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认清形势 振奋精神 重辉瓷都 为国争光——中央轻工业部副部长康仲愉同志1986年5月16日在景德镇陶瓷系统副厂级以上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作者: 康仲伦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习   陶瓷厂   陶瓷生产   江西省   日用陶瓷   瓷都   四个问题   轻工业部   陶瓷工业   景德镇陶瓷  
描述: 各位同志:即将于今年5月19日在湖南召开全国陶瓷工作会议的前夕,我同轻工业部一轻局的李局长等同志,来到祖国的瓷都——景德镇参观学习.在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江西省轻工厅同志和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的帮助下,参观了十多个单位,虽然时间很短,但了解了很多情况;同时还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利用今天下午的时间和大家见面,把我们短暂的几天学习收获在这里作一下汇报.由于时间短,在陶瓷方面我又是一个外行,有很多问题可能讲不到点子上,只能把参观学习的印象讲一讲,供同志们讨论参考,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下面分四个问题:
公共艺术的概念之争与发展策略
作者: 本刊记者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家   公共性   城市文化环境   四个问题   发展研讨   雕塑家   环境艺术   城市雕塑   概念   公共艺术  
描述: 9月26日下午举行的“从城市雕塑到公共艺术——城市文化环境发展研讨会”,围绕着“如何界定、评价公共艺术,发展中国公共艺术”展开深入讨论。会议由王中、张浩达、任世民三位教授共同主持。讨论的内容基本围绕着如下四个问题。 问题一:何为公共艺术? 黄丹麾博士认为公共艺术是当代雕塑多元化和跨界性在公共领域的表现。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走出了传统雕塑的束缚,接纳了多元化的雕塑理念,强调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更多探讨文化观念问题。 新疆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王宣元提出应当从公共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来定义公共艺术。而乔迁博士则提示大家应该回到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学科的语言形式中来定义它。 任世民教授认为: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雕塑有了新的空间,和建筑结合在一起,叫了一段时间的“环境雕塑”,后来又被称为“环境艺术”,随后演变为“城市雕塑”的概念。我们国家的城市雕塑建设,最初的出发点是,艺术要走出学院,走出课堂,走出博物馆,走到社会上,和社会建设走在一起。这个概念不同于作为现代艺术里面所提到的公共性,比如说行为艺术的公众性。今天提出的“公共艺术”,是一个拓宽的平台和领域。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