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中国古董
作者: 周佩红   来源: 散文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店堂   博物馆   五色   波浪   古董   玻璃   蝙蝠   磁瓶   文物   粉彩  
描述: 推门进店,这座粉彩古磁瓶最先吸引了我的视线。瓶胎是白色。上绘大红大绿的图,很是热闹。我于古董是完全的外行,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它作细致的观赏——像在博物馆里。瓶上绘的是一幅群仙祝寿图,仙人们驾祥云,穿五色衣,或作揖,或吹箫,或捧仙桃,五只红蝙蝠在上飞翔,碧色波浪
读画小札
作者: 赵丽宏   来源: 散文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妃子   波斯人   故事   裸体   历史场景   国画家   马蒂斯   伏尔泰   油画  
描述: 无奈的裸露在埃尔米塔什博物馆中,法国画家里昂·杰洛姆的几幅油画引人注目。他在油画中描绘美妙的女人裸体,但却不同于一般的人体画。他总是将人物置于很特殊的环境中,使人们感受历史,感受那些不为常人所知
参观密特朗故居博物馆
作者: 石楠   来源: 散文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巴黎   长途汽车   密特朗   法国   肖像   大屏幕   火车站   故居   老年  
描述: 十多年前,我友杨光素为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作过一幅油画肖像。密特朗逝世后,这幅油画就收藏在他的故乡夏多·西弄故居博物馆中。我看过肖像的照片,但没见过原作,很想一睹原作的风采。可夏多·西弄在法国南部,距
那山那村是我家
作者: 暂无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获得   协会   博览会   江西省   降雨   美术师   中国书画   职业资格证书   作品   工艺美术  
描述: 一 在我的前半生,家乡曾经越长越大。 小时候跟着父母转悠在房前屋后,那个宁静的山村就是我的家乡。偶尔到了但家庄冯家堰,我的身份是“万家湾村人”。 后来到公社的中学念书,面对的是来自各个生产大队的同学。当公社改为乡的时候,大队改为村委会,咱们行政村叫“丁峰”,那时候我是丁峰人。 后来在县城上班,每个人的家乡都长大为一个乡。那时候我的家乡是鸣山。 当我们在全国其他地区工作或者旅游的时候,我的家乡先后长大为都昌、九江、江西。 到了外国,我们的家乡就突然膨胀起来,它的名字叫中国。 如果某一天,我们有机会到外星球做客,我们的身份就是地球人。地球就是我们的家乡。 人到中年以后,那个越长越大的家乡忽然越变越小,越变越还原,还原到了一座山,一个村庄。 那座山叫大鸣山,那个村庄是万家湾。 二 是那座山,和那个村庄,不但养育了我,还养育了我的列祖列宗。 我的生命来自六百年前那位从鄱阳湖边迁徙来的祖先,大鸣山养育了我六百年前的祖先。 我的生命来自三百年前那位推着独轮车到景德镇来销售窑柴的祖先,大鸣山养育了我三百年前的祖先。
鼓浪屿的窗
作者: 沈世豪   来源: 散文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八卦   想象   朱丽叶   百叶窗   英国人   鼓浪屿   建筑博物馆   绅士风度   英式   传奇  
描述: 鼓浪屿堪称万国建筑博物馆。曲径如回廊,逶迤通往艺术宫殿的深处。它的美在于静。领略其中的神韵,是要有一颗处子之心的。一扇窗,便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凝固的诗,一帧独具风采的浮雕,上面,镌刻着迷人的故事
读吴为山真、纯、朴
作者: 杨振宁   来源: 散文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京大学   西方艺术   齐白石   费孝通   社会学   吴为   作品   南京博物院   雕塑   精神  
描述: 第一次看见吴为山的雕塑是二○○○年四月,在南京大学和南京博物院。我立刻就喜欢他的多件作品。青铜的齐白石,从瘦削的脸孔,到长髯,到许多皱褶的长袍,捕捉了一个癯然独立的精神。费孝通是国际知名的社会学教授
醒来,肖邦
作者: 郑亚洪   来源: 散文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复制品   博尔赫斯   肖邦   钢琴   百科全书   乔治·桑   文艺作品   镜子   阿根廷   人口增殖  
描述: 阿根廷小说家豪·路·尔赫斯留给世界一句名言:镜子和交媾都是污秽的,因为它们使人口增殖。镜子的存在是特殊而神秘的,它总是在世界的尽头窥视着我们。当我们在镜子里看见自己的容貌时,它已经被复制了一次
葡萄之歌
作者: 洪烛   来源: 散文诗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果核   葡萄架   半透明   微型   悬挂   葡萄皮   组合   博斯腾湖   幸福   星星  
描述: 1葡萄,是一滴泪水——慢慢地,长出了近乎透明的皮肤。它还同时长出小小心脏,深藏不露的果核,在想着应该甜一些还是酸一些,却又不知道去感动谁。葡萄,是一滴泪水,滑落的过程中,慢慢凝同。被风吹了一千遍,就成为微型雕塑。
画布上的诗意(七章)
作者: 莫非   来源: 散文诗世界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地   宋代   季节   现代艺术博物馆   野兔   故宫博物院   迁徙   惊叫声   图解   油画  
描述: 双喜图解意《双喜图》,宋代,崔白,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本想把迁徙的劳累栖息成一种守望挂在枝头,谁想行走的脚步惊动了腾飞的翅膀,风把喜鹊的惊叫声拽进秋的深处。野兔把鼻子翘起来想嗅出苍穹的味道,把耳朵
门缝中的顺溪
作者: 陈革新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收藏家   流传   宋代   五大名窑   青瓷   汝窑   有序   民间   中国瓷器  
描述: 我猜测,陈氏祖辈选择顺溪,可能是看中了这里的水。一座座大屋傍水相继落成,一代代子孙繁衍开来。经历了风雨的古居对联、匾额隐隐约约告诉我们,陈氏大家族有读书做官的,有经商赚钱的,其中出了“好客乐善,热心兴学”的名人叫陈少文,他所做的三件事,流传至今。他捐资重修了陈经正、陈经邦的读书处——南雁会文书院;他被推举负责南港疏江,减轻水患;他请瓷匠指教,把顺溪瓷泥封寄日本,请日本人验之,又亲自到江西景德镇考察,然后在顺溪建了窑厂。特别是办瓷厂一事,刘绍宽在《厚庄文抄》中有篇《顺溪瓷厂记》提及。有了雄厚经济作后盾的陈少文,一方面为家乡做了好事,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经营的才能。他办瓷厂,顺溪的投资环境可谓不利,有个“瓶颈”即产品只得用徒步肩挑翻越山岭或靠竹排沿溪运出。如此闭塞的地方,他还能“地兴其利”确也不易。100多年后的“温州模式”,在这里找到蛛丝马迹。 但是,顺溪陈家另一个人物,大家就不大知晓了。这个人解放前就去了台湾,后来辗转去了美国,在美国的一所著名大学当教授,是从事原子弹研究的专家。据说,他在顺溪结了婚,刚度完蜜月,就起程了,沿着顺溪走向了渺茫的远方。之后仅一次回到顺溪,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直到前几年骨灰埋入美国的某块墓地…… 在顺溪,他留下了一生加起来只相守两个月的妻子和一双子女。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