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中高温梭式窑的设计特点
作者:   董金玲   来源: 耐火材料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调温空气   控制系统   测控系统   耐火砖   调温高速烧嘴   中高温   燃烧系统   单回路控制器   梭式窑   可编程控制器  
描述: 窑衬材料选择中高温(1500~1750℃)梭式窑的烧成过程属不稳定传热,所以窑墙、窑顶均选用轻质耐火材料做内衬。材料应具有以下性能:()高的荷重软化点。所选用耐火材料的荷软温度应高于使用温度50~100℃,以防止窑体变形下沉。(2)较低的重烧线变...
收藏:汝窑瓷片
作者: 王俊鹤   来源: 华夏地理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计算机系统   回路控制   干燥窑  
描述: 图为“片儿白”白明收藏的汝窑瓷片 汝窑以清幽淡远、含蓄蕴藉的天青釉色闻名于世。天青,这是一种介乎蓝与绿之间的颜色,幽玄,静穆,就像雨过天晴乌云散开后,露出的第一抹蓝。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这)般颜色作将来。”这原是形容后周柴世宗命人烧造的宫廷用瓷,世称柴窑。可惜的是,在宋代柴窑就已经不可得,至今都未曾发现实物。但人们不舍得让如此美妙的比喻虚掷,便将它赠予汝窑。似乎唯有汝窑,可与传说中的柴窑同场竞技而毫不逊色。 汝、官、哥、钧、定,宋代五大名窑中,汝窑为魁,原因就在汝窑的天青釉色。汝窑创烧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但却是在宋徽宗时臻于完美。奉道的宋徽宗以“青”为贵,他献给神仙的祈祷词就写在天青色的青藤纸上,唤作“青词”“绿章”。这种淡蓝色所带来的沁人心脾的静谧感,恰恰契合了道教“静为依归”“清极遁世”的处世哲学。 如果不是金人的侵扰,宋徽宗与汝窑或许能延续出更多的佳话。然而,北宋末年,宋金之间频发的战事,不仅扰了徽宗的清梦,也终止了汝窑的烧造。这种世间至为名贵的瓷器,前后仅仅烧造二十余年,留下的存世品极为稀少。到南宋时,已经难得一窥,更别提与宋隔开一个元代的明清两朝。物以稀为贵,汝窑一直占据宋代五大名瓷的首位,明清帝王趋之若鹜,几乎将散落于民间的汝窑收藏殆尽,布衣百姓闻所未闻。 流传至今,有据可查的汝窑瓷器世间不足百件,且大多散落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其中收藏最多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多数为清宫旧藏。据推测,在私人藏家手中的汝窑不会超过五件。最近一次汝窑的公开拍卖是在2012年,一件葵花洗拍出2亿港元的天价,为香港富商刘銮雄拍得,面对如此价格,一般人只能望而却步。对于大多数收藏家而言,触摸汝窑的唯一机会,便只剩下汝窑瓷片了。 以瓷片收藏闻名古玩圈的白明藏有上千枚汝窑瓷片,它们大多来源于河南省宝丰县的清凉寺汝窑遗址。“汝窑的成品率非常低,从窑址发现的大量汝窑碎片就可以看出。”白明说,“不像现在可以用电来控制炉温,以前用柴烧,温度不好控制,出窑后,那些露胎的,变形的,或者颜色不对的,都得砸掉掩埋,只选取最好的贡奉给朝廷。” 除了宝丰清凉寺,白明的汝窑瓷片还有一部分来自杭州和北京南城。宋室南渡,必定带了一批汝窑南下,而金兵也一定夺去了一批北上,在近千年的辗转流散中,脆弱的瓷器又有不少被磕破砸碎,掩埋于厚厚的土层之下。 图为正在举办中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图中瓷器为汝窑天青釉凸弦纹三足樽。 这些被抛弃的碎片流转到今天,随着人们对于汝窑的认知而逐渐受到重视,民间甚至有了“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夸张说法。“除非某天在哪儿发现汝窑窖藏,否则汝窑整器全世界就那么多件,出现新整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白明说。汝窑的瓷片收藏成了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不过,正如白明所说,“一块瓷片有一块瓷片的美”,至少瓷片上的天青釉色与博物馆里陈列的汝窑并无二致。这种采撷自天空的颜色令人心旷神怡,看着它便如同与宋徽宗对话,这种“如见古人”的感觉依然令人心醉。 在白明的工作室内,我小心翼翼地抚摸一块汝窑瓷片,与文献中记载的汝瓷特征一一对照。这或许是一只瓷碗的底部,裹釉的圈足内有三个细小的支钉痕。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卷四十“论官哥窑器”条中说:“汝窑,余尝见之……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眼前的支钉痕细长而饱满,果然就像釉面上落了三粒芝麻,十分有趣。 支钉痕的产生与汝窑的烧造方法有关,不同于定窑白瓷的覆烧,汝窑采用裹足支烧。宋代叶寘《坦斋笔衡》中说:“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当时定窑白瓷是将瓷器一件件扣起来烧造,为了避免瓷器相粘,在口沿处不上釉而留下“芒口”,瓷器烧完后往往还要用金银锡等金属镶口,很不方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汝窑烧造时就用三或五颗支钉将瓷器托起,口沿与圈足均施釉,只是在底部留下几颗细小的支钉痕。 除了支钉痕,一部分汝窑瓷器的底部还錾刻有“奉华”“蔡”“甲”“乙”“丙”等铭文。“奉华”是汝窑进入南宋宫廷后,由宫廷匠师所刻,指的是瓷器为奉华堂所用,奉华堂是南宋高宗德寿宫的配殿。“蔡”应是物主姓氏,据古瓷专家冯先铭推测,宋代蔡家能收藏汝窑瓷器的有两种可 能:一为宋徽宗的宠臣蔡京,他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能性极大;一为蔡京之子蔡绦,绦为驸马,徽宗七次至其府第,赐予珍宝无数,其中必有珍贵的汝窑瓷器在内。而“甲”“乙”“丙”则是清代乾隆时将宫中所藏古董分成甲乙丙等级别后,由清宫匠师刻于器底。汝窑幽玄静穆,清静旷达,宛如天成,而这些留于器底的刻款与支钉痕似乎是在暗中戳破——此乃人工造物。 图为瓷片收藏家白明,他藏有上千枚汝窑瓷片。 图为汝瓷烧造时使用的“火照”。所谓火照,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瓷片,在烧窑时,它同瓷器一起放入窑中,端上有圆孔,当测定窑内温度时,窑工从观火孔将火照用长钩钩出,以观察窑内瓷器釉色的变化。一次烧窑往往需观察十余次火照。 图为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天青釉盘底部。中间的「蔡」字为物主姓氏,据古瓷专家冯先铭推测,是蔡京或者蔡京之子蔡绦用器的标志。环绕「蔡」字的有五个芝麻粒形状的支钉痕,这是汝窑裹足支烧所留下的痕迹。 (预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5年12月号)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