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地 】搜索到相关结果 664 条
松山随想
作者:
洪卫东
来源:
壹读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国主义
遗址
山头
主峰
战役
中国军队
松山
教育基地
描述:
那片震人心魄的军阵雕塑就安置在松山战役主阵地 遗址、松山主峰对面的小山头上,与松山战役遗址和中国军队的抗战阵亡将士墓组成完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故乡的梦
作者:
龙天胜
来源:
壹读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故乡
山峰
河谷
永胜县
地理特征
滇西高原
大自然
描述:
我的故乡镶嵌在滇西高原的版图上,坐落在永胜县金沙江南岸的河谷里,两山夹峙,山上高矮不一的山峰手拉手、肩并肩、臂挽臂,一起由南向北宁静地 瞻望,风雨四季,一动不动,像座座凝固于大自然、绵延于大地上 的雕塑
草原的呼唤
作者:
卢庆春
来源:
中国地名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家
地域
岫岩县
美术学院
中国
辽宁省
油画
描述:
每次外出旅行,我的心情都会无比激动,这次更不例外。蓝天、白云、远山、近水、风车、蒙古包,以及散落在草丛里数也数不清的各色野花和慢慢移动着的牛群、羊群,构成了乌兰布统草原一幅简洁明了的油画世界。这一画面,对于我这个从未涉足过草原的人来说,已足以驱散长途跋涉12小时后的疲劳和那种昏昏欲睡的感觉,足以让我的神经中枢在极短的时
中国地域最具代表画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地名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协会
舞台美术
辽宁
画家
地域
中国艺术
沈阳
美术学院
描述:
戴柯鸿,1949年3月出生,辽宁沈阳人,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工农兵学员)。现为中国艺术研究所资格辅导美术师:首都(北京)艺术家协会理事:辽宁沈阳美术、书法、戏剧、摄影家协会会员:辽宁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沈阳日报书画院会员。多年来,醉心于沈阳柯鸿艺苑美术工作室,从事书法、油画、国画的研究和创作,作品多次在大展中获奖,并被中外名人收藏。
中国地域最具代表画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地名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画
画家
地域
美术学院
专业训练
中国
辽宁省
作品
描述:
画家杨晶,辽宁沈阳人。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990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自幼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酷爱美术。尤其对画虎情有独钟。在严格的专业训练中,他吸取历代画虎之精华,其作品形神兼备。作品兼顾工笔画虎、淡墨画虎、泼墨画虎之长,形成自身独特的画风。
玲珑塔镇的传说
作者:
张怀江
来源:
中国地名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市区
塔
交通便利
公路
土地面积
经济贸易
传说
描述:
在辽西的朝青公路上有个集镇,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它既是该条公路的重要关隘,也是县城通往市区的主要交通干道。该镇经济较为发达,是全县人口、经济贸易、土地面积 较大的乡镇之一。因在该镇的后山上有一座玲珑塔,所以该镇就叫玲珑塔镇。提起这座玲珑塔的名字由来,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山上本来没有这座
寄托梦想的昆山地名
作者:
杨瑞庆
来源:
中国地名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名
昆山
昆仑山
描述:
岗。这句与昆山相距“十万八千里”的地产 佳句,竟引发了娄县的改名。当时,发现城里的玉峰山深处蕴藏着晶莹剔透的白石,由于质地精 致,造型灵动,被
陕西铜川陈炉石地质成因浅析及保护开发建议
作者:
韩鹏飞
寿立永
刘少峰
来源: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陈炉石
地质特征
铜川
成因
描述:
奇异纹理图案的重要原因,差异风化使陈炉石纹理从层理中显现出来,构成了高浮雕及凹洼等独特结构。目前陈炉石资源滥采乱挖现象严重,破坏了地质 环境及资源,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岭外汉风·美丽的南方·连载一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方国土资源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民间艺术
现当代文学
地域文化研究
南方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文艺评论家
连载
长篇散文
描述:
长期从事写作学、现当代文学和地域 文化研究,主要创作与研究成果有:《古海角血祭》(长篇小说)、《岭外汉风》(长篇散文)、《文学的感悟与自觉》(论文集)、《广西当代文艺理论家丛书·容本镇卷》(论文集
2017年第七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方建筑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公园
活动设施
象庄
空间的
城市形象
地面层
商业中心区
城市设计
城市交通网络
九龙公园
描述:
09.09-09.10|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建筑史与美术史之间相互缠绕,正如建筑与美术互为载体。建筑曾经被视作艺术之母,和绘画、雕塑传递共通的意义和感受,共享形式原理和理论话语,也曾经寻求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自主性。在建筑史与美术史逐渐疏离、研究视角越来越多元的今天,再次拉近建筑史和美术史不止于旧话重提,而是力求发掘其中所蕴藏的新理解、发现新的议题,以有助于探讨建
<
1
2
3
...
42
43
44
...
65
66
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