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后】搜索到相关结果 2064 条
-
追寻工业文明的脚印
-
作者:
暂无
来源:
杭州(生活品质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遗存
后工业社会
军械库
现代工业
工业发达国家
发祥地
中央美术学院
复兴
大型活动
临时工作
-
描述:
1996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师生租用了北京798的一个仓库作为临时工作室,从此开启了国内工厂走向艺术区的先河,之后一系列大型活动成功举办,"798"走入了公众视野,改写了原定彻底拆迁的命运,成了
-
论《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
作者:
苏振元
来源: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期散文
杂记
作者
游记
开明书店
伦敦
威尼斯
散文写作
三十年代
朱自清
-
描述:
朱自清的散文写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三十年代以前的散文,具有绵密和深厚的情致,委婉腻细的艺术风格。三十年代以后的后期散文,仍然保持了精细观察、工笔勾勒的作风,并且更多地带上了现代口语的亲切韵味
-
“孔砚”辨
-
作者:
楼正南
来源: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人帮
李贺
注家
孔子
后五代
石砚
歙砚
法家
青花
时方
-
描述:
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孔砚宽顽何足云”,“孔砚”究为何物,注家说法不一.姚文燮谓“孔方平歙砚也”.王琦辨其非,以为“歙砚后五代李后主时方见珍于世,前此安有所谓孔方平之歙砚哉”!他据《初学记》引
-
珊瑚虫与沉船
-
作者:
郁文
来源:
航海杂志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钢盔
宁静
海底
东西
水下
珊瑚虫
屁股
沉船
后面
世界
-
描述:
轰隆一声,打破了海底长久的宁静,一艘黑黝黝的沉船躺到水下世界来了。小巧玲珑的珊瑚虫,三五一群地看望这个新来的邻居。“啊!这船大哥可真大,可惜屁股后面有个大洞。”“你们懂什么!”船大哥对别人
-
景州墓群:昔日名门的历史背影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河北画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汉
北魏
北齐
极盛时期
渤海高氏
墓群
保护区
南北朝时期
可追溯
占地面积
-
描述:
之一,极盛时期在北魏,上可追溯至后汉及魏晋,下延续到北齐隋唐。据《魏书》、《北齐书》、《北史》、《隋书》、《新唐书》宰相系表和《景县志》记载,见于史传的,有官位者就达六七十人之多。其官位之高,人数之多,在当
-
印象与心象——黄阿忠油画的海派艺术特征
-
作者:
尚辉
来源:
美与时代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家
野兽派
心象
巴黎画派
意象性
中国油画学会
抽象表现主义
艺术语言
上海美术馆
后印象派
-
描述:
印象与心象——黄阿忠油画的海派艺术特征
-
漫谈静物油画艺术
-
作者:
韩泽明
来源:
美与时代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油画语言
油画艺术
艺术价值
现代艺术
印象主义
后期印象派
表现主义
夏尔丹
高更
-
描述:
中国,特别是文革以后,我国油画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研究静物画有它的现实意义。
-
杰里米·边沁和自体圣像艺术(上)
-
作者:
梅伦·博塞维奇
王珍珍
史新慧
来源:
美与时代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杰里米
哲学观念
马勒
后现代
边沁
伦敦大学
解剖学家
西方哲学史
希区柯克
贝克莱
-
描述:
人死后自我延续的最有效途径。边沁的自体圣像艺术以及这种“艺术”所依托的哲学在西方具有特异性,但它依然是与西方哲学史对话的产物,并在诸多方面对西方现代、后现代的艺术实验提供了灵感。
-
地景雕塑在环境中的意义探究
-
作者:
莫翔麟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地艺术
自然环境
人类破坏
回归
后工业文化
-
描述:
地景雕塑是当代艺术家关注自然环境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出现让艺术家们找到了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然而最重要的还是透过这一件件作品,让大家思考它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和得到人们对自我生存环境的一种认知。它让人们得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那些被工业化和人类其他活动破坏的地方可以被艺术化地再利用,它所造成的社会价值将会是巨大的,它启示着我们一切艺术都来自自然,而艺术也可以回归自然!
-
试论哲学介入雕塑的可能性
-
作者:
冯且
来源:
美与时代(上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事性
西方艺术家
艺术作品
写实绘画
抽象表现主义
巴尔
后现代艺术
隋建国
视觉艺术
高更
-
描述:
如今,雕塑被人们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艺术作品不仅仅满足于视网膜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重建文化精神、智慧和思维方式。雕塑是思想的表达,而非雕塑形式的变换。从哲学的角度看,如果我们总是不停地复制那些唯美的、叙事性的雕塑作品,而不能给观者带来思考,那就真的成了视网膜艺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