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纯正紫砂窑变初探
作者: 华建民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然天成   颜色   紫砂艺术   自然界   窑变   色彩变化   紫砂壶   烧制技术   工艺   着红色  
描述: 过程中,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气氛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和肌理效果,其出现意想不到的色彩变化,被人们命名为紫砂窑变。紫砂的窑变烧制技法,在未来将被人们越来越重视,温润的肌理在火的艺术中充分地体现,给做工精湛的
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作者: 周大有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烧制   钧瓷釉   五彩缤纷   烧成   钧窑   窑变   窑工   釉色   出窑   道法自然  
描述: 钧窑居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之首。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钧窑创作出了中国瓷器历史上从未出现的众多器形,钧窑瓷器器形最完美、最丰富。
从宋瓷中解读宋代美学和人生哲理
作者: 沈华友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哲理   艺术创意   窑变釉   五大名窑   艺术审美观   汝瓷   宋瓷   单色釉瓷器   极简主义   生活品味  
描述: 宋瓷追求的是一种生活品味,一茶、一盏、一香器无不精巧玲珑,釉色、造型无不叹为观止,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观,就是当代艺术大师也望其项背。宋人其实是用最简单的方、圆、素、朴、拙来表现质感和单纯。烧一件单色釉瓷器,用最简单的造型,最常见的青色来表现其美。其作品胜过当今极简主义大师的佳作,“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就是宋人的至美追求。他们的艺术创意完全摆脱了唐耀眼的花花绿绿和绚丽多彩的热烈氛围,在
春秋玉璜雕琢工艺技法
作者: 杨玉彬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琢技法   改革创新   浅浮雕   标新立异   巨大变革   阴线   发展与进步   春秋时期   社会制度   工艺  
描述: 春秋玉璜的雕琢技法标新立异、变革迅速,无论是开料、打孔技术,还是阴线刻、不减地浅浮雕工艺,都较商周同类器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此期治玉工艺成就的取得,与当时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及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经济
春秋玉璜鉴赏
作者: 杨玉彬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晚期   工艺水平   发展繁荣   龙纹   组图   纹饰   发展演变   春秋时期   符号化   出土  
描述: 春秋时期是我国玉璜发展演变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此期玉璜的形制、纹饰既有早期对商周同类器特征的承袭,又有中晚期完全不同于传统玉璜特征的巨大变革创新。终春秋一代,玉璜形构、纹饰打破了商周同类器
梵·高作品变色印象派作品亟待拯救
作者: 曹茂超   来源: 收藏投资导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研究计划   华谊兄弟   王中军   创作欲望   色块   不确定因素   文森特   储存条件   变换过程   梵高  
描述: 然而,这并非人们首次得知梵高作品开始变色、生病。毕竟梵高生前创作欲望最高的几年到现在已经超过了120年之久,在所有者的变换、储存条件的更迭等各种不确定因素下,作品颜色的褪色、色块的龟裂或者画布的腐烂
西方雕塑艺术的黄金时代(上)
作者: 李转丽   来源: 收藏投资导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金时代   20世纪   古希腊   文艺复兴时期   高峰期   西方世界   发展演变   雕塑艺术  
描述: 文艺复兴时期是第二个高峰,第三个高峰是公元19世纪的法国,第四个高峰是20世纪西方雕塑。漫话西方的雕塑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史前雕塑、古典雕塑、现代雕塑。史前雕塑的时间漫长,其演变反映了史前人类文化逐渐
吴为山:心怀天地,描绘大美新时代
作者: 魏妍   来源: 收藏投资导刊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国文化   描绘   历史变迁   文化艺术   大美   天地   吴为山  
描述: 中国文化走出去势必会给世界带来美好,因为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变迁中沉淀下来的精髓,它包含的智慧、情感和美是世界独特的创造。中国的文化艺术具有极强的哲学性和精神性,可以带给世界独特的思考和认知。吴为山介绍,这次参展的雕塑以"老子出关"为主题
新工笔导论(上)
作者: 李安源   来源: 收藏与投资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资本流向   李思训   邹一桂   演变史   明清文人   画史   江宏伟   莫是龙   中国画坛   林风眠  
描述: 的迁流中,对传统艺术新的路径与价值的叩问无疑已成为当代艺术问题的瓶颈。从艺术演变史的角度观之,认知当代艺术最大的困境还在于以下现状:艺术的发展趋势不再从一个范式过度到另一个范式,如中国明清文人对画史分野流变的梳理(以王世贞、莫是龙、
在工笔人物画创作实践中浅谈对“六法”的认识
作者: 官柯欣   来源: 收藏与投资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资本流向   李思训   邹一桂   演变史   明清文人   画史   江宏伟   莫是龙   中国画坛   林风眠  
描述: 中国古代的“六法论”是绘画理论中的精髓,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首次出现.“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的较为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的框架,后代的画家们始终把“六法论”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与品评的标准.宋代的美术家郭若虚曾经说过:“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从南朝到现代,六法一直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所以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最有稳定性、最具涵括力的原则之一.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的记述说:“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日气韵生动,二日骨法用笔,三日应物象形,四日随类赋彩,五日经营位置,六日传移摹写.“气韵生动”,是指作品中刻画的主体形象具有一种鲜活的气质与神韵显得极其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一直到现在“气韵生动”也是绘画领域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 1 2 3 ... 201 202 203 ... 254 255 25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