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此壶虽小 竟能“集各国工艺之大成”
作者: 滕玲   来源: 地球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铜胎   造办处   翡翠鼻烟壶   绿彩   人物故事图   博物馆馆藏   套料   烧瓷   巧作   王公大臣  
描述: 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盒渐渐东方化,产生了鼻烟壶。现在,人们嗜用鼻烟的习惯几近绝迹,但鼻烟壶却作为一种精美艺术品流传下来,而且长盛不衰,被誉为“集各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中国鼻烟壶作为精美的工艺品,集书画、雕刻、镶嵌、琢磨等技艺于一身,采用瓷、铜、象牙、玉石、玛瑙、琥珀等多种材质,运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内画等丰富技法,汲取了域内外多种工艺的优点,被雅好者视为珍贵文玩,
首届江西省陶瓷技能大师 邵银萍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君子   艺术瓷   瓷板   中国人物画   博物馆馆藏   工艺美术品   协会常务理事   人力资源   荣誉称号   绘画创作  
描述: 邵银萍1981年传艺进艺术瓷厂,从事陶瓷粉彩绘画创作,首届"江西省陶瓷技能大师"荣誉称号获得者,江西省高技能陶瓷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首席技师,国家一级画师,江西省高级技师,被中国艺术科学院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11年陶瓷杂志第3期发表"略论中国人物画在粉彩中的运用",及2011年第6期发表"浅谈梅、兰、竹、菊四君子"论文。其作品分别在2007年景德镇艺术陶瓷作品"珍藏
越秀区博物馆馆藏七件陶瓷器保护与修复
作者: 吕良波   来源: 广州文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质   白釉   四系壶   陶马   陶瓷器   文物保护   博物馆馆藏   霁蓝釉   吉州窑   影青  
描述: 受越秀区博物馆的委托,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越秀区博物馆馆藏陶马、十二生肖羊首俑、双龙青白釉壶、吉州窑酱釉盏、影青小瓶、四系壶和清霁蓝釉开光粉彩花鸟纹瓶共七件陶瓷器的保护修复工作。对七件陶瓷器病害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进行图像采集,依据国家文物局颁布的《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病害与图示》绘制相应的病害图,根据《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编制规范保护修复方案,对七件陶瓷器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内涵揭示和认知的基础上制定加固、清洗、粘接、封护、补全的保护修复步骤。保护修复中将科学的保护方法与传统的修复技术相结合,同时按照《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要求将保护修复的全过程做记录。成功地保护了病害严重的七件陶瓷器,恢复了它们原有的风貌,使其历史、艺术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天津博物馆馆藏清三代精品瓷器赏析
作者: 王洋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乾隆时期   雍正时期   套杯   珐琅彩   博物馆馆藏   古瓷   清三代   乾隆朝   康熙时期   康雍乾  
描述: 清三代瓷器系指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官窑瓷器,康雍乾三朝为清王朝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大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清三代官窑瓷器亦为我国古瓷烧造之翘楚。1.清康熙斗彩十二月花神诗文套杯此套
新郑市博物馆馆藏宋代磁州窑系瓷器撷英
作者: 杜平安   王聪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釉   英文词汇   磁州窑系   划花   原始青瓷   制瓷工艺   博物馆馆藏   胎质   化妆土   窑口  
描述: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创造,因此china(瓷器)成为英文词汇里中国的代名词。公元前16世纪商代前期,是我国瓷器发展的萌芽期。这时出现了原始青瓷,它是一种与陶器截然不同,又稍逊于真正的瓷器的新器物。因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外观华美、经久耐用,为人们所喜爱。汉晋以后,瓷器制造业发展迅速,化妆土的应用是制瓷工艺的一项重要成就,此段前期以青瓷为主,黑瓷次之。到北朝末期白瓷的成功烧制,成为我国瓷器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飞跃,是继青、黑瓷以后的一种重要产品,为以后的白底黑花、珍珠地划花、青花、五彩、粉彩等精细瓷器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隋唐时期,原以江南为中心的制瓷业向北方迅速发展,窑口南北遍地开花,其产品推陈出新
隋唐时期铜镜鉴赏
作者: 赵晓红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兽   铜镜鉴赏   云龙纹镜   博物馆馆藏   生动逼真   折枝   外区   遒劲有力   内区   瑞兽鸾鸟镜  
