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南欧】搜索到相关结果 2 条
-
艰难的观看
-
作者:
孙慨
来源:
天涯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湿壁画
博物馆
语言
古罗马
圈套
毕加索
南欧
迷失
-
描述:
在摄影界,1990年代以来我们经历的时期已经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凭借“对传统的敏锐感觉”,以影像来追求世界的真实;另一个是依据“新的自我意识”,探究摄影的真谛并阐明艺术的主张。前者忠实于传统的摄影技法和拍摄手段以获取属于这个时代的直观真实的影像,并通过体现社会公众意志的方式,使摄影成为一种有力量的媒介,深入地作用于具体事务并参与社会的进步和改造;而后者则借助于绘画、雕塑、表演和行为艺术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将创作者对现实和历史的诸多看法通过摄影的方式予以呈现;在这一类影像中,摄影作为非唯一性的技术手段存在,但在最终仍以摄影作品的方式出现。
-
摄影远不是你看到的那么一目了然
-
作者:
马钩
来源:
天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湿壁画
博物馆
语言
古罗马
圈套
毕加索
南欧
迷失
-
描述:
我们习惯上把音乐、绘画、雕塑和现在人人都可以玩转的摄影,看作是一种不用“翻译”就可以直接感受和理解的艺术形式,好像它们率先克服了巴别塔的咒语,让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任何一个人,不管先前有着怎样的知识背景和精神信仰,只要他拥有健全的耳目,他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对耳边滑过的乐曲,对眼前呈现的画面和具体的形状、姿态,产生出悦耳悦目的感动,继而他就可以不费周折地直接“翻译”出它们蕴涵的意义,看到人心和世界的全部面貌。事情的结果,远没有人们设想的或想当然的那样简单和乐观,因为尽管这些艺术形式“超越”了语言、民族、国家、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重重阻隔和隔膜,它们依然没有成为一种极为完善和普遍用于交际的“世界语”,或者像有些人那样赋予它们一种“超语言”的非凡气度。事实上,这些艺术形式依然要依赖精深的阐释和“翻译”,依然要依赖被文化力渗透的知识深度和宽度。而这些因素的辗转交汇,无异于地球上不同语种的语言给我们的理解之途设下的层层障碍和座座陷阱。这也就是说,任何简单的观看和聆听,如果要达到一个视听享受的“高保真”境界,如果要看、听得更为周到、真切和深入,它是一定要付出那么一些理解的成本和代价的。