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员】搜索到相关结果 72 条
-
高岭山上飞出的“鹰”──记北京市密云县高岭千斤顶厂厂长戴继华
-
作者:
吴保军
来源:
中国信息导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产品质量
浮球阀
高岭
密云县
科技人员
科学技术
粉碎机
三通阀
北京市
世界经济大循环
-
描述:
高岭山上飞出的“鹰”──记北京市密云县高岭千斤顶厂厂长戴继华本刊记者吴保军座落在北京密云县北55公里处高岭山区的密云县千斤顶厂,近几年办的是红红火火,捷报频传:1989年被评为北京星火示范企业;1990年荣获市级星火示范企业奖,同年8月又通过北京市局...
-
“天衣无缝”不敌“法网恢恢”
-
作者:
龙文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邛崃市
党委副书记
检察院
高岭土
检察人员
-
描述:
平整土地却意外发现稀缺高岭土,自去年8月起邛崃市临济镇原镇党委副书记周毅等4人打着清除“废土”的幌子,通过在高岭土上履盖一层一般泥土的方式私下转运高岭土进行倒卖,并私分“不义之财”看似天衣无缝的行动却被邛崃市检察院检察人员在去年12月察觉并最终查证、到案发时,
-
“垒土陶筑”:杨肖竹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化市场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艺
协会会员
竹
中国美术家协会
设计家
工艺美术
-
描述: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 国际高岭陶艺学会会员 中国陶艺设计家协会会员
-
大青山、大同煤田太原组流纹质沉凝灰岩的发现及地层对比
-
作者:
钟蓉
孙善平
陈芬
付泽明
来源:
地球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艺
协会会员
竹
中国美术家协会
设计家
工艺美术
-
描述:
作者依据镜下岩矿鉴定,首次在大青山煤田和大同煤田太原组中发现一层高岭石化流纹质沉凝灰岩。地球化学分析资料也证明了它的存在。火山灰可能来自大同煤田东北方向。根据火山事件层及植物群特征,作者对两个煤田的太原组进行了对比。
-
单枪匹马闯震区──记南京政院新闻系16队学员高岭
-
作者:
刘学努
来源:
新闻与成才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震区
运输汽车
高岭
新闻
张北县
画面语言
学员
《中国青年报》
张北地震
南京
-
描述:
单枪匹马闯震区──记南京政院新闻系16队学员高岭
-
种山药发了家
-
作者:
崔朋
来源:
农家参谋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心管理
技术指导
千克
山药
高岭
亩产
中央电视台
科技创新
技术人员
河南省
-
描述:
种山药发了家
-
关于10kV接地保护系统的改进
-
作者:
胡亲义
来源:
农村电气化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接地保护系统
避雷器
初始条件
雷雨季节
延时电路
延时原理
延迟时间
值班人员
雷击放电
电容器充电
-
描述:
,警铃报警,光字牌GP亮,并显示10kV母线接地现象.实际上是该装置误动,并未接地.因未装自动解除装置,故值班人员要进行手动复归,特别是雷雨季节动作频繁,值班人员因频繁操作而感到烦恼.笔者根据RC阻容充放延时原理,在原电路当中增设了一个RC电路.
-
李亚声:独留青冢向黄昏
-
作者:
戴效理
来源:
党史天地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行动委员会
谷城县
国民党
赵彬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省
黄埔军校
党组织
武汉地区
亚声
-
描述:
在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广阔的校园内,有一处叫做土高岭的低矮山岗,该地原是教会的一块墓地,李亚声烈士的遗骸最初埋葬在那里。 李亚声原名李绍棠,字盛芳,义名李棠,男,汉族,湖北省谷城县茨河镇人,1903年生。其父原以驾船为生,后因船翻上岸,家贫如洗。李亚声自幼聪慧好学,勾邻居教书先生所赏识,收留读了几年
-
创新举措 健全机制 夯实基础
-
作者:
倪卫春
来源:
当代江西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困难学生
生机与活力
基层党组织
新农村建设
党员干部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工作
非公企业
高度重视
密切联系群众
-
描述:
。健全三项机制,推进基层党组织软硬环境建设。——健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主要开展了两项活动:一是开展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四个一"挂点帮扶活动,36名县级领导干部各自挂点帮扶一个党建示范点、一个新农村
-
《容斋随笔》:政治领袖的“红宝书”(下)
-
作者:
陆春祥
来源:
西湖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习条件
考试
洪迈
随笔
皇帝
复习
官员
红宝书
政治领袖
四十年
-
描述:
74卷的《容斋随笔》,在宋朝就是一本畅销书,而且一畅销就是四十年。 是什么让作家洪迈坚持四十年写一部书?当然是他的兴趣了。宋代笔记达于极盛,题材极为广泛,洪作家自幼就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博览群书,天资聪颖,最重要的是,他能“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钩纂不遗,从而评之”(明李瀚)。真是天文地理,鸡毛蒜皮,什么都有。 此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得到了孝宗皇帝的支持。孝宗皇帝也很爱看他写的笔记,这就等于说,洪迈的创作得到最高领袖的承认。而得到了政府的承认,这就好办了,什么难事也没有,书还畅销。皇帝应该没那么多的读书时间,他选中要读的一定是能帮他治国安邦的。历朝历代兴亡事,我朝必须借鉴啊! 难怪毛泽东一生钟爱,他临终前十三天还在读《容斋随笔》。除了领悟经国济民的道理之外,更将其当作一种思维的享受,远比看那些无聊的影视有趣多了。 伍看冗官是如何产生的? 1179年(宋孝宗淳熙六年),有一天,洪迈发牢骚讽刺本朝死板的人事制度。他愤愤不平地向我们投诉。 我因为大礼恩泽,要给一岁的儿子保官,材料送到中央组织部门后,他们把材料转给我所在饶州的有关部门,并要求我在保官的材料内说明以下问题:被保人有没有刑事犯罪记录;是不是曾经补官过又被罢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