,我等一行人,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再次登上美丽的高岭台地,走进塞罕坝,前往为塞罕坝百万余亩人工大森林做出突出贡献的梁营林
高高的望火楼——河北省塞罕坝生态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之六
作者: 李树一   来源: 绿叶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写作任务   列报   生态环境建设   塞罕坝   河北省  
描述: 读者诸君,和您的视觉感官一样,为了完成这次写作任务,每一次踏上塞罕坝这片美丽的高岭台地的时候,在那一望无际的百万余亩人工林海和高山草原、湿地草甸的深处,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那一座座坐落在群山之巅,高高
地球卫士——塞罕坝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环境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写作任务   列报   生态环境建设   塞罕坝   河北省  
描述: 塞罕坝人用55年时间,将荒漠变为万亩林海,"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并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塞罕坝"是蒙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 全国油画名家不畏严寒奔赴塞罕坝写生创作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活动   名家   油画作品展   深入生活   创作   写生   塞罕坝   精神  
描述: 塞罕坝"全国名家油画作品展将于2018年年底开幕。本次艺术活动凝聚了老中青三代全国知名油画家共三十余人,拟用一年的时间,去描绘并创作塞罕坝美丽的四季风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为中国著名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
黄陵:“诺”字擦亮诚信招牌
作者: 张栋   韩菲   来源: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副主任   清污机   沉沙池   闸坝   厂长   无人值班   拦污栅   班长   闸首   导流洞  
描述: 新春佳节,喜气洋洋。五彩斑斓的烟花随处可见,千家万户品味着亲情,享受阖家欢乐的亲切。就在大家万家团圆尽享新春的时刻,却是电力员工最紧张最忙碌的时刻,对他们来说节日期间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是给他们的最好回馈,"配变零烧毁、设备零外破、线路零跳闸、服务零投诉"是对他们努力的最好肯定。迎战——备足功课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而节日期间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中小高校学生放
洛川:电力员工的春节“回家”路
作者: 王晓侠   李霞   来源: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副主任   清污机   沉沙池   闸坝   厂长   无人值班   拦污栅   班长   闸首   导流洞  
描述: 火树银花不夜天,欢乐祥和过大年。2018年春节假期,不论路途多远,不论购票多难,人们都要拖家带口"回家",因为只有回家才有"年味"。在这些"回家"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因为工作岗位的特殊性,仍默默坚守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