描述: 1.云龙纹镜图1,直径11.5、缘厚0.6厘米,圆形镜,拱形钮,外区高于内区,内区浮雕一龙纹,龙首高昂、四爪张开,绕钮一周作腾飞状,盘龙周身祥云环绕;外区饰折枝花朵,斜素缘。整体造型优美,纹饰生动逼真,遒劲有力。
随笔点染生动有韵
作者: 王迎霞   来源: 大众文艺·理论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奎龄   天津博物馆馆藏   艺术作品   风格  
描述: 刘奎龄是中国近代一位独具风格的工笔走兽花鸟画家。天津博物馆馆藏众多的刘奎龄绘画作品,本文对馆藏刘奎龄绘画精品鉴赏,探讨其艺术风格。
浅谈色彩对中国写意画创作的拓展
作者: 沈克斌   来源: 大众文艺·理论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奎龄   天津博物馆馆藏   艺术作品   风格  
描述: 就色彩的功能而言,它是绘画语言中最基本、最活跃,而且最具冲击力的要素,但是,中国画自“水墨”样式出现以后,它对色彩的渴求似乎显得不怎么强烈、主动,以致曾以色彩取胜的工笔重彩画屈居从属地位。这种对色彩视觉功能的淡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并招致后来许多我对中国画的报怨和责难,甚至有人旗帜鲜明地喊出“美术革命”和中国画“末口来临”,中国画将是“废纸一张”的口号。尽管这些观点难免存有偏激之处,但从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中国画由崇尚“水墨”而导致的语言贫乏和视觉功能的苍白。 中国画从它的发展历程看,它对色彩本身的意欲并不比西方绘画差,虽然它早期的色彩品类还很有限,但画家对色彩的意识,对色彩的语言功能却有着特殊的敏感,并在施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念。大约在2500年前的《考工记》中就有对绘画色彩的议论:“设色之工:画、缋、钟、筐、慌”“画缋之事,杂五色也”。由此可见,古时的绘画是属设色之工,绘画语言以色彩为宗。即:“杂五色”,这五色包括“青、黄、赤、白、黑”,是中国的色彩体系。后中国画以“丹青”命名,可见中国上古绘画色彩是其最基本语汇。早在春秋战国时候孔予也说过:“君子不以绀取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直追心意用心着色
作者: 韩莹   来源: 大众文艺·理论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奎龄   天津博物馆馆藏   艺术作品   风格  
描述: 笔墨和色彩是中国画绘画语言的基本表现形式。古人云:“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准确表达和强调了色和墨的重要性及其和谐关系。“墨分五彩”“随类赋彩”同样强调的是设色赋彩之于中国画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绘画亦称“丹青”,说明绘画古来无不着色。因此,在中国画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经过继承、发展和创新,已形成了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强烈鲜明的色彩艺术风格,是东方色彩美学的典型代表。而且,中国绘画中的色彩,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是一种自成体系的色彩学系统,有其博大的人文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画最早采用的表现形式是色彩和线条,早在新石器时代,彩陶就采用了这两类形式。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三鱼纹彩陶盆和马家窑文化的旋涡纹彩陶瓮、舞蹈纹彩陶盆上面绘制的鱼、蛙、鹿、鸟、舞乐、人面以及各类纹饰,就是在橙红色的陶坯上,用黑、白和天然矿精颜料赭石等色彩进行描绘。古朴的色彩,豪迈的纹样,大小不一的点线面的装饰美,显现了色彩与线条相辅相成关系的雏形。可见,中国绘画历来都十分讲究色彩的运用。所以,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色”是被当作纯粹的视觉对蒙而产生的。如老子对“素”“玄”两种色相的高度重视,所谓“见素抱朴”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孟子的“目之色有同美焉”等,都体现了对“色”的一种哲学体认。
资讯·速览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化月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西博物馆   近现代书画   嘉德   动态保护   特色活动   博物馆馆藏   瓷都   艺术精品   光鲜亮丽   中国书画  
描述: 多省开展文化遗产日特色活动6月14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江西景德镇市举办。本次活动主题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突出互动色彩,充分展现厚重璀璨的千年瓷都文明,注重促进群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参与。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文化系统也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从文化遗产保护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推出异彩纷呈的特色文化服务,让民众切身感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3200件文物艺术精品云集嘉德四季拍卖汇集了3200余件各类文物艺术